解脫道論

ในห้อง 'Buddhism' ตั้งกระทู้โดย aero1, 23 มิถุนายน 2013.

  1. aero1

    aero1 Active Member

    วันที่สมัครสมาชิก:
    20 พฤษภาคม 2008
    โพสต์:
    91
    ค่าพลัง:
    +54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5/T32n1648.pdf


    P. 1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2, No. 1648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

    No. 1648
    解脫道論卷第一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因緣品第一
      禮世尊應供正遍知。
     戒定智慧  無上解脫  隨覺此法 
     有稱瞿曇
      若人脫眾難已得離諸著。成就於勝分心。畏生老死。樂善樂解脫。令到涅槃樂。
    未到有彼岸亦令得具足。廣問修多羅毘曇毘尼事。此解脫道我今當說。諦聽。問云何
    為戒。答戒者威儀義。定者不亂義。慧者知覺義。解脫者離縛義。無上者無漏義。隨
    覺者知得義。此法者四聖法義。瞿曇者姓義。有稱者世尊義。以戒定慧解脫殊勝功德
    。能到最勝名稱無量。解脫道者何義。解脫者五解脫。伏解脫彼分解脫斷解脫猗解脫
    離解脫。云何伏解脫。現修行初禪伏諸蓋。此謂伏解脫。彼分解脫者。現修達分定諸
    見解脫。此謂彼分解脫。斷解脫者。修出世間道能滅餘結。此謂斷解脫。猗解脫者。
    如得果時樂心猗。此謂猗解脫。離解脫者。是無餘涅槃。此謂離解脫。此解脫道為得
    解脫。是具足道以戒定慧謂解脫道。解脫道者我今當說。問何用說解脫道。答有善人
    樂得解脫。不聞說解脫故。又不伏解脫故。又不正伏解脫故。如盲人無導獨遊遠國。
    唯嬰眾苦不得解脫。欲得解脫而無所因。何以故。解脫是因。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塵
    勞微細。不聞法故終亦退轉。又如佛說。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能生正見。云何為二。一
    從他聞。二自正念。是故說解脫。不伏解脫者。為生厭離故說解脫。不正伏解脫者。
    為除不正道。為得禪解脫道故說解脫。如遠行人得善示導。是伏解脫道。三陰成滿。
    何等為三。謂戒陰定陰慧陰。云何戒陰。正語正業正命及種類所攝。或戒陰種種戒功
    德聚。云何定陰。正精進正念正定及種類定陰所攝。或種種定功德聚。云何慧陰。正
    見正思惟及種類所攝。或種種慧功德聚。此三陰成滿。是伏解脫道。當學三學。謂增
    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有戒有增上戒學。有定有增上心學。有慧有增上慧學
    。復次有戒戒學。有戒增上戒學。有定心學。有定學增上心學。有慧慧學。有慧增上
    慧學。問云何戒學。答謂有相戒是名戒學。謂達分戒是增上戒學。復次凡夫戒。是名
    戒學。聖戒是增上戒學。問云何心學。答所謂欲定。問云何增上心學。答色定及無色
    P. 2
    定。此謂增上心學。復次有相定心學。達分定及道定。是謂增上心學。云何慧學。謂
    世間智是名慧學。四諦相似智及道智。是謂增上慧學。如世尊為鈍根人說增上戒學。
    為中根人說增上心學。為利根人說增上慧學。問學者何義。答學可學學增上學學無學
    名學。如是學此三學。謂伏解脫道。以三種學成就清淨。所謂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
    於是戒是戒清淨。定是心清淨。慧是見清淨。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纏垢。是謂心清淨
    。慧除無知垢。此謂見清淨。復次戒除惡業垢。定除纏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淨
    是伏解脫道。又以三種善伏道。謂初中後善以戒為初。以定為中。以慧為後。云何戒
    為初善。有精進人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踊躍。以踊躍故身猗。以身猗故樂
    。以樂故心定。此謂初善。定為中善者。以定如實知見。此謂中善。慧為後善者。已
    如實知見厭患。以厭患故離欲。以離欲故解脫。以解脫故成自知。如是成就三善道。
    已伏解脫道。得三種樂。謂無過樂寂滅樂正覺樂。彼以戒得無過樂。以定得寂滅樂。
    以慧得正覺樂。如是成就得三種樂。是伏解脫道。遠離二邊得中道具足。以此戒善除
    諸欲著。於無過樂情生欣樂。以定除身羸。於寂滅樂而增喜樂。以慧分別四諦中道具
    足。於正覺樂深懷愛樂。如是遠離二邊得中道具足。是伏解脫道。以戒除惡趣。以定
    除欲界。以慧除一切有。於戒多修於定慧少修。成須陀洹斯陀含。於戒定多修於慧少
    修。成阿那含。修三種滿。成阿羅漢無上解脫。
    分別戒品第二
      問云何戒。何相。何味。何起。何足處。何功德。何戒義戒行。何差別。幾戒。
    何所起。何戒初中後。幾法障礙戒道。幾戒因。幾種戒。云何令戒清淨。幾因以是戒
    住。答云何戒者。謂思戒威儀戒不越戒。何者為思戒。我不作惡作者自受。何者威儀
    戒。離於犯處。云何不越戒。若有戒人身口無過。復次斷義威儀。一切善法是戒。如
    阿毘曇說。以出離法斷於欲欲。是戒能離惡。思戒護戒威儀戒。以不瞋恚斷滅瞋恚。
    以光明相斷於睡眠。以不散亂斷於調戲。以見法起斷於疑悔。以智斷無明。以喜斷無
    可樂。以初禪斷五蓋。以二禪斷覺觀。以三禪斷喜。以四禪斷樂。以空入定斷於色想
    乃至瞋恚及種種想。以識入定斷虛空。以無所有定斷識入想。以非想非非想定斷無所
    有。以無常見斷於常想。以苦見斷樂想。以無我見斷我想。以不淨見斷淨想。以過患
    見斷於愛想。以無染見斷於欲想。以滅見斷集。以消見斷厚。以分見斷聚。以生滅見
    斷常。以無相見斷相。以無作見斷作。以空見斷入。以增上慧見斷執著。以如實知見
    斷無明執。以過患見而斷居執。以彼觀見斷不彼觀。以轉散見斷和合執。以須陀洹道
    斷見一處煩惱。以斯陀含道斷麁煩惱。以阿那含道斷細煩惱。以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
    。此謂不越戒思戒護戒威儀戒。此謂戒。何戒相者。威儀除非威儀。問云何名非威儀
    。答謂破法。破法有三種。一破波羅提木叉法。二破緣法。三破根法。云何破波羅提
    木叉法。謂無慚無愧。於如來離信云何破緣法。答命與形飾相應離於知足。云何破根
    P. 3
    法。不閉六根門離於念慧。以此三覆非威儀。是名戒相。何味者起者足處者。無過樂
    是味。無憂是起。三善行是足處。復次悅勝為味。不悔為起。覆諸根為足處。何戒功
    德者。不悔是戒功德。如世尊告阿難。不悔戒善是功德義。復次名戒者是無過樂是眾
    姓上。是財為富貴。是處為佛地。是浴無水。是香普薰。是影隨形。是繖覆可覆。是
    聖種是學無上。是善趣道。若人有戒。為有戒故。成就無畏榮顯親友聖所怜愍。是親
    友依。是善莊嚴。是領諸行。是功德處。是供養處。是可貴同學處。於諸善法不畏不
    退成一切意願清淨。雖死不忘。成伏解脫樂方便。如是無邊戒功德。戒者何義。答冷
    義。增上義。行義。自性義。苦樂性相應義。復次頭義冷義安義。云何頭為戒義。答
    如人無頭。一切諸根不復取塵。是時名死。如是比丘以戒為頭。若頭斷已失諸善法。
    於此佛法謂之為死。是戒為頭義。何者冷為戒義。如摩勝冷栴檀。則除身熱成就歡喜
    。如是戒為勝冷栴檀。能滅犯戒恐畏心熱。成就歡喜。是冷為戒義。何者安為戒義。
    答若人有戒。風儀整肅不生恐畏。是安為戒義。行何差別者。修行精進受持頭陀。是
    行非戒戒亦名行。戒名威儀受亦名行。幾戒者。謂三種戒。善戒不善戒無記戒。云何
    善戒。謂善身口業及正命。無過患故果報可愛。云何不善戒。謂惡身口業及邪命。有
    過患故果報不可愛。云何無記戒。無漏身口業及清淨命。無有過患亦無果報。云何起
    戒者。善心所起善戒。不善心所起不善戒。無記心所起無記戒。何戒初中後者。受戒
    是初。不越是中。歡喜是後戒。有幾法障礙幾戒因。答三十四法是障礙道。三十四法
    是戒因。所謂忿惱覆熱慳嫉幻諂恨競慢增上慢傲慢放逸懶惰貪欲不知足不從智不正念
    惡口惡友惡智惡見不忍不信無慚無愧營身口味狎俗親近女人不敬師學不攝諸根於食不
    節初夜後夜墮不禪誦。此三十四法是障礙道。若二障礙戒不成滿。若不成滿必還退失
    。若反是法三十四種。是名戒因。戒有幾種者。謂有二種三種四種。云何二種。謂性
    戒制戒。以身口所行佛斷不行。是名性戒。身口可行佛斷不行。是名制戒。性戒以信
    精進能令具足。制戒以信念持能令具足。復次戒有二種。退戒得戒。云何名退。能滅
    非戒。云何名得。得眾善法。除諸非戒如斷光影。以斷非戒離於惡趣。以得正戒能趣
    善道。以斷非戒成就住分。復次戒有二種。世戒出世戒。云何出世戒。如聖道果之所
    得戒。是出世戒。所餘世戒。以世戒成就故有具足。以出世戒成就故有解脫。復次戒
    有二種有量無量。不具足戒。是名有量。若具足戒以佛所斷。是名無量。復次戒有二
    種。有邊無邊。云何有邊若人為世利為勝。為親友為身為命。為越所依而行受戒。彼
    戒利養為邊。稱譽為邊。身有為邊命有為邊。云何無邊。此比丘為出利為勝為身為命
    。如法受戒不起犯心。何況故犯。此謂無邊戒。復次戒有二種。有依無依。云何有依
    。有相應戒依愛。戒盜相應戒依見。自譽毀他相應戒依慢。此有依戒。若成就解脫資
    用。是無依戒。若有依戒非慧人所樂。若無依戒是慧人所樂。復次戒有二種。梵行之
    初學微細戒。云何梵行之初。正業正語正命所攝戒。此謂梵行之初。有餘學戒此謂輕
    戒。復次戒有二種。有心相應無心相應。云何有心。謂初學梵行。云何無心。謂餘輕
    P. 4
    戒。聲聞於梵行之初堅戒上戒。於此輕戒得犯得起。何以故。佛不說此障於解脫。復
    次有二種戒。謂無犯戒清淨戒。云何無犯。謂聲聞戒。云何清淨戒。佛及緣覺戒。復
    次戒有二種。謂時分戒及盡形戒。少時暫受不俱形命。謂時分戒。從師始誓乃至捨壽
    。謂盡形戒。時分戒者。果報有時。盡形戒者。果報無時。何者為三。謂止惡不犯。
    受不犯。斷不犯。云何止惡不犯。雖未受受至。非所行處心不生犯。是謂止惡不犯。
    云何受不犯。從受受已終不復犯。是謂受不犯。云何斷不犯。聖人以聖道斷諸惡因。
    是謂斷不犯。復次戒有三種。謂觸戒不觸戒猗戒。云何為觸。有為相初見愛為觸。是
    凡夫善戒。資用入道是謂無觸戒。云何猗戒。謂阿羅漢戒。復次有三種。謂依世戒依
    身戒依法戒。何者依世戒。若人有恐怖。將護世意除諸惡法。是名依世。何者依身戒
    。若人有恐懼。將護於身命除諸惡法。是名依身。何者依法戒。若人驚畏。將護於正
    法除諸不善。是名依法。復次戒有三種。謂所願不等。所願等。無所願。云何所願不
    等。惱他受戒。此謂所願不等。云何所願等。戒受戒為現有樂及未來解脫樂。是謂所
    願等。云何無所願。戒受戒不悔為饒益他。此謂無所願。復次戒有三種。謂清淨戒。
    不清淨戒。有疑戒。云何清淨戒。以二因緣戒成清淨。一不犯。二犯已能悔。此謂清
    淨戒。以二因緣成不清淨。一自故犯。二犯不悔。此謂不清淨。云何有疑戒。以三因
    故成就有疑。一以不分別處。二不分別犯。三不分別不正行。此謂有疑戒。若坐禪人
    戒不清淨。深生慚悔成清淨樂。又有疑惑令現知罪得成安樂。復次戒有三種。謂學無
    學非學非無學。云何為學。七學人戒。云何無學。阿羅漢戒。云何非學非無學。凡夫
    人戒。復次戒有三種。謂畏戒憂戒癡戒。云何為畏。有人畏罪不敢為惡。斯謂畏戒。
    云何為憂。若人念離親友暫生愁苦。以愁苦故不起諸惡。斯謂憂戒。云何癡戒。有人
    受牛戒狗戒。斯謂癡戒。癡戒若成則為牛狗。若復不成則墮地獄。復次戒有三種。謂
    下中上。云何為下。謂上煩惱上上煩惱大煩惱所觸。不知足所染。此謂下戒。云何為
    中。細煩惱所觸知足所染。此謂中戒。云何為上。無所觸知足所染。此謂上戒。下戒
    成滿令人具足。中戒成滿令天具足。上戒成滿令得解脫。復次戒有四種。謂退分住分
    勝分達分。云何退分。不除道障礙。離精進人。知而故犯。犯已覆藏。此謂退分。云
    何住分。於戒成就不起放逸。不生寂見成就住分。於戒定成滿不起放逸。不生寂見成
    就勝分。於戒定成滿不起放逸。以生寂見成就達分。復次戒有四種。比丘戒。比丘尼
    戒。不具足戒。白衣戒。云何比丘戒。波羅提木叉威儀。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波羅
    提木叉威儀。是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尼戒。是謂不具足戒。優婆塞優
    婆姨五戒及八戒。是白衣戒。復次戒有四種。謂性戒行戒法志戒初因戒。云何性戒。
    欝單越戒。此謂性戒。云何行戒。如姓族國土外道等法。是謂行戒。云何法志戒。菩
    薩入胎戒。是謂法志戒。云何初因戒。菩薩及摩訶迦葉戒。是謂初因戒。
      復次戒有四種。戒戒集戒滅戒滅道具足。云何戒。戒者有二種。善戒不善戒。此
    謂戒。云何戒集。善心集善戒。不善心集不善戒。云何滅戒。得善戒滅不善戒。得阿
    P. 5
    羅漢滅善戒。云何滅道具足戒。謂四正勤。此謂滅道具足戒。如是分別曉了四法。是
    謂精進非真持戒。是名正勤。復次戒有四種。波羅提木叉威儀戒。命清淨戒。根威儀
    戒。緣修戒。云何波羅提木叉威儀戒。於此比丘波羅提木叉威儀。所覆住行。行處具
    足。畏於細罪。正受學可學戒。此者於此師法比丘者。有凡夫善。復次有學無學。不
    動法波羅提木叉者。是戒是起。是初是行。是護是威儀。是脫是無縛。是諸法面為正
    受善法。名波羅提木叉義。不越身口業。是威儀所覆者。以此波羅提木叉威儀成就住
    者。護四威儀。眾行具足者。復有行有非行。云何非行。若有比丘。於彼一人。或施
    杖竹。或施花葉果實。或施楊枝澡浴。或販弄美惡。或為調戲。或諂諛自進。或恣驅
    馳遠招會賓。如此諸行佛之所制。謂邪命自活此為非行。復次二種非行。身口非行。
    云何身非行。若有比丘。以陵慢心往至僧中。排觸大德叨佷自前。或猗或行先坐上位
    推大於下。或坐猗排調。或拍肩笑語。上座徒跣。自著革屣。耆德下路。己行高陌。
    以眾異緣故相輕惱。或以勝待少推劣與長。或於浴室燒諸薪木。關閉門戶皆無諮問。
    或詣水邊輒自先入。嬌身擊搏現諸鄙相。若入他舍超越前後。行坐無次。或在屏處戲
    弄女人及諸僮女。摩觸其首。如是等過謂身非行。云何口非行。若有比丘。心無敬畏
    不諮宿望輒自說法。或說波羅提木叉。或拍肩而語。或入他家顧問女人。何所姓字。
    有可食物不。有者現我我欲得食。如是等語為口非行。一切犯戒此謂非行。云何為行
    。反於非行。復次比丘有恭敬慚愧。成就威儀無所乏少。攝護諸根能節飲食。初夜後
    夜未甞睡眠。成就智慧少欲知足。不狎世務起勇猛心。於同學所深生敬重。此謂為行
    。行處者。謂有行處。有非行處。云何非行處。若有比丘。入於婬舍寡婦舍處女舍不
    男舍比丘尼舍及諸酒肆。親近國王大臣外道沙門非法伴侶。如是等輩無信樂心。常於
    四眾不生饒益。甚可厭患。此謂非行處。如佛所說。比丘行非梵行處。云何行非梵行
    處。謂販賣女色行處可知。
      復次三種行處。依行處。守護行處。繫縛行處。云何依行處。謂十處功德成就善
    友。依此功德未聞得聞。若已聞聞已令其增廣。斷除疑悔正見清白。能隨法學深信勇
    猛。以戒聞施慧念念增長。此謂依行處。云何守護行處。若有比丘。須入他舍及行村
    里。看地而前不踰尋仞。威容整肅人所瞻敬。不看象馬車乘及男女遊會。不看宮第巷
    陌仰觀四望。此謂守護行處。云何繫縛行處。如佛所說。若有比丘觀其家境界。此謂
    繫縛行處。是名為行。以此行處成就故。曰具足行處。畏於細罪者。我於所學畢故。
    敢造謂畏細罪。復次有說。若起不善心。是謂微過。於此微過心生避遠。見過患畏見
    出離。此謂於微過見畏。正受學可學者。可學何名。謂七聚威儀正受一切隨逐。此謂
    正受學可學。此謂波羅提木叉威儀戒。問云何名清淨戒。答謂不犯邪命。云何邪命。
    懈怠諂曲示相。以瞋罵示相。以施望施。云何懈怠。懈怠有三處。思計欲得。惡他四
    事。假肅威儀普自稱說。若比丘心懷惡欲貪樂財利。讓勝衣食趣求麁弊。如不欲得。
    有若愍他。如此四事。此謂緣計懈怠。若有比丘。惡欲貪利。詐現威儀我入禪定。要
    P. 6
    引供施讀誦經典。此謂威儀懈怠。若有比丘。貪欲諂誑。向人有言。我得聖法栖止閑
    寂。有若禪習所說深微。示過人相貪利向己廣自宣揚。是謂懈怠。諂曲者。如其心念
    。虛相推舉。善言稱讚。販弄好惡為調要利。排諧相悅引利自向。此謂諂曲。云何示
    相。依有利者而為說法。要利為己心不能普。此謂示相。瞋罵示相者。或罵他令畏。
    或空相毀薄。或加打觸怖人要利。此謂嗔罵示相。云何以施望施者。好為輕施輒要厚
    答。此謂以施望施。以是諸惡謂為邪命。復有邪命。或施杖竹。或施花葉果實。或施
    楊枝澡浴。或占相夢悟。觀察星宿。善解禽獸音聲等業。推步吉凶。惡言離散。燒花
    事火。商旅販賣。將領軍眾蓄銳兵刃。如是種種此謂邪命。若不犯者名清淨戒。問云
    何守護根威儀戒。答於見聞覺知色聲香味觸法煩惱相著。及受持不犯。此謂守護根威
    儀戒。此守護根戒以九行成滿。以惡為相斷諸根故。彼對治不作意故如救頭然終不暫
    捨故。如見難陀。以威儀故。伏惡心故。於定相心。自在故不。守護根人遠離故。於
    守護根人和合故。問云何修行四事戒。答以此八行已觀修行乞食。一者不為兇險行不
    為自高行。二者不為裝束不為莊嚴。三者為此身住為自調護。四者為除飢渴。五者為
    攝受梵行。六常自思惟。飲食為除先病不起新疾。七當以少自安。八無過貪住。問云
    何不兇險行不自高行。答我以貪食勇健。兇險戲暴爭競馳走。是兇險行高慢自舉不知
    厭足。如嗔者打撲。不裝束莊嚴者。為身分充滿面貌肥悅。令人愛樂情無厭足。是有
    欲人為此身住為自調護者。貪身安住如轂須膏。除飢渴者。常資少食。如是修行猶瘡
    塗藥。攝受梵行者。依少食力樂得聖道。如是修行猶食子想。為除先病不起新疾者。
    不少不多。如是修習如服湯藥。以少自安者。以少功德自安己身。常應習行如看病人
    。無過者。以少自安。如是修行不令身無。是智慧所歎。是故無過安住。若食調適未
    甞懈怠。初中後夜亦不眠睡。成就安隱。如是以此八行。已觀修行乞食當如是修。復
    次此八行略為四觀。謂可斷觀。事觀。以少自安觀。以少功德觀。問云何可斷觀。答
    不為兇險行。不為自高。不為先身。不為嚴首。此謂可斷觀。為此身住。為正調護。
    為除飢渴。為攝受梵行。此謂事觀。我當除先病不起新疾者。此謂以少自安觀。我當
    以少自安無過成安樂住。此謂少功德觀。此四觀此四觀已略成三。謂斷二邊得中具足
    。以斷觀斷欲樂著。謂除飢渴斷於本疾不起新疾。又以此觀斷著身疲。餘中具足觀應
    當修行。又觀衣服。為除風寒暑蚊虻蟻觸。為生慚恥遮覆醜露。於具足觀如是修行。
    又觀服藥乃至疾病。若如此說當何時觀。於乞食服藥一飡時觀。又於衣服臥具及初得
    時觀。又於日日時時中觀我命由他是故當觀。如是一切皆成觀行。先師所說四種受用
    。謂盜受用。負債受用。家財受用。主受用。云何盜受用。謂犯戒人受用。云何負債
    受用。謂無慚無愧邪命人受用。云何家財受用。謂精進人受用。云何為主受用。謂聖
    人受用。復有二種受用。謂穢污受用。清白受用。云何污穢。有慚愧人而不能觀。是
    名污穢。云何清白。有慚愧人觀知自節有厭惡想。此謂清白。以清白故。常當修習四
    事可知。此謂修行四事戒。於是律儀戒者。以深信應令滿。命清淨戒者。以深精進應
    P. 7
    令滿。根威儀戒者。以深信應令滿。修行四事者。以深慧應令滿。於此命清淨戒。是
    隨從律儀。何以故。不為壽命。而斷諸事安者。所作得身口業威儀。此二種戒是隨從
    根威儀。何以故。謂於善以守護心。善守護身口業。修行四事。是根威儀。何以故。
    已知集相依處。違厭正念正定如此。世尊所說。若有比丘。能知揣食。及知五欲。具
    足於此律儀及命清淨。是戒陰所攝。根律儀戒。是定陰所攝。修行四事戒。是慧陰所
    攝。何者令受戒清淨。若比丘初受禪法。於七聚中觀於自身。若具犯波羅夷。斷比丘
    法住不具足戒。若住具足戒。當得勝法。是先師所說。若見犯僧伽婆尸沙。以眾事懺
    悔。若見犯餘罪。於其所犯向一人懺。若見犯邪命。於其所犯作相應懺。如此悔已我
    不更作。見如是受持犯根威儀。及修行四事。我不更作。若受持者當得未來勝上威儀
    。彼人如是從清淨戒。所有身口業可作現作。當觀彼彼作善除惡。當觀朝夕住清淨戒
    。若如是者令戒清淨。何戒清淨相者。成相應及諸煩惱不起退悔。得定成滿。謂清淨
    相戒。幾行住者。以二戒住。一稱量犯戒過患。二稱量戒功德。何等稱量過患。若人
    犯戒成非功德。成諸惡處畏於四眾。疑難智人有戒棄避。不可教禪。天人鄙穢。眾所
    憎薄。思所犯戒。見人讚歎持戒功德。心悔不信。於四眾中每生忿諍。於其親友多起
    嫌怨。背有戒人成惡朋黨。不復堪得殊勝定法。雖假嚴飾而故醜陋。猶如屎尿人所憎
    惡。如模範等尠有所堪。如瘀泥等於現未來無所饒益。常生憂悴。若已作罪追生慚悔
    心不安隱。如盜在獄心不樂聖。如旃陀羅無欲王位。其有聞慧樂說功德。人不貴敬。
    猶如糞火。生不如處死時惛忘。神行惡道。如此等過是可稱量。若變此惡成戒功德。
    亦可稱量。如是稱量。其犯戒者。心意粗屈。情悉退散。其有戒者。唯深精進。倍生
    信敬。成精進人。成信敬人。一心護戒如蟻守卵。如犛牛愛尾。如護一子。如護一眼
    。如巫師護身。如貧人護寶。如海師護舶。此諸護中我所修戒最應敬護。如是受持心
    被擁衛。安住禪定戒得守護。
    解脫道論卷第一
    P. 8
    解脫道論卷第二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頭陀品第三
      問爾時淨戒坐禪人。心欲成就勝善功德。又為欲得頭陀功德。當如是成就。何故
    受此頭陀功德。答為坐禪人性不一種。為於少欲。為於知足。為於無疑。為於滅愛。
    為欲增長勇猛精進。為自少營不受外施。為於安住。為斷所著守護戒善。是諸定眾具
    。是初聖種。是勝功德觀。何者為頭陀。有十三法二法衣相應。謂糞掃衣及三衣五法
    乞食相應。謂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節量食。時後不食。五法坐臥相應。一無事處坐
    。二樹下坐。三露地坐。四塚間坐。五遇得處。坐一勇猛相應有一種。謂常坐不臥。
    云何糞掃衣。答性能受持是謂為性。餘亦如是。云何受糞掃衣。斷居士施。云何受三
    衣。謂斷長衣。云何乞食。謂斷他請。云何次第乞食。謂斷超越乞。云何一坐食。謂
    不再坐。云何節量食。斷於貪恣。云何時後不食。謂斷於後望。云何無事處坐。斷聚
    落住。云何樹下坐。斷屋舍住。云何露地坐。斷眾覆處。云何塚間坐。斷餘勝處。云
    何遇得坐。斷貪樂處。云何常坐不臥。謂離寢寐。何故受糞掃衣。見居士衣有求乞等
    過。復見受持納衣功德。我見如是斷居士施故受納衣。云何受納衣功德。以似居士衣
    受持無闕。得不由他失亦不憂。心無貪染盜賊不取。足用常用少所經營。善人所習是
    行無疑。勝善相應現法樂住。令人欣慕使得正受。是納衣功德。佛所稱歎。問納衣有
    幾。何人受持。何因而失。答納衣有二種。一無主守護。二世人所棄。或於塚間。或
    於糞掃。或於市肆。或於道路。拾剪浣染掩緝裁縫成就受持。此謂無主。或剪鑿之餘
    。牛鼠所嚙。或火所燒。或人所擲。施覆尸衣及外道服。此謂世人所棄。云何受糞掃
    衣。若比丘斷居士施。是謂受糞掃衣。云何失。若比丘受居士施。此謂失納衣。云何
    受三衣。為有長衣應須淨施守護受著。知是等過。見三衣功德。我從今日棄捨長衣故
    受三衣。云何受三衣功德。善人所行離畜遊長。少於營造約身知足。如鳥飛空無所顧
    戀。善人所習是法無疑。問云何名三衣。云何為受。云何為失。答謂僧伽梨。欝多羅
    僧。安陀會。此謂三衣。云何受三衣。若比丘不畜盈長。是受三衣。若受四衣。是名
    為失。云何受乞食。若受他請則妨自業。不為悅人。不與非法比丘接膝共坐。知是過
    患。復見乞食功德。我從今日斷受他請。受乞食法。云何乞食功德。依心所願進止自
    由。不希供饍。消除懈怠。斷滅憍慢不貪滋味。饒益眾生。常於四方心無限礙。善人
    所行是業無疑。問請有幾種。云何為受。云何為失。答請有三種。一似食請。二就請
    。三過請。除此三種請受乞食。若受三請是失乞食。云何受次第乞食。若於次第處得
    多美味則不重往。若其重往則受常食。若有疑處亦應遠離。知是過患。復見次第功德
    。我從今日捨非次乞受次第乞。云何次第乞功德。以平等心饒益一切。除憎嫉惡斷遊
    P. 9
    狎過。不喜喚召不樂多語。遠人宅舍。離於疾行。如月希現人所瞻仰。善人所行是業
    無疑。問云何名次第乞。云何為受。云何為失。答若比丘始行乞食入於聚落。從最後
    家以為初次。此謂次第行乞。云何為失。謂超越隣比是名為失。云何受一坐食。謂於
    二坐處數坐數受食數洗鉢。與此相違名一坐食。善人所行是業無疑。知如是過。見一
    坐食功德。是故應受。我從今日捨二坐食一坐食。云何一坐食功德。不多不少不貪不
    淨施。無諸病惱起居無妨。自事安樂。善人所行是業無疑。問云何受一坐食。云何為
    邊。云何為失。答邊有三種。謂坐邊水邊食邊。云何坐邊。食已猶坐。受水洗鉢不得
    更食。此謂水邊。云何食邊。若於揣食生最後想。若吞不更食。此謂食邊。若經二坐
    則失一食。除水藥等。諸佛所嘆。此謂食邊。云何受節量食。若飡飲無度增身睡重。
    常生貪樂為腹無厭。知是過已。見節量功德。我從今日斷不貪恣受節量食。云何節食
    功德。籌量所食不恣於腹。多食增羸。知而不樂。除貪滅病斷諸懈怠。善人所行是業
    無疑。問云何受節量食。云何為失。答若受飯食應自思惟。所須多少。以為常准。不
    取長食。善知籌量斷無期度。謂節量食。若不如是此則為失。云何受時後不食。斷於
    望想離於長食。知是過患。見時後不食功德。我從今日斷於長食。受時後不食。云何
    時後不食功德。斷所貪樂節護其身。離於宿食息所營求。無告於他不隨心欲。善人所
    行是業無疑。問時後幾種。云何為受。云何為失。答時後有二種。謂不節邊受持邊。
    云何不節邊。若受長食得別請罪不當更食。云何受持邊。已食二十一揣食。不當更受
    。時後不食則斷於長。若受長食失時後不食。云何受無事處。國中喧雜識觸五塵心生
    染樂。若住閙處去來紛動。知是過患。復見無事處功德。我從今日斷國中住受無事處
    。云何無事處功德。離於國中喧雜識觸五塵心生染樂。若住閙處去來紛動。見十種語
    功德最勝可愛。天人歡喜。不樂狎俗樂得寂。寂樂少聲從心禪坐善人所行是業無疑。
    問云何最後無事處。云何為受。云何為失。答離於國城。栖處郊外。避於邊遠。取中
    人四肘五百弓內。是最後無事處。除國中住。此謂無事處。若住國中則失無事處。云
    何受樹下坐。捨於覆處不積畜。修治貪受求索。知是為過。見樹下功德。我從今日斷
    於覆處受樹下住。云何樹下功德。依樂可愛不交世俗樂離作務與天同止。斷住處嫉及
    離愛著。善人所行是業無疑。問何樹可住。何樹可離。云何而受。云何能失。答於日
    中時樹影至處。及無風時葉所墮處。是所可住。除危朽樹空腐樹鬼神樹。離諸覆處是
    受樹下。若往覆處則失樹下。云何受露地住。不樂覆處及在樹下藏畜物處。知是過患
    。見露住功德。我從今日斷不樂處受露地住。云何露住功德。莫往不樂處。斷懈怠睡
    眠。猶如野鹿隨意而行無所追慕。善人所行是業無疑。云何為受。云何為失。斷於覆
    處及在樹下。是受露住。若住覆處及在樹下。則失露住。云何受塚間住。若於餘處少
    行放逸。不起畏惡。知是過患。見塚間功德。我從今日斷於餘處受塚間住。云何受塚
    間功德。得死時念。得不淨相。得非人敬重。不起放逸。伏於欲染。多所厭患。不懼
    可畏。觀身空寂。斷計常想。善人所行是業無疑。問云何受塚間功德。於何可住。於
    P. 10
    何可行。何受何失。答若恒有人常多哭泣。恒有烟火。若初欲住如是塚間。當先觀察
    。有餘靜處。便可往住。若比丘止於塚間。不當作房及安床座。不從風坐不逆風住。
    臥時不熟。無食魚味。不飲乳酪不食麻粹。不觸肴肉。不住屋中。不安鉢器。若人已
    去捉持坐具及餘衣物。往到塚間。當其住處如擲物遠。明相現時攝諸衣具還僧伽藍。
    除餘處住。是謂塚間。若住餘處則名為失。云何受。遇得處住。不樂人所貪。不惱他
    令避。知是過患。見遇得處功德。我從今日斷貪住處受遇得處。云何遇得處功德。覓
    知足處。貪於寂靜。斷多愛樂。人所敬重。住於慈悲一向斂攝。善人所行是業無疑。
    云何為受。云何為失。斷貪所止。是謂依遇。若往樂處則名為失。云何受常坐不臥。
    於所住處睡眠懈怠。知是過患。見常坐功德。我從今日斷於惛臥。受常坐不臥。云何
    常坐功德。斷生怠處。除為身嫉離染觸樂少於纏睡。常多寂靜堪修禪勝。善人所行是
    業無疑。云何為受。云何為失。謂斷睡臥。若寢名失。云何離糞掃衣。於居士施衣芻
    麻古貝憍奢耶欽婆羅等。以方便受不失納衣。云何三衣。若畜長衣已過十日。有月望
    衣。有功德衣。又有長衣。為護臥具敷具覆瘡衣手巾雨浴衣不受持不淨施。若以方便
    不失三衣。云何乞食方便。若僧次食及常住食。行籌食十五日食。布薩食眾食寺食。
    以方便受不失乞食。若見此過亦應捨離。云何次第乞食方便。見象馬等當門而鬪可羞
    鄙處。諸如是等若見宜避。又見旃陀羅覆鉢。學家隨和上闍梨客行比丘。諸如是等方
    便而越。不失次第。云何一坐食方便。若正食時見象馬牛蛇雨和上闍梨客比丘來。方
    便而起。起已更食。不失一坐。若節量食及時後食無方便。云何無事處方便。或為受
    戒懺罪。問法布薩自恣自病看疾。問經疑處。如是等緣。方便住聚落。不失無事處。
    云何樹下方便。若遇雨時宜入覆處。明相既現還而不失。樹下露住塚間。遇得此等方
    便。亦復如是。餘住處可住常坐不臥無方便。復有一說。若灌鼻時得作方便。不失常
    坐。以此十三頭陀。更成八法。如毘曇中說八頭陀。是時後不食攝。節量一坐。其所
    受持成一種類。是無事處攝。樹下露坐塚間。何故於無事處。若營造房舍樂為作務。
    多所聚蓄愛著住處。非心所樂。作如是意。於樹下塚間露地淨住。是故成八。於八頭
    陀復成三法。一無事處。二糞掃衣。三行乞食。若三清淨頭陀成滿。故佛為難陀說。
    何時見汝成無事處。受糞掃衣。不時後食。趣養身命。無見所欲。問誰名頭陀分。頭
    陀有幾種法。云何三行人修頭陀行。幾頭陀有時節。有是頭陀說頭陀。答有十三頭陀
    。是佛所說。佛所制戒。此謂頭陀分。此不應說善不善無記。何以故。不善人與惡欲
    同故。不除惡欲。共起非法貪樂利養。是故不善頭陀。幾種法者。謂有二頭陀法。不
    貪不癡。如佛所說。若糞掃衣比丘。依少欲知足樂靜無疑。依於解脫。是謂受糞掃衣
    。諸餘頭陀。亦復如是。不貪不癡。以此不貪於此十三處能除貪欲。以此不癡於十三
    處能除無明。復次以此不貪佛之所許。能生厭患。相似無疑除欲染欺誑以此不癡。相
    似除身羸欺誑。此二頭陀法。是不貪不癡。云何三行人修頭陀行。謂貪癡行人是修頭
    陀行。嗔恚行人不能修行。何以故。貪癡行人。而能修行頭陀。如貪人至愛成不放逸
    P. 11
    。若不放逸則能伏貪。如癡無疑。依頭陀受成不放逸。若不放逸則能伏癡。何故貪癡
    人修行頭陀。瞋人受苦更成其惡。如痰病者。若服熱湯轉增其疾。是故瞋人不當修行
    。復說瞋人應住無事處及在樹下。何故住無事處。以無世間苦故。幾頭陀有時節。三
    頭陀八月時。謂樹下住露地住塚間住。是安居時。佛聽覆處。問云何是頭陀說頭陀。
    答亦有頭陀說頭陀。有頭陀不說頭陀。有非頭陀說有頭陀。有非頭陀不說頭陀。云何
    有頭陀說頭陀。謂阿羅漢成就頭陀受。云何有頭陀不說頭陀。謂阿羅漢不成就頭陀受
    。云何有非頭陀說頭陀。謂學人及凡夫成就頭陀受。云何非頭陀不說頭陀。謂學人凡
    夫不成就頭陀受。問頭陀何相何味何起。答少欲為相。知足為味。無疑為起。復次無
    所著為相。無過為味。不退為起。云何初中後。謂受為初。修行為中。歡喜為後。
    分別定品第四
      問爾時淨戒坐禪人。已行頭陀受成就勝善處。當何所作。答令定起。問何定何相
    何味何起何處。何人受禪解脫定。正受何差別。幾定因可見。以此起定。障定有幾法
    。幾定功德。定幾眾具。幾種定。云何起定。答定者有清淨心。一向精進與寂靜功德
    等。正真住不亂。此謂定。復次煩惱猛風無傾心慮。如殿裏燈光焰不動。如阿毘曇說
    。若心正住無所攀緣。亦不動亂。寂靜無著。正定定根定力。此謂為定。云何相何味
    何起何處。心住是相伏怨是味。寂靜是起。於染不著心得解脫。是名為處。何人受定
    。謂受心數等方便定等。如手執稱。令心心數等。如鉢中油。念與精進等行為定。猶
    如四馬齊力牽車。思惟等為定。如彼箭師注心調直。以除怨故。如藥消毒。如毘曇說
    。斂攝是定義。從是定義滿是定義。禪者四禪。謂初禪等。解脫者。謂八解脫。內有
    色想外觀色等。定者三定。謂有覺有觀等。正受者。謂九次第正受。云何為禪。思惟
    事故。思惟怨故。心喜樂故。離障解脫故。令平等故。方便發定故。得自在故。不以
    一義住正受故。樂起定故。解脫正受者。幾功德令定得。起見四功德令定得起。云何
    為四。現見法樂樂住。以觀樂事。神通現證有具足。何者現見法樂樂住。謂人得定。
    能生無漏。心起悅味。受出世樂。現見法樂樂住。是故世尊說。彼此身從靜生喜。使
    得清涼。令漸圓滿具足成就等。如佛告比丘。我先作尼乾。七日七夜身不動搖。口不
    言說默然端住。一向受樂。是謂於聖法現見法樂樂住。以觀樂事者。謂坐禪人得心定
    事。無有蓋纏。調柔堪受持。觀見陰入界等。自性安樂。是故世尊教諸比丘。應當修
    行。如是一切以心依如實知。神通現證者。已得定人依證五通。謂如意天耳他心宿命
    天眼。是故世尊說。已得心定隨宜轉變。如是一切令得如意。有具足者。已得定人未
    到無學。終令不退。由定得報。得色無色有具足。如佛所說。少修初禪得梵天眷屬。
    如是種類一切生彼。如是一切此四功德。能生彼定。一一當起。障定有幾者。謂八法
    。欲欲嗔恚。懈怠睡眠。調戲疑惑。無明無喜樂。一切惡法是障法。幾定因者。謂有
    八法。是因出離不嗔。明相不亂。一切善法令心歡喜。能生法智。是為定因。幾定資
    P. 12
    者。謂有七種戒。眾具知足。覆蔽根門。節量飲食。初中後夜而不睡眠。常念智慧。
    住處靜寂。定有幾種者。定有二種。一世間定。二出世間定。聖果所得。謂出世定。
    餘名世定。其世間定。是有漏有結有縛。是流是厄是蓋是戒盜見盜。是取是煩惱。此
    謂世間定。與此相違名出世定。復次定有二種。邪定正定。云何邪定。不善一心。是
    謂邪定。若善一心。是謂正定。邪定當斷。正定應修。復次定有二種。外定安定。彼
    彼定初分此謂外定。性除無間此謂安定。復次定有三種。有覺有觀定。無覺少觀定。
    無覺無觀定。云何有覺有觀。謂初禪有覺有觀。二禪無覺少觀。餘禪無覺無觀。復次
    定有三種。謂共喜生定。共樂生定。共捨生定。初禪二禪謂共喜生。三禪謂共樂生。
    四禪謂共捨生。復次定有三種。善定報定事定。云何善定。聖道學人及凡夫。修色無
    色定。是謂善定。聖果學人凡夫生。色無色界。是謂報定。無學人受色無色定。是謂
    事定。復次定有四種。欲定色定無色定無所受定。謂彼彼行正受行。是謂欲定。四禪
    是謂色定。四無色定及善業報。此謂無色定。四道果謂無所受定。又定有四種修行。
    謂苦修行鈍智。苦修行利智。樂修行利智。樂修行鈍智。此四人一者密煩惱。二者疎
    煩惱。三者利根。四者鈍根。於密煩惱人。鈍根苦修行。鈍智得定。密煩惱利根苦修
    行。利智得定。疎煩惱人鈍根樂修行。鈍智得定。疎煩惱利根樂修行。利智得定。於
    是密煩惱人。已密煩惱故。苦折伏煩惱。是故苦修行鈍根人。以鈍根故。久積禪行覺
    鈍智。是故名鈍智。以此方便。一切應分別。復次定有四種。謂小定小事。小定無量
    事。無量定小事。無量定無量事。云何小定小事。定不隨心所得。定小精進。此謂小
    定小事。云何小定無量事。定不隨心所得。彼事大精進。此謂小定無量事。云何無量
    定小事。定隨心所得。彼事小精進。此謂無量定小事。云何無量定無量事。定已隨心
    所得。彼事大精進。此謂無量定無量事。復次定有四種。欲定精進定心定慧定。欲定
    者。依欲修得。謂為欲定。依精進得。謂精進定。依心修得。謂為心定。依慧修得。
    謂為慧定。復次定有四種。有定是佛所得。非聲聞所得。有定聲聞所得。非佛所得。
    有定是佛所得及聲聞所得。有定非佛所得非聲聞所得。大悲定雙變定。是佛所得。非
    聲聞所得。學果定是聲聞所得。非佛所得。九次第定無學果定。佛所得及聲聞得。無
    想定非佛所得非聲聞得。復次定有四種。有定為起不為滅。有定為滅不為起。有定為
    起為滅。有定不為起亦不為滅。問云何為起不為滅。答欲界善不善定。此謂為起不為
    滅。四聖道定。是為滅不為起。學及凡夫色無色善定。為起亦為滅。一切果定及事定
    。非為起非為滅。復次定有四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離於五蓋成就覺觀。喜樂一心
    。此謂初禪。離於覺觀成就三枝。離喜成就二枝。離樂捨一心成就第四禪。復次定有
    五種。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五禪者為五枝。覺觀喜樂一心離五蓋成就五枝。是
    謂初禪。離覺成就四枝。是謂二禪。離喜成就二枝。是謂三禪。離樂成就二分。謂第
    四禪。所謂捨一心。問何故說四禪及五禪。答由二人報故。第二禪二種。謂無覺無觀
    無覺少觀。問是誰坐禪人。令初禪自在起第二禪。答於麁覺觀攝念思惟。復知覺過患
    P. 13
    令起無覺觀第二禪。是其修四禪次第。復有一人已令初禪自在現起第二禪。於麁覺攝
    念思惟。唯知覺過患見無覺少觀起第二禪。是其受五禪次第。是故說於五禪。復五種
    定。謂五分正受。喜滿樂滿心滿光滿觀想。於是初禪二禪喜滿。於是三禪樂滿。於他
    心智是名心滿。於天眼通是名光滿。從彼彼定起觀智是名觀想。復次定有五種。謂五
    智正定。此現在樂亦未來樂報。依身智起此定。是聖所行無煩惱。此定慧人修習此定
    。寂寂快樂。猗所得成就無二。不伏生死。此定寂寂最樂。猗成一性所得。非伏生死
    我。此定念入念起依身智起。復次已分別行處已。分別修行事及下中上。以如是定有
    多種。可知一切諸定皆入四定。
    覓善知識品第五
      問爾時何以起定。答若初坐禪人欲生禪定。當覓勝善知識。何以故。初坐禪欲生
    禪定得最勝定。若離善知識。成不住分。如經中說。有雲比丘成於退分。如人獨遊遠
    國。無侶開示隨意自行。如象無鉤。若坐禪人所修之行。得善知識說法教誡。令其攝
    受。示除過患使得善法。從教修行精勤苦行得最勝定。如富商主眾所敬貴。如親善人
    。如親父母。善知識者。如象所繫令不動故。如御車人使隨去住故。如人執拕為得善
    道。如醫治病為消苦楚。猶如天雨潤益諸種。如母養兒。如父教子。如親無難。如友
    饒益。如師教誡。一切善法依是成滿。是故世尊教於難陀。一切梵行所謂善知識。是
    故當覓勝善之人為善朋友。云何是勝善知識。謂有所成就明了修多羅毘曇毘尼。是謂
    所得成就。明了業種。得善神通。得見四諦。此二種人功德成就。是所當覓。若不得
    二種功德成就人。以七分成就善知識。是亦當覓。云何七分。可敬愛可重可貴。能說
    忍辱說深語不安非處。云何可敬愛。依二種行者善說共住樂心解不難。是謂可敬愛。
    可重者。戒行寂靜守念成就。不貪欲多語。是謂可重。可貴者。聞慧功德成就知坐禪
    可重。是為可貴。能說者。我言可愛可重可貴。有果如是思惟饒益彼故。尊重法故。
    於非可作制伏攝受終不棄捨。是謂能說。忍辱者。能令無滯綺語總語相。如賢聖故。
    是謂忍辱。深語者。通達業處。若分別。想念作意安著皆。由執相善說如法。不如法
    煩惱取相。能令滅盡。是說深語。不安非處者。若於姓族住處業聚誦著非住可避。若
    於堪事處行令得安隱。是住可住。此謂不安非處。以此七分成就。是善知識可覓。問
    云何應覓。答若知某甲住處是功德成就可重。若有禪師應當往彼。若自不知餘處同學
    知。應往親覲。已知時節如法未說其意。恭敬勞問起居。諮訪所行。何處國土何處住
    止。有眾安住。有僧靜坐。有是禪師。其行若為以何功德一切所貴。應作如是問。同
    學應答。某國某住某眾禪坐某禪師。眾所愛重。得聞是已深思隨喜。當往彼處親覲受
    行。應整衣服到和上所自說意樂。和上聽我。我當往彼親覲禪師。和上應聽答善哉。
    我亦隨喜。是善人所作。此謂善人共住善人所行。是隨法修行。若見聞者得大利益。
    何況共住。汝當往彼。汝已往彼慎莫放逸。若是善人可勤修學。若於一時及一切時等
    P. 14
    。加信。
      敬誠當善語守護身口曉解修行。當得成就。一切依師莫生輕易。如初嫁小女性事
    舅姑。應生慚愧聽受教誡。若見弟子無衣服湯藥。若往彼時如法料理。說法教誡。及
    至將送行坐教以善法。彼坐禪人齊整衣服。恭敬圍遶禮師足下。於行所半路園外諸有
    水地。往彼一處衣鉢革屣澡罐禪具。高置一處不使近水。當浴不聲。若浴竟已。齊整
    衣服。著欝多羅僧。衣鉢禪具置右肩上。卷僧伽梨若置肩上。若入寺舍低蓋繞塔。若
    見比丘當往諮問。此處有坐禪人。不有糞掃衣人。不有乞食人。不有律師。不有者於
    何處住。從何可至。有者當往。若無此人。有律師者。我亦當往。又無律師。誰為上
    座。我亦當往。若上座大僧為取衣鉢勿與。若餘小者應與。若無人取下置一處。若見
    上座應當禮足於一面住。舊住比丘以坐。以水及澡洗處如法供給。延其消息安其衣鉢
    。示其便處。訪問僧制。日將入時周行寺內。若見律師共語諮問所疑之罪及不犯罪。
    若見阿毘曇師為應修慧。當問陰入界業。若見頭陀人。為相應慧當問頭陀功德。若住
    於彼日日應往處處諮問。若欲行當屏牒臥具。禮大僧足白云行去。此是比丘為客法用
    。於彼坐禪人應住親近。禪師若至雖小亦代取衣鉢。禪師之法可行不可行。不應即行
    令去。是先所作應當修行。若欲教人先取覺。學坐禪人先已行法。看視住處安置衣鉢
    。少時消息知識時節親覲禪師恭敬禮拜。少時靜默當坐。若禪師問所欲。當隨說所樂
    。若不問者則不應說。從此已後楊枝澡洗等。當請依止修所行業。若乞時至。往問闍
    梨如法當作。食時若至。為闍梨洗足及安坐處授鉢。於其自鉢食。應問闍梨所取多少
    。安置自鉢減與弟子。如是攝受如是不難。爾時食已。取闍梨鉢洗訖。安處知時親覲
    恭敬禮拜。少時靜默當坐。若闍梨問隨說所樂。若不問禮拜闍梨請聽。我說本來所欲
    。若蒙聽許。隨意問。闍梨若聽一切當說。若不問禮阿闍梨。覓時節當說我來因緣。
    願闍梨聽我所說。若阿闍梨聽。一切其所樂當說。闍梨言善哉。如法教誡。應當攝受
    。是故世尊說偈。
     以時而親近  令心無憍慢 
     梵行能護法  譬如樹無風 
     念法而修行  及法戲自樂 
     法住法分別  當說如實法 
     毀法不當行  綺語憂戲笑 
     瞋恚勿懈怠  忿恨貪慢癡 
     愛染佷戾等  修行悉伏除 
     守義不自高  知善誠實語 
     為定實知聞  若人輒放逸 
     聞慧不增長  若人知正法 
     天人所恭敬  恭敬成信心 
    P. 15
     多聞能護法  令得所樂聞 
     如是諸功德  隨法能修行 
     能生勝妙解  成就智慧人 
     若有如是師  當修不放逸
    解脫道論卷第二
    P. 16
    解脫道論卷第三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分別行品第六
      爾時依止阿闍梨。以數日觀其行。其行相應行處應當教。於是行者十四行。欲行
    瞋恚行癡行信行意行覺行欲瞋恚行欲癡行瞋癡行等分行信意行信覺行意覺行等分行。
    復次愛見慢等種種行可知。於是貪欲意使行性樂著。無異於是義。由行故成十四人。
    欲行人嗔行人癡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覺行人欲瞋行人欲癡行人瞋癡行人等分行人信意行
    人信覺行人意覺行人等分行人。於是欲欲欲使欲性欲樂。此謂欲行人。其欲常行增上
    欲。是謂欲行。如是一切當分別。爾時此十四人略成七人。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
    瞋行人意行人成一。癡行人覺行人成一。欲瞋行人信意行人成一。欲癡行人信覺行人
    成一。瞋癡行人意覺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問何故欲行人信行人成一。答欲行
    人於善朋增長信行欲。親覲功德故。復次以三行欲及信。此句成一相。有愛念義。覓
    功德義。非捨義。於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覓欲功德。信者覓善功德。欲者不
    捨非可愛為相。信者不捨可愛為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問何故瞋恚行及意行成
    一。答瞋行人於善朋增長智行瞋。親覲功德故。復次以三行瞋恚及智成一相。非愛念
    故覓瞋故捨故。於是瞋人非安愛念。智者非安行念。瞋恚人覓瞋。智者覓行過患。瞋
    人安捨。智者安捨行。是故瞋行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問何故癡行人及覺行人成一
    。答癡行人為得善。增長覺行癡。親覲功德故。信慧動離故。復次以二行癡覺成一相
    。不自定故動故。於是癡安亂故不安。覺種種覺憶故成不安。癡無所趣向成動。覺輕
    安故成動。是故癡行及覺行成一相。等故。以此方便餘行當分別。如是此成七人。於
    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遲修行。欲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癡覺薄故。
    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癡覺薄故。癡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有癡覺
    力故。信意薄故。欲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信意力故。癡覺薄故。欲癡行人遲
    修行。難可教化。不安信故。癡覺力故。瞋癡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不安意故。癡
    覺力故。等分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癡覺力故。爾時此七人。由本
    煩惱成三。欲行人嗔恚行人癡行人。問此三行何因緣。云何可知此欲行人此瞋行人此
    癡行人。云何行受衣乞食坐臥行處威儀。答初所造因緣。諸行界為因緣。過患為因緣
    。云何諸行初所造因緣。於初可愛方便故。多善業成欲行人。復從天堂落生於此。多
    起殺割桁械怨業。成瞋行人。不愛業所覆。從地獄從龍生墮落生此。初多飲酒離間。
    成癡行人。從畜生墮落生此。如是行初造因緣。云何界為因緣。二界最近故。成癡行
    人。所謂地界水界。二界最近故。成瞋行人。所謂火界風界。四界等故。成欲行人。
    如是諸行界為因緣。云何過患為因緣。最多淡成欲行人。最多瞻成瞋行人。最多風成
    P. 17
    癡行人。復有說。最多淡成癡行人。最多風成欲行人。如是過患為因緣。云何可知此
    人欲行此人瞋行此人癡行。答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事以煩惱以行以受取以食以業以臥
    。云何以事可知。欲行人見所有事。未常見而見既見。恒觀於真實過患不作意。於小
    功德成不難。不從此欲解脫。既觀不能捨行。知於餘事。諸如是行欲行可知嗔行人者
    。見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隨取過患多毀人。於多功德非不難。從此不捨。唯
    以過患得已便。知行餘事亦如是。行瞋行可知。癡行人見所有如是事。於功德過患成
    信他。聞他人所薄亦薄。聞他所讚歎亦讚歎。自不知故。以如是行於外事。癡行可知
    。如是以事。問云何以煩惱可知。答欲行人五煩惱。多行嫉慳幻諂欲。此謂五。瞋恚
    行人五煩惱。多行忿恨覆慳瞋。此謂五。癡行人五煩惱。多行懶懈怠疑悔無明是五。
    如是以煩惱可知。問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見行以性。舉脚疾行平。舉脚平下脚不廣。
    舉脚可愛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嗔恚行人見行以性。急起脚急下。相觸以半脚入地
    。如是已行瞋恚人可知。癡行人見行以性。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觸脚行。以如是行
    癡行人可知。如是以行。問云何以著衣欲行人。答欲行人若捉衣以性。不多見不寬著
    衣太下。周正圓種種可愛可見。瞋行人著衣以性。大急太上。不周正不圓。不種種可
    愛。不可觀。癡行人若著衣以性。多寬不周正不圓。非種種可愛可觀。如是以著衣可
    知。問云何以食可知。答欲行人樂肥甜。瞋恚行人樂酢。癡行人不定樂。復次欲行人
    。食時自量相應中適取揣食。亦知氣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歡喜。瞋行人見食。多
    取揣食滿口食。若得少味太瞋惱。癡行人見食。不圓小揣食不中適。少取以食塗染其
    口。半揣入口。半墮盤器。亂心不思惟食。如是以欲可知。問云何以事知。欲行人掃
    地。平身捉掃箒不駃。不知土沙。而能清淨。瞋行人若掃地。急捉掃箒兩邊駃除去土
    沙。急聲雖淨潔而不平等。愚癡行人若掃地。寬捉掃箒輾轉看盡處處不淨。亦不平等
    。如是浣染縫等。一切事平等作不與心。是欲人瞋行人。於一切事不平等作不與心。
    癡行人亂心多作不成。如是以事可知。問云何以臥坐。欲行人眠不駃。眠先拼擋臥處
    令周正平等。安隱置身屈臂眠。夜中有喚即起。如有所疑即答。瞋行人若眠駃。隨得
    所安置。身面目頻蹙。於夜若有人喚即起瞋答。癡人若眠臥處不周正。放手脚覆身而
    臥。夜中若有人喚。應聲噫噫久時方答。如是以臥可知。問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
    臥行處。若欲行人衣麁不下色可憎。是與其衣當著。瞋行人衣精細。衣淨潔好色下可
    愛。是應當著。癡行人衣隨所得當著。欲行人乞食麁不淨潔。無美氣味少乞食。瞋行
    人乞食肥美淨潔。好氣味如意所得癡。行人乞食隨所得有節。欲行人臥坐於樹影水間
    。於小遠村處。復於未成寺。於無臥具處。是其當眠坐。瞋行人坐臥樹影水邊成就平
    正。於寺已成臥具。具足成其坐臥處。癡行人依。師親覲當住。欲行人行處。麁飯飲
    食處。若入聚落應向日而行。於惡人處。是其當行。瞋恚行人處。於飯水飲食具足。
    逐日而入多信向人處。是其當入。癡行人隨所得處。欲行人威儀多行脚處。瞋行人依
    坐臥。癡行人依行處。於是散向。欲者依可愛境界為信。瞋恚者不可愛境界為信。癡
    P. 18
    者不觀為因。欲者如奴。瞋恚者如主。癡者如毒。貪者少過患斷無染。瞋恚大過患使
    無染。癡者大過患斷無染。欲行人樂色。瞋行人樂諍。癡行人樂懈怠。
    分別行處品第七
      爾時依止師觀其所行。授三十八行。當復教示令二行相應。問云何三十八行處。
    答謂十一切入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處一切入。又十不淨想。膖脹想。青淤想。爛
    想。棄擲想。鳥獸食噉想。身肉分張想。斬斫離散想。赤血塗染想。虫臭想。骨想。
    又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數息念寂寂。又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觀四大食不淨想。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斯謂三十八行處。此三十八行處。以九行當
    知最勝。一以禪。二以正越。三以增長。四以緣。五以事。六以勝。七以地。八以取
    。九以人。問云何為禪。答謂十行處成禪外行。又十一行處成就初禪。又三行處成就
    三禪。又一行處成就四禪。又九行處成就四禪五禪。又四行處成就無色四禪。問云何
    十行處成禪外行。答除數息及觀身。餘八念及觀四大食不淨想。是謂十外行。問云何
    十一行處初禪所攝。答十不淨想及觀身。是謂初禪所攝。問云何三行處。三禪所攝。
    答謂慈悲喜。問云何一行處四禪所攝。
      答謂捨。問云何九行處四禪五禪所攝。答除空一切入識一切入。餘殘八一切入。
    及數息念。問云何四行處四無色所攝。答虛空一切入。識一切入。無所有處。非非想
    處。是名四行。如是以禪可知。問云何以正越。答入行處成為越色。除無色一切入。
    餘八一切入。餘三十行處。不成為越色。又三行處成為越事。二無色一切入。及無所
    有處。餘三十五行處。不成為越事。又一行處成為越想受。所謂非非想處。餘三十七
    行。不成為越想受。如是以越可知。問云何以增長。答十四行處可令增長。所謂十一
    切入。及四無量心。餘二十四行處。不應令增長。如是以增長可知。問云何為緣。答
    九行處為神通緣。除無色一切入。八一切入。及分別虛空一切入。餘三十行不成神通
    緣。三十七行處成為毘婆舍那緣。除非非想處。又一行處不成毘婆舍那緣。所謂非非
    想處。如是以緣可知。問云何為事。答二十一行處是分別事。十二行處是為實事。五
    行處不應說分別事實事。問云何二十一行處是分別事。答除識一切入。餘九一切入十
    不淨想及念數息念身。問云何十二實事。答識一切入非非想處。及十禪外行。問云何
    五不應說分別事及實事。答謂四無量心。及無所有處。復次二行處。內營事內事。又
    二行處。內營事外事。又一行處。外營事內事。又二十一行處。外營事外事。又四行
    處。內營事內事設外事。又四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外事。又二行處。設內營事設
    外營事。設內事設外事。又一行處。內外營事內事。又一行處內營事不應說及內事外
    事。於是二行處內營事內事者。謂識一切入及非非想處。又二行處內營事外事者。所
    謂念數息念身。又一行處外營事內事者。所謂念死。又二十一行處外營事外事者。謂
    十不淨想。四無量心。四色一切入。虛空一切入。及念佛念僧。又四行處內營事內事
    P. 19
    設外事者。謂念戒念施觀於四大。及不淨食想。又四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說外事。
    謂四色一切入。又二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設內事設外事。謂念法念寂寂。又一行處
    內外營事內事。謂為念天。又一行處內營事內事外事不應說。謂無所有處。又二行處
    過去事。謂識一切入。及非非想處。又一行處於未來事。所謂念死。又一行處於現在
    事。所謂念天。又六行處設過去事。設未來事。設現在事。謂念佛念僧念戒念施。及
    觀四大不淨食想。又二行處。設過去事。設現在事。設不應說。過去未來者。所謂念
    法念寂寂。又二十六行處。不應設三世事。謂九一切入。十不淨想。四無量心。及念
    數息念身。無所有處。又四行處動事。謂火一切入。風一切入。及虫爛想。及念數息
    。其處則動。其相不動。餘三十四不動事。如是以事可知。問云何為勝。答八一切入
    四無色定。是名勝真實事故。以八一切入是名定勝故。彼第四禪得勝地故。四無色定
    成勝。十不淨想及食不淨想。是名想勝。以色以形以空以方。以分別以和合。以執著
    故。以不淨想事故。以十念處。是名勝念。微細故。隨念故。四無量心以無過為勝。
    受饒益故觀四大。是名慧勝。以執著空故如是以勝可知。問云何以地。答十二行處。
    不生於天上。謂十不淨及念身食不淨想。又十三行處不生於色有。初十二及數息念不
    生色有。除四無色處。餘行處不生於無色有。如是以地可知。問云何以取。答謂十七
    行處。以見應取相。除風一切入及無色一切入。餘七一切入十不淨想。又一行處。以
    觸應取相。謂念數息。又一行處。或以見或以觸應取。謂風一切入。餘十九行處。以
    聞分別應取。又五行處。初坐禪人不應修行。四無色及捨餘二十三。初學禪人應取。
    如是以取可知。問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無量不應修行以淨相故。何以故。欲行人作
    意淨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瞋恚想故
    。瞋恚作意非其所行。如瞻病人飲食沸熱非其所宜。癡行人未增長智。不應令起修行
    處。離方便故。若離方便其精進無果。如人騎象無鉤。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觀身。是
    其欲對治故。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是瞋對治故。或當修色一切入心隨逐故。信行人
    當修六念處。念佛為初信定故。意行人當修觀四大。於食不淨想。念死念寂寂深處故
    。復次意行人於一切行處無所妨礙。覺行人當修念數息以斷覺故。癡行人以言問法。
    以時聞法以恭敬法。與師共住令智增長。於三十八行隨其所樂。應當修念死。及觀四
    大最勝。復說於分別行處我見彼勝。六人於所分別略而為三。問若然於初有妨。答二
    欲行人。謂鈍根利根。為鈍根欲人。修不淨觀。為其欲對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
    。利根欲人。初信增長。當修念處。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二瞋行人。謂鈍根利根
    。為鈍根瞋恚行人。修四無量。是其瞋恚對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瞋。利根瞋恚行
    人。以智增長修行勝處。是所教修得除瞋。二癡行人。謂無根鈍根。為無根癡行人。
    不應教修行處。為鈍根癡行人。為除覺應教修念數息。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無妨
    。於是法一切入及數息。以空增長。無妨成一切行。若已得勝功德。勝一切行所行之
    處故成不妨。
    P. 20
    解脫道論卷第三
    P. 21
    解脫道論卷第四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第八之一
      問云何地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一切入者何義。幾種地何地取相
    。云何作曼陀羅法。何修地法。答是心依地相生。此謂地一切入。心不亂住是名為修
    。善樂著地想為相。不捨為味。意無異念為處。何功德者。謂有十二功德從地一切入
    是相易得。於一切時。於一切行。心行無礙。如意神通。履水遊空如地。受種種色辯
    。初念宿命辯。及天耳界辯。隨行善趣甘露為邊。問一切入何義。答謂周普一切入。
    如佛說偈言。
     若人念佛德  生喜充遍身 
     觀地一切入  周滿閻浮提 
     此觀緣地生  心喜亦如是
      修如是觀。見曼陀羅遍一切入。問地幾種。何地取相可修。答地有二種。一自相
    地。二造作地。堅為自相地界。是謂自相地。若手自掘若教人掘。造作所成。是謂作
    地。成四種色。謂白黑赤及如明色。於是坐禪人。於自相地不應作意。應除白黑赤。
    何以故。若觀自相地。從此不起彼分相。若取白黑赤色。成修色一切入。何以故。觀
    自相地離白黑赤。若作不作當取其相。如明相現當取其相。問云何名不作地。答處處
    平坦。離於草莽無諸株杌。於其眼境當令起心。是名地想。是謂不作地。若舊坐禪隨
    樂不樂。即見彼分地相。住於不退。新學初禪取作地相作曼陀羅。不觀非作地。問云
    何作曼陀羅。答若坐禪人欲於地作曼陀羅。初從當觀寂寂。或於寺舍或在石室。或在
    樹下。不住幽闇無日光處非人行路。於如是處皆遠一尋。洒掃清潔當令地燥掃。於處
    所如明相現時。土色使與地性得相發起。籌量調適威儀恭敬。取於器物以水和土。刪
    去草杌却除糞芥。取其衣帊濟漉泥滓。於淨潔地障蔽坐處。遮斷光明安置禪窟。不近
    不遠以規作圓。圓內平滿無有痕跡。然後以泥泥地不雜餘色。以別色不雜於地應安。
    乃至未燥當覆守護。若至燥時以異色界其外。或如米篩大。或如搔牢大。或圓或方或
    三角四角。應當分別。本師所說。最勝圓作曼陀羅。若於衣若於板若於壁處。皆作曼
    陀羅。於地最勝。如是先師所說。問云何修地法。答若坐禪人。欲修地一切入。從初
    當觀欲過患。復應觀出離功德。問何故應觀欲過患。答欲者少氣味故多憂苦。於是處
    多過患。欲者如骨喻少氣味。欲者如肉揣喻。以多屬故。欲者如逆風把火喻。隨燒故
    。欲者如炎炭喻大小故。欲者如夢喻倏忽無故。欲者如借物喻勢不得久故。欲者如樹
    果喻。為人所折故。欲者如刀喻以斬斫故。欲者如槊喻以為槊故。欲者如毒蛇頭喻可
    怖畏故。欲者如風吹綿喻不可守護故。欲者如幻喻惑癡人故。欲者是暗無所見故。欲
    P. 22
    者是障礙路礙諸善法故。欲者是癡失正念故。欲者如熟以爛故。欲者是械相駐縛故。
    欲者是盜功德物故。欲者是怨家起鬪爭故。欲者是苦造諸過患故。如是已觀欲過患。
    應觀出離功德。名出離者謂初禪從初出家修諸善。是名出離。問云何出離功德。答無
    蓋心自在住寂寂樂。堪忍苦樂住不忘失。曠濟眾事得大果地。堪受供養。二處饒益。
    是大智慧。是一切善處。名超三界。復次名出離者。彼出離婬欲。是寂寂諸蓋是樂無
    垢。是處最勝地。是道為得最勝。是清淨心垢。此是功德修行所造。是樂內所修行。
    欲是麁。出是勝妙。欲者有煩惱。出離者是無煩惱。欲者是下。出離者是上。欲者有
    嗔恚。出離者無嗔恚。欲者非可愛果。出離者是可愛果。欲者有怖畏。出離者無怖畏
    。如是已觀婬欲過患。及觀出離功德。依出離生欲樂。心生信生恭敬。觀可作非可作
    。依節量食安置衣鉢。身不懈惓心無怠惰。當小行脚。小行脚已坐洗手足。應念佛菩
    提念法念僧。修善行念已。當令歡喜。我能如此得具足。若我不得出離。復不久安精
    進。是故應作勇猛。去曼陀羅不遠不近。如軛如尋遠。應安坐具對曼陀羅結跏趺坐。
    令身平正。內心起念閉眼小時。除身心亂。攝一切心成一。心小開眼。髣髴令觀曼陀
    羅。彼坐禪人現觀曼陀羅形。以三行取相。以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問云何以等觀。答
    坐禪人現觀曼陀羅。非大開眼非大閉眼。如是當觀。何以故。若大開眼其眼成惓。曼
    陀羅自性現見自性。彼分想不起。若最閉眼見曼陀羅成闇。亦不見彼相便生懈怠。是
    故應離大開眼大閉眼。唯專心住曼陀羅。為心住故當觀如人映鏡見其面像。依鏡見面
    面從鏡生。彼坐禪人觀曼陀羅。見其定相依曼陀羅起。是故當觀等觀取相。為心住故
    。如是以等觀取相。問云何以方便。答謂四作意方便。一謂內隔。二滿方。三轉。四
    遍滿。是時見相出散無隔。是時當作內隔作意。是時見小相。或見半曼陀羅。是時作
    令滿曼陀羅已。方滿令作意。是時心散亂。及心懈懶。是時應當策課如陶家輪。是時
    若心得住。是時令見曼陀羅。遍滿無虧當觀捨。如是以方便可知。問云何以離亂。答
    離亂有四種。一最速作精進。二最遲作精進。三最高。四最下。問云何速作精進。答
    謂急疾作意不待時節。早坐晚罷乃至身疲。是謂速作。問云何遲作精進。答謂離作意
    方便。雖見曼陀羅。不恭敬作意。數起數眠。若速作精進。則成身懶心退。心出外緣
    起諸調戲。若遲作精進。身心成懶懈怠。起諸睡眠。最高者。其心退起諸調亂。於所
    行處成不樂。若不樂於初戲笑言語。以由欲心成高。復次若得諸相行。由喜樂欲心成
    高。最下者。退調緣故。於業處成不樂。若不樂於初行處。所作嗔處。由嗔恚心成下
    。復次久惓覺觀。從勝退落其心。由憂受心成下。是坐禪人。若心速作退墮調處。以
    念根定根攝伏令捨調。若心進作退墮懶處。以念根精進根攝伏令捨懈懶。若高心者退
    墮欲處。成現知令捨欲。若下心者退墮於嗔恚。成現知令捨瞋恚。於此四處成清淨心
    。成專一心。此明因三行定心成隨意得見曼陀羅形。若專一心想成。起名相者有二種
    。謂取相。彼分相云何。名取相若坐禪人以。不散心現觀曼陀羅。從曼陀羅起想。如
    於虛空所見。或時遠或時近。或時左或時右。或時大或時小。或時醜或時好。或時多
    P. 23
    或時少。不以眼觀曼陀羅。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名取相。從彼作多故。彼分相起。
    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時隨心即現。非見曼陀羅後生心念。但作心閉眼如先所觀。若遠
    作意亦即遠見。若近左右前後。內外上下亦復如是。隨心即現。此謂彼分相。相者何
    義。謂因義相義。如佛教比丘。彼諸惡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緣義。復說智義相義。如
    佛說以作想當捨。是謂智義。復說像義相義。如自見面像想像。彼分無異義。爾時得
    相。坐禪人於其師所起恭敬心。取於勝相應當守護。若不守護是則當失。問云何應守
    護。答以三種行應守護相。如是以離惡故。以修行善故。以常作故。云何離不善。樂
    於作務。樂種種語戲。樂睡眠。樂聚會。樂狎俗。不守護諸根。不節於食。初夜後夜
    不起禪習。不敬所學。多惡親友修不行處。應離不好時節食臥坐不。彼對治是善應常
    作。問云何以常作。答彼坐禪人善取此相。常觀其功德。如珍寶想。常歡喜行。常修
    多修。或晝夜多修行。或倚坐臥心樂攀緣。處處放心。取相已取。取已令起。起已觀
    隨。觀已修。修有時時觀曼陀羅。如是以常作見相。彼如是現守護相。或得自在。若
    相隨心得禪外行。若外行從心者。由是得安。問云何禪外行。答此事從心。作意不亂
    。以伏諸蓋。但未修行覺觀喜樂一心及信等五根。雖得定力念念猶起。是禪外行。安
    者。從此外行是法由心得修行力。是覺信等法於事不動。是名為安。問外行及安。有
    何差別。答若伏五蓋是其外行。以伏此五故成安。以禪外行得勝定。若得勝定是名為
    安。若於身心未得寂寂。於外定心動如船在浪。若於身心已得寂寂。處安不動如船無
    風在水。諸根無力故。於所為事外禪行不久住。如小童子。諸根有力故。於事安靜久
    住。如有力人。修不自在。故禪外行成不和合。如人誦經久廢則。忘以修自在故成安
    和合。如人誦經恒習不忘。若不善伏蓋。猶如盲人。於禪外行成盲。如是等不清淨教
    。若善伏蓋成不盲。於成安定如是等清淨教。從相自在所初。乃至性除名為外行。性
    除無間是名為安。問外行者何義。答禪近故是名外行。如路近村是謂村路。義一名異
    。安者何義。安為和合義。如到曼陀羅。出離禪安無異義。於是坐禪人住於外行。應
    令增長一切入。或於安定或於初禪。當令增長。問云何應令增長。答謂從初相如手四
    指節。當令漸增。如是作意。如是得自在。如是次第如輪如蓋。如樹影。如福田。如
    隣如村。如郭如城。如是次第。漸令漸長遍此大地。若江山高下樹木棘刺。諸不平正
    。如是一切不作意。乃至大海作意地想。乃至增長時心所行。成最勝定。若坐禪人得
    禪外行。不能得安定。此坐禪人。以二行應令起安定方便。一以因緣。二以受持。以
    十行從因緣起安定方便。一令觀處明淨。二遍起觀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心令調。
    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捨。九離不學定人親近學定人。十樂
    著安定。問云何作明淨處觀。答以三種行得作分明處。謂能修調適食樂。修時節樂。
    修威儀樂。遍起諸根。觀者謂信等五根不令消滅。無作懈怠。如快馬乘車。曉了於相
    者。善捉意想不急不寬。如巧師繩墨平等無偏。善解作意急離不離。制心令調者。有
    二種行。以二種行成心調。一多起精進。二心過度處成心調。或住婬處及種種相處。
    P. 24
    增長亂意成於心調。於坐禪人若多起精進。過度處成心調。以二行應制伏心。以令精
    進起。每中調適。若往婬處及種種相。增長調心。以二行折伏。以觀覓眾苦及惡果報
    。制伏懈心者。以二行成懈怠心。以不得勝定。令心無味故成懈怠。若多懈怠則欲睡
    眠。是坐禪人若不得勝定。心無味著故成懈怠。以二行當折伏。謂觀功德以起精進。
    若懈怠睡眠懶心。以四種行能伏。若多食者取懈怠想。轉行四威儀。以自作意。於光
    明相住於露處。令心歡喜無所復著。以三行成無味少方便故。以鈍慧故。以不得寂寂
    樂故。於是坐禪人心若無味。以二種行令得歡喜。一以恐怖。二以歡喜。若觀生老死
    及四惡趣。見諸可畏心生愁惱。若念佛法僧戒施天。見六行功德心生歡喜。心定成捨
    者。以二行成於禪外地定。以斷諸蓋心成定。或於所得地以起禪枝。故成心定。是坐
    禪人心定有二行。當捨非成住故。中方便調適故。離不學定人。或安定。或外行定。
    或威儀定。彼人無此不修不學。不應供養修。學人者。若有安定。有外行定及威儀定
    。應從修學。亦應供養。樂著安者。此坐禪人。如彼深源。如彼奔泉。如彼低樹。常
    樂恭敬。多所修行。行此十事因緣生於安定。問云何以受持能生安定方便。答彼坐禪
    人善解緣起入寂寂處。其所解相。於所修定隨心自在。生其欲樂令心得起。從此身意
    堪任有用令得受持。從生歡喜心得受持。從生適樂身心得受持。從生光明心得受持。
    從生悲傷心得受持。以是悲傷令心得靜。善取靜心心得受持。如是善取。令捨心得受
    持。從無邊煩惱。心得解脫成就受持。以解脫故。彼成一法味。以一味心得受持修行
    。是故從此勝妙心得增長。如是住受持。起安定方便。如是善解緣起。及心受持不久
    起定。彼坐禪人離欲不善法。有覺有觀。於寂靜處心所成就。有喜有樂得於初禪。是
    地一切入功德。於是離欲者。離有三種。謂身離心離煩惱離。問云何身離。答遠離諸
    惱出處山野。云何心離。以清淨心到勝善處。云何煩惱離。無結累人無生死行處。復
    次離有五種。謂伏離彼分離斷離猗離出離。云何伏離。謂修初禪伏於五蓋。云何彼分
    離。謂修達分定伏於諸見。云何斷離。謂修出世間道斷諸煩惱。云何猗離。謂得果時
    樂。云何出離。謂涅槃也。欲者有二種。一者處欲。二者欲煩惱。天堂及人所愛色香
    味觸。此謂欲處。於此欲處起欲染思惟。是謂欲煩惱。從此欲以心別離以伏別離。是
    遠離是出離。是解脫是不相應。是謂離欲。問云何離不善法。答謂不善根有三種。一
    貪二瞋三癡。與彼相應受想行識及身口意業。此謂不善法。說不善有三種。一自性。
    二相應。三生緣性。是三不善根。謂貪嗔癡。是名自性。與彼相應受想行識。是名相
    應。所起身口意業。此謂緣性。以此三不善法。是為遠離。是出是脫是不相應。是謂
    離不善法。復次離欲者。離貪欲蓋。離不善法者。謂離餘蓋。問以說離不善法。欲是
    不善已在其中。何故別說離婬欲。答婬欲是出對治。佛所說欲能除煩惱。離欲者。佛
    說為出。如得初禪。欲想相應作意成起。此退分法。是故以欲和合煩惱。欲若別離一
    切煩惱皆亦別離。是故別說離欲。復次離欲者。已得出成離欲。離不善法者。若得不
    嗔成離於嗔。若得明相成離懈怠睡眠。若得不亂成離調戲。若得不悔成離於悔。若得
    P. 25
    安定成離於疑。若得智慧成離無明。若得正思惟成離邪念。若得歡喜成離不樂。若心
    得樂成離於苦。若得一切善法則離一切不善。如三藏說。以不貪滿故。成就離欲。以
    不嗔不癡滿故。成就離不善法。復次離欲者。是說身離。不善法者。是說心離。復次
    離欲者。是說斷欲覺。離不善法者。是說斷嗔恚害覺。復次離欲者。是說避欲樂。離
    不善法者。是說避著身懈怠。復次離欲者。是說斷於六戲笑及歡喜樂。離不善法者。
    是說斷戲覺及憂苦等。亦說斷於戲笑及捨。復次離欲者。是現得樂出於欲樂。離不善
    法者。是現得樂心無過患。復次離欲者。謂超出欲流。離不善法者。所餘煩惱應生欲
    有而生色界。是名超越。有覺觀者。云何為覺。謂種種覺思惟安思想。心不覺知入正
    思惟。此謂為覺。此覺成就故初禪有覺。復次入地一切入。依地相無間成覺思惟。是
    名為覺。如心誦經。問覺者。何想何味何起何處。答覺者。修猗想為味。下心作念為
    起。想為行處。云何為觀。於修觀時隨觀所擇心住隨捨。是謂為觀。以此相應成初禪
    有觀。復次入地一切入定人。從修地相心之所觀。如觀諸義為觀。問觀何相何味何起
    何處。答觀者隨擇是相。令心猗是味。隨見覺是處。問覺觀何差別。答猶如打鈴。初
    聲為覺後聲為觀。復次如心所緣。初為覺後為觀。復次求禪為覺守護為觀。復次憶是
    覺不捨是觀。復次麁心受持為覺。細心受持為觀。若處有覺是處有觀。若處有觀。於
    處或有覺或無覺。如三藏所說。初安心於事是覺。得覺未定是觀。如遠見來人。不識
    男女及識男女。如是色如是形為覺。從此當觀有戒無戒富貧貴賤為觀。覺者求引將來
    。觀者守持隨逐。如鳥陵虛奮翅為覺。遊住為觀。初教為覺久教為觀。以覺守護以觀
    搜擇。以覺思惟以觀隨思惟。覺行不念惡法觀行受持於禪。如人有力。默而誦經隨念
    其義是觀。如覺所覺覺已能知。觀於辭辯及樂說辯是覺。義辯法辯是觀。心解於勝是
    覺心解分別是觀。是為覺觀差別。寂寂所成。名寂寂者。謂離五蓋是名寂寂。復次色
    界善根。復說初禪外行復說禪心從此心生是謂寂寂所成。如地水生花名地水花。喜樂
    者。心於是時大歡喜戲笑。心滿清涼。此名為喜。問喜何相何味何起何處幾種喜。答
    喜者謂欣悅遍滿為相。歡適是味。調伏亂心是起。踊躍是處。幾種喜。六種喜。從欲
    生。從信生。從不悔生。從寂寂生。從定生。及菩提分生喜。云何從欲生。貪欲染著
    心喜。是名欲生喜。云何從信生。多信人心喜及見陶師等生喜。云何從不悔生喜。清
    淨持戒人多生歡喜。云何從寂寂生。入初禪人喜。云何從定生。入二禪生喜。云何菩
    提分生喜。於第二禪修出世間道喜。復次說喜五種。謂笑喜念念喜流喜越喜滿喜。笑
    喜者。如細雨沾身令毛皆竪。念念喜者。生滅不住。如夜時雨。流喜者。如油下流久
    灌其身終不周遍。越喜者。周匝一切心生歡喜。不久便失。如貧人見伏藏。滿喜者。
    身住用滿。如雷有雨。於是小喜及念念喜。以信起於外行。流喜者。有力起於外行。
    越喜者。於曼陀羅正與不正皆起處處方便。滿喜者。生於安處。問云何為樂。答是時
    可受心樂心觸所成。此謂為樂。問樂何相何。味何起何處幾種樂。喜樂何差別。答味
    為相。緣愛境是愛味。攝受是起。其猗是處。幾種樂者。有五種。謂因樂資具樂寂寂
    P. 26
    樂無煩惱樂受樂。云何名因樂。如佛所說。戒樂耐老。此謂因樂。是樂功德。資具樂
    者。如佛所說。佛生世樂。寂寂樂者。謂生定捨及滅禪定。無煩惱樂者。如佛所說。
    第一涅槃受樂。所謂受樂也。於此論中受樂是可樂。喜樂何差別者。心踊躍是喜。心
    柔軟是樂心猗是樂。心定是喜。麁喜細樂。喜行陰所攝。樂受陰所攝。是處有喜有樂
    。是處有樂或有喜或無喜。初者形第二為名。外行成就入初禪禪枝。謂覺觀喜樂一心
    也。禪者何義。謂於事平等思惟也。奮迅五蓋也。思惟對治也。入初禪得正受者。已
    得已觸已作證住。復次離欲不善法者。從欲界地說初禪為勝相。從有覺觀說第二禪為
    勝相。以寂寂所成有喜有樂。從寂寂所成喜樂說為勝相。復次離欲不善法者。謂能斷
    對治。有覺觀者。謂說禪相寂寂所成。喜樂者。謂說相似禪正受。入住者。謂得初禪
    離於五分。成就五分三善十想。具足二十五功德相應。以此福善上生梵天勝妙居處。
    離五分者。謂離五蓋。云何為五。謂貪欲瞋恚懈怠睡眠調悔疑。貪欲者。謂於五塵心
    生愛染。瞋恚者。謂行十惱處。懈怠者。謂心懶墮。睡眠者。謂身悶重欲得寤寐。眠
    有三種。一從食生。二從時節生。三從心生。若從心生以思惟斷。若從飲食及時節生
    。是羅漢眠不從心生無所蓋故。若眠從食及時節生者。以精進能斷。如阿[少/兔]樓馱
    所說。我初盡漏得不從心眠。于今五十五歲。於其中間斷食時節臥已二十五年。問若
    眠成色法。何故為心數煩惱。答色者一向成心數惱煩。如我見人飲酒及食。是則可知
    。問若眠身法。懈怠心數法。何故二法合成一蓋。答此二種法。一事一相。所謂疲懈
    共為一。調者心不寂寂。悔者心恨不定。其相既等故成一蓋。疑者心執不一。有四種
    疑。一者奢摩他難。二者毘婆舍那難。三者二俱難。四者於諸非難。於是具足為得奢
    摩他。或於此疑。或於身疑。我堪得寂寂。為不得寂寂。若於彼成疑。此謂奢摩他難
    。或於四聖諦。或於三世疑。此謂毘婆舍那難。或於佛法僧疑。此二俱難。或於國城
    道路。或於男女名姓。是謂非法難。於此經中疑為寂寂難。是可取。蓋者何義。謂障
    礙乘義覆義煩惱義縛義。此無異義。問有諸細結。謂覆惱等。何故但說五蓋耶。答以
    集執取成五。復次以婬欲執著。能攝一切貪欲。以瞋恚執著。能攝一切不善法。以懈
    怠睡眠調悔疑執著。能攝一切癡不善法。如是以五蓋執著。能攝一切煩惱。以此相故
    成五蓋。五分成就者。謂覺觀喜樂一心。問若說初禪成就五枝為禪。不應更復別說其
    枝為禪。若別說枝。何故初禪說五枝相應。答依禪枝成禪。不離禪枝有禪。無別異禪
     
  2. aero1

    aero1 Active Member

    วันที่สมัครสมาชิก:
    20 พฤษภาคม 2008
    โพสต์:
    91
    ค่าพลัง:
    +54
    。如依一一車分說車離分無車。如依軍分說軍非離軍分有軍。如是依禪枝名禪。非離
    枝有禪以一種名禪。以可分名枝。說事名禪。說功德名枝。以說依制名禪。以說依性
    制名枝。問於有念精進等法。何故但說五枝耶。答以執著成五。問云何為執相。答覺
    者隨於事心而得自安。觀者隨於持心。覺觀不雜起於方便。若方便具足喜樂生。若起
    方便具足得生。喜心增長樂心成滿。以此四功德心成就不亂。若心不亂得定。是名執
    相。如是執著成五。復次蓋對治故成五。初蓋對治初禪。乃至五蓋對治五禪。覺者初
    禪為勝枝。以覺除欲。若覺入正定餘枝亦起。觀者於五枝第二禪是初起。喜者於第三
    P. 27
    禪是初起。樂者於第四禪是初起。一心者於第五禪是初起。如是以勝枝成五。復次以
    五蓋對治成五。如三藏所說。一心是婬欲對治。歡喜是嗔恚對治覺是懈怠眠對治。樂
    是調悔對治觀是疑對治。以蓋從對治是故成五。問此坐禪人作意於一切地相何。故乃
    起喜樂耶。答地一切入相非起喜樂。因離五蓋熱隨性修故。是以法子應起喜樂。又問
    。若然法子何故。不於第四禪起喜樂。答非其處故。又得第四禪已斷喜樂故。復次初
    已起喜樂以方便伏斷。見有過患已。貪著最寂寂捨樂。是故不起喜樂。三種善者。謂
    初中後善。以清淨修行為初善。以捨增長為中善。以歡喜為後善。云何清淨修行。謂
    諸善資具。云何捨增長。是謂安定。云何為歡喜。是謂為觀。如是初禪成三種善。十
    相具足。以清淨修行三相。以捨增長三相。以令歡喜四相。問以清淨修行云何三相。
    答是禪障礙從彼心清淨。以清淨故心得中奢摩他相。以得故於彼心跳擲。此謂以修清
    淨三相。問云何以捨增長三相。答若心清淨成捨。若得寂寂成捨。一向住成捨而捨增
    長此謂三相。問云何以令歡喜四相。答謂於此十相生法。隨逐修行令成歡喜。於此諸
    根以為一味成令歡喜。隨行精進乘成令歡喜。以能修行成令歡喜。此謂四相。如是初
    禪十相具足。二十五功德相應者。謂初禪覺觀喜樂一心具足。信精進念定慧具足。初
    中後具足。斂攝具足修行具足。寂寂具足。依具足。攝受具足。從具足。觀具足。修
    具足。力具足。解脫具足。清淨具足。最勝清淨修成住二十五功德相應。是天勝居從
    寂寂生。謂喜樂住超越人間天居勝處。如佛世尊教諸比丘。如勤浴師浴師弟子。以好
    銅槃盛豆米屑。以水和攪合而為丸。浸潤內外相著不散。如是比丘身心寂寂。能生喜
    樂灌令遍濕。無所不著。如以寂寂所生喜樂。於其身心無不著處。是勤浴師及浴師弟
    子。坐禪之人。亦復如是。如是銅槃一切入相如是可知。問一切入何等相耶。答如銅
    槃浴屑處堅細光焰。善取一切入相。成堅生喜成細清淨故光焰。心心數法以成事故。
    是謂銅槃等一切入相。心心數法如浴屑。如是可知。問云何浴屑等心心數法性。答如
    麁浴屑。既不和合隨風飛散。如是心心數法性。離喜樂成麁。離定不和合。與五蓋風
    共飛。此謂是浴屑等心心數法性。云何水等。謂喜樂定如水。令浴屑濕軟為丸。如是
    喜樂令心心數法濕軟為定。如是水等喜樂定。如欲水攪令相著。如是覺觀可知。問云
    何丸等。答謂覺觀如欲使。以浴屑置於銅槃中。以水撓攪以手作丸。若作丸已合諸濕
    屑。共作於丸。不令散失置銅槃中。如是坐禪人心心數法。貯於事中能生寂寂。初禪
    以喜樂為水。以覺觀為手。以攪作丸。能生寂寂。所成心心數法。喜樂相隨成一丸。
    禪心不散亂。置於禪事。如是丸等覺觀如浴屑。內外遍濕相著不散。如是坐禪人。初
    禪於身上下。從頭至足。從足至髑髏。皮髮內外喜樂遍滿。住於不退。如是成住梵天
    。問名喜樂非色法無有對相。何以遍住於身。答名者依色。色依名色。是故若名已成
    喜色亦成喜。若名已成樂色亦成樂。復次色從樂生令身起猗。一切身成彼色猗樂。是
    故無礙令生梵天功德者。初禪成有三種。謂下中上若觀勝緣不善除五蓋。不至如意自
    在。是謂下禪。若觀勝緣善除五蓋。至如意自在。是謂中禪。若觀勝緣善除五蓋。至
    P. 28
    如意自在。是謂上禪。於是坐禪人。若修下初禪。命終生於梵天種類。彼壽命一劫三
    分。若修中初禪。命終生於梵天壽半劫。若修上初禪。命終生大梵天壽。命一劫是生
    梵天功德成有四種有人成退分。有人成住分有人成。勝分有人成達分是鈍根人欲。住
    放逸作意相隨。成起此禪故成退分。復次以三禪行成於退分。最大纏故令不精進。若
    人從初已起惡覺不能消除。以此大纏故成速退。其於樂禪事業樂話語樂。睡眠不住精
    進。是故成退。問誰退何以退。答有說。若急疾煩惱成起退失。復說悠悠煩惱故退。
    復說若失奢摩他成退。復說於有相久不修行。於彼彼處不能令起。以不得定成退分。
    若鈍根人住不放逸。得彼法念成禪住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隨意得第二禪。無覺作意
    相隨。起成彼禪勝分。利根人住不放逸。隨意得毘婆舍那。隨逐厭患想作意成起。隨
    意無染成禪達分。
    解脫道論卷第四
    P. 29
    解脫道論卷第五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二
      此明求第二禪。思惟初禪過患二禪功德。爾時坐禪人欲樂起第二禪已。於初禪身
    得自在。何以故。若於初禪未得自在。雖復思惟欲除覺觀。望得二禪還復退失。遂不
    堪起第二禪定。亦復不能入於初禪。如世尊說。為諸比丘作山犢喻。山犢愚癡不知食
    處。未解行步。欲詣嶮遠。便自作念。我今當往未甞至處。噉未甞草。飲未甞水。前
    足未立復舉後脚。蹉搖不安莫能前進。遂不得至未甞至處。亦不得噉未甞食草。及不
    得飲未甞之水。更復思惟。既不能去。政當資昔飲食如是比丘愚癡未達。不知所行處
    。不解離欲入於初禪。不修此法不多學習。輒自作念。欲入第二禪離於覺觀。不解自
    安。復更思惟。我不能得入第二禪離於覺觀。欲退入初禪離欲。愚癡比丘如彼山犢不
    解行步。是故應修初禪令心得自在。於未食時及食後時。初夜後夜隨心所樂。隨欲久
    近隨意無礙。為起入觀。若從一時乃至多時。多入多出。若從一時乃至多時。於彼初
    禪成得自在。得自在樂。起第二禪越於初禪。復更思惟。此初禪麁第二禪細。於初禪
    見有過患。於第二禪見有功德。問云何初禪過患。答近五蓋怨令覺觀動。身成懈怠心
    成散亂。其一切法是為麁定。不任為神通證。既樂初禪不成勝分。是初禪過患。第二
    禪功德是其對治。已觀初禪過患。復見第二禪功德。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禪事。
    不作意和合初禪。不作意於覺。不作意於觀。以從定生喜樂自在。令心受持。彼坐禪
    人如是作意。不久覺觀成滅。以定所起喜樂自在。令心安住。此明二禪四枝義。彼坐
    禪人覺觀滅故。成其內信。心成一性無覺無觀。從定生喜樂入第二禪。是地一切入功
    德。覺觀滅者以善分別。覺觀滅亦名斷。問云何為覺觀滅。答亦是初禪覺觀過患。及
    一切覺觀根覺觀過患。及覺觀根與覺觀併除故。成覺觀滅。復次以斷下麁禪得上勝禪
    。復令現次第滅。內者現證名內。內有三種。一內內。二內定。三內行處。云何為內
    內。謂六內入。內定者。於自觀身。此謂內定。內行處者。於內自思意不出外攝義是
    性。是謂內行處。於此經中內內是可樂。信者信正信思惟增長信此謂信。於內定是謂
    內信。內信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不亂為內信相。寂寂為味。不濁是起。覺觀為處
    。心成一性者。謂心住正定。此謂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義。心者是意。一者說於
    念。名性者如聲論說生性。性者說自然義。此第二禪一心能滅覺觀。以一性得起。此
    謂心成一性。心成一性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專正為相。寂寂為味。無浪為起。覺
    觀滅為處。問信及心成一性。何故非初禪所攝。答初禪以覺觀為浪動故。成濁。內信
    心成一性者成不清淨。如水有風浪見於面像不復清淨。如是初禪覺觀為浪。浪動濁故
    。內信及心一性成不清淨。是故以禪枝非初禪所攝。無覺無觀者。謂斷覺無覺離觀無
    P. 30
    觀。問覺觀滅無覺無觀。此二種斷覺觀。何故說二。答覺觀滅者為現內信。心一性為
    因無覺無觀。為現寂寂所成喜樂妙相。復次覺觀滅者。以此覺觀見覺觀過患。斷彼過
    患法。無覺無觀者。斷色界覺觀。復次無覺無觀者有二種。一不以覺觀滅無覺無觀。
    以覺觀滅無覺無觀。於是五識及第三禪等。不以覺觀滅成無覺無觀。第二禪以方便寂
    寂故。以覺觀滅成無覺無觀。是說二義。從定生者名定。初禪從彼智生。第二禪成從
    初禪定生。復次定者。於第二禪與一心共生故。定生喜樂。喜樂者初已分別。第二禪
    者依初得名。此第二禪入正受者。謂入第二禪。禪者內信喜樂一心。是名為禪。入正
    受住者。成得第二禪離於二枝。成就二枝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三功德相應。是天住
    是功德。生光耀天。如初廣說。天住者。從定生喜樂。越人住故名為天住。是故世尊
    告比丘言。如池生水非四方來。亦非雨出無有時節。是從泉出清冷浸灌盈溢流遠。如
    是比丘此身從定生喜樂。令得清涼無不潤澤。從定生喜周遍身心。猶如泉水。彼坐禪
    人入第二禪其身可知。如不從四方無流水來無天雨水。如是覺觀滅可知。如是從泉出
    流。令身成滿不起波浪。如是從定生喜樂。此名色身令滿不起亂心。如以冷水令身清
    涼遍一切處。如是從定生喜樂。一切名色身成滿足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
    此第二禪有三種。下中上。是坐禪人修下禪。命終生少光天壽命二劫。修中禪生無量
    光天壽命四劫。修上禪生光耀天壽命八劫。
      念二禪過患。爾時坐禪人。已修第二禪身得自在。第二禪麁三禪寂寂。知二禪過
    患。見三禪功德。起第三禪。云何二禪過患。謂近覺觀是定之怨。與喜滿相應故禪成
    麁。以喜成滿心大踊躍。不能起餘禪枝。若著於喜是則為失。若知是失則成不失。若
    不堪作神通證。若樂二禪不成勝分。是知第二禪過患。見第三禪功德。是其對治。已
    觀二禪過患。復見三禪功德。是依一切入相作意。令喜心滅。以由喜樂受持心。如是
    作意。不久以無喜樂令心得安解三禪枝。彼坐禪人不染喜故。得捨念智。以身受樂。
    是聖所說。得捨念智樂住第三禪正受。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喜者先已分別。不
    染者斷喜得捨住。云何為捨。是捨是護。不退不進是心平等。此謂捨。於是捨有八種
    。謂受捨。精進捨。見捨。菩提覺捨。無量捨。六分捨。禪枝捨清淨捨。五根為受捨
    。有時不作意捨相。為精進捨。苦集我今當斷成得捨。為見捨。修菩提覺。是為菩提
    捨。慈悲喜捨。是為無量捨。以眼見色不苦不喜成捨。是為六分捨。無染故成捨住者
    。是禪枝捨。捨念清淨。是清淨捨。於此八捨除受捨。餘七捨法。是為平等捨。復次
    有三種捨。一相應乘。二少經營。三無經營。於一切禪行是禪平等方便。不急疾不遲
    緩。是名相應乘捨。此下捨近第二禪。能斷大踊躍心。若心無經營。是名少經營捨。
    此捨近第三禪。是其能斷一切踊躍心。以不動身心。無經營事心。是名無事捨。此捨
    近第四禪。捨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平等為相。無所著為味。無經營為起。無染為處
    。問何故說此捨於此禪。非第二禪及初禪。答是處喜滿未滅心著。以緣喜樂是故未滅
    。以大踊躍充遍身心。是故於二種禪不說捨。以不滿故。於此第三禪無喜染故。以滅
    P. 31
    相著故成起禪枝。以由禪枝自在故。說捨念正智。云何為念。念隨念彼念覺憶持不忘
    。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謂念。問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處。答隨念為相。不忘為味。守
    護為起。四念為處。云何為智。知解為慧。是正智此謂為智。於是正智有四種。有義
    智。自相智。不愚癡智。行處智。於是有義智者有四威儀。自相智者。入於空處。不
    愚癡智者。知於世間八法。行處智者。謂於事處。於此經中行處智是可取。問智者何
    相何味何起何處。答不愚癡為相。緣著為味。擇取諸法為起。正作意為處。問何故此
    念正智一切處不妙。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不堪起禪外行。問何故說第三禪。不說第
    二禪及初禪。答於此喜為首。麁禪枝滅故。正定細故。此定入細處。以此正智堪能起
    第三禪。是故以禪枝自在。復次此禪易起到彼樂處。最氣味地亦作愚心。是名著處。
    是故於此禪。知得自在堪為斷喜。又說喜樂者共為親友。是故此念智分別。無喜有樂
    於事成住。如彼犢子隨逐其母。不捉兩耳觸突隨母。如是無喜有樂。以念智分別樂得
    住行處。若不緩分別。反入於喜成禪退分。以此禪枝自在故說念智。以此捨念智成就
    。是故說有捨念智以身受樂。問云何心樂。答心攝受是心樂。從心觸生攝受是心樂受
    。是謂為樂。問云何身。答想陰行陰識陰。此謂為身。此樂以身受謂身受樂。問何故
    此樂無喜。非以身為受。答於第三禪樂根滅。何故世尊說於第三禪樂根滅是樂聖人所
    說。聖者佛及弟子。開合制教分別顯示。此謂聖所說。問何故聖說於此身非餘處。答
    此第三禪易起到彼樂處。彼無受樂。聖者向於樂住。是聖人成就。是故聖人說此禪勝
    成捨。有念樂住者捨念樂。此已分別成就。入住第三禪。第三者依第二名為第三。第
    三禪者是捨念正智樂一心。此謂禪成就。入住者彼已得第二禪。離一分五分。成就三
    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天居生遍淨天。如初禪廣說。天居者無喜樂住。越
    人住名天居。是故世尊告諸比丘。如是比丘。於欝波羅池花。分陀利池花。若欝波羅
    花。波頭摩花。分陀利花。水生水增長。從水起住水中。從根至首以令水滿其中。如
    是比丘。此身以無喜樂令滿潤澤。以無喜之樂遍滿身心。於是如欝多羅波頭摩分陀利
    花從水而起。如是入第三禪。其身當知如藕生水。從根至首一切皆滿。如是入第三禪
    。其身以無喜之樂。遍滿身心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遍淨天功德。此第三禪亦成三種
    。謂上中下。於是坐禪人修行下禪。命終生少淨天。彼壽命十六劫。修行中禪生無量
    淨天。彼天壽命三十二劫。修行上禪生遍淨天。壽命六十四劫。念三禪過。爾時坐禪
    人。如是已作。第三禪身得自在樂。起第四禪越第三禪。第三禪麁第四禪妙。見第三
    禪過患。復見第四禪功德。云何三禪過患。謂近喜為怨。正定以樂枝麁。不能堪忍為
    得神通。第三禪不成勝分。如是見第三禪過患。見第四禪功德。是其對治。彼坐禪人
    。如是已見第三禪過患。見第四禪功德。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令現滅樂滅。以由捨
    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以由捨心得安解四禪枝。彼坐禪人斷樂故。先已斷苦故。以初
    喜憂盡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住第四禪。是地一切入功德。斷樂者名身樂斷。斷
    苦者名身苦斷。前喜憂滅者。喜名心樂。憂名心苦。皆盡滅也。問樂苦憂已斷何處滅
    P. 32
    。答初禪時滅。於此第四禪。佛說苦滅。問何處苦根起無餘時滅。答佛告比丘。初禪
    成就離欲。是處苦根起無餘時滅。問何故於初禪苦根滅。答以喜滿故身樂。身樂故苦
    根滅。以斷對治故。是故於初禪苦根滅。於第二禪憂根滅。成斷憂根。如佛所說。何
    處喜根起無餘時滅。於此比丘覺觀滅故。第三禪正受住。是處憂根起無餘時滅。何故
    第二禪憂根滅。若有覺觀久隨覺觀。成身懈怠成心懶惰。若心懶惰憂根即起。於第二
    禪覺觀滅。說憂根滅。於第三禪是處樂滅。如世尊說。何處樂根起無餘時滅。於此比
    丘厭於喜故。第三禪入正受住。是處樂根已起無餘時滅。問何故於第三禪樂根滅。答
    喜滅故喜為因樂成滅。是故於第三禪樂根滅。問若苦樂憂於三禪處已滅。何故於此四
    禪說滅。答三禪是四禪道路。於三禪已滅受。是故於第四禪說滅。復次以不苦不樂受
    。為現對治。是故說苦樂對治不苦不樂受。復次四禪共對治受收合故。復次捨煩惱現
    無餘斷。不苦不樂受者。意不攝受心不棄捨。此謂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者。何相
    何味何起何處。中間為相。住中為味。除是起喜滅是處。云何捨念清淨者。是謂中性
    為捨。此謂為捨。念者謂念隨念正念。此謂為念。以捨為念成分明清白。此謂捨念清
    淨。問何故此念以捨分明清白。答此捨離一切煩惱故。受相似相應故。成不動無經營
    。以此無經營與捨相應故。此念至無動成無經營。是故此念已捨成分明清白。四者依
    彼三禪。此第四成就。入定者此謂四禪捨念一心。此謂禪成就。入住者。成得彼第四
    禪。離一分三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報居天上生果實天。功德
    如初廣說。天居者捨樂住出於人住。此謂天居。是故世尊告諸比丘。有人坐以白疊覆
    身。從頭至足。一切身分無處不著。如以白疊無不覆處。如是比丘以清白心。令滿一
    切身分。以清白心無所不著。譬如有人白疊自覆。是坐禪人亦復如是。離一切上煩惱
    。在第四禪可知。如以白疊覆身。從頭至足不寒不熱時節調和身心清淨。如是入第四
    禪不苦不樂。是為捨樂。令滿於身修定果報。如是天居生果實天功德。修第四禪命終
    凡夫。生果實天。若心厭患生無想天。壽命五十劫。若沙門或生果實天。或生五淨居
    處。如是果實功德。問何故於三禪處下中上。說果地勝不說第四禪。答依三禪所得有
    麁有妙。是故以勝枝說果地勝。此第四禪已到妙枝彼岸。從此更無妙枝。是故於此無
    勝果地念四禪過。爾時坐禪人。於第四禪已得自在樂。遊虛空定越於色界。復更思惟
    。色定麁虛空定細。彼坐禪人見色過患。復見虛空定功德。云何色過患。如取器仗相
    打鬪諍。兩舌妄語截手脚等。種種諸事。眼痛疾患寒熱飢渴諸苦。是謂色欲過患。云
    何第四禪過患。此近喜成怨依於色事。是名為麁。於是著樂不成勝分。依虛空寂寂解
    脫。於此定成麁。於色見第四禪過患。見虛空定功德。是其對治。彼坐禪人如是已見
    於色。及見第四禪過患。已見虛空定功德。念入第四禪明無邊虛空定。從此定起除地
    一切入相。修虛空定地相成失。於虛空所作事無邊作意。若如此現作意不久地相成失
    。從地相心起成越於虛空。以虛空入相自在心得安。彼坐禪人已起。一切色相有對想
    滅。於種種想不作意故。正受入住無邊空處。一切者。說於無餘起。色相者。云何色
    P. 33
    相。入色界定想智正智。此謂色相。越者。從此起有對想滅者。云何是有對想。色想
    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此謂有對想。滅者。彼種種想盡不作意者。云何種種想。不入定
    人。或意界和合。或意識界和合想智正智。此謂種種想。此種種想不作意。此謂種種
    想不作意。問何故止說越想。不說受行識。答若越於想。彼一切皆亦成越。何以故。
    若不離想心不得越。復次世尊欲說越色事。說越色想。一切定事皆由想故。問若不爾
    。入色定有對想種種想非為無也。答有人入色界定。有對想有種種想。以斷故。問何
    故於彼不修道。答為厭於色。是故於彼不滅於彼不盡故。入初禪聲是其刺如是。佛所
    說於此為厭色以修行道。是故於此成斷。於此斷故。無色定不動行想。寂寂解脫想。
    如迦蘭欝頭藍弗入無想定。五百車從前去來不見不聞。是故說於處滅。於是起一切色
    想。說斷色界法有對想。滅種種想。不作意者。說斷欲界法。復次越一切色想者。說
    得無色界。有對想滅者。說斷彼定外亂。為顯現無動種種想。不作意者說斷定內亂。
    說顯現寂寂解脫相。問無邊虛空者云何為空。答是空入空界空穴。不為四大所觸。此
    謂為空。於空正安心令滿無邊。此謂無邊。無邊空者。是無邊空入。入虛空處心心數
    法。此謂虛空入。虛空入者何義。是虛空無邊性。是無邊性空處。此說虛空義。如住
    天處名天處。彼虛空處定。此謂虛空處入。正住者得虛空處定。越色事三分。成就三
    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寂寂居住修定果報。此功德生虛空處。如初廣說。
    功德生虛空者。已修虛空處。命終生虛空天。壽命二千劫。
      念虛空定過。爾時彼坐禪人。於虛空處已得自在樂。起識一切入定。越虛空一切
    入。思惟虛空定麁。見識處細。復見虛空過患。復見識處功德。云何虛空過患。此定
    近色為怨。於虛空定是事成麁。與有對想種種想不相遠離。成彼念著不得勝分。如是
    見虛空過患。是識一切入功德。是其對治。明無邊識定治彼坐禪人已見如是虛空過患
    。已見識處功德。安詳念入安祥念起。修虛空識令滿作意。令識無邊。由識處想心受
    持。如是現作意。不久從虛空處想。心起越於識處。由識處想而心得安。彼坐禪人起
    一切虛空故。思惟無邊識。成就入正受。於一切識處住。一切者。說於無餘。越虛空
    處者。越虛空處。越者謂正度。是謂越一切虛空處。無邊識者。唯彼虛空以識作意令
    滿無邊。是謂無邊識處。問色非色法。云何執為無邊。答唯無色法故成無邊。何以故
    。非色之法無有邊際。不可得故。復次虛空無邊故說無邊。無邊者。作無邊意故成無
    邊。是故不妨識。入處者是入識處。心心數法。此謂識處。識處者何義。是識無邊。
    此謂識無邊。識處者。如天住處名天處。此識已受持定。此謂識處定。入正受處者。
    得彼於識處定者越虛空事。三分成就。以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住於寂
    寂修定果報。是功德生識處。如初廣說。生識入功德者。修行識處入。命終生識處天
    。壽命四千劫(識入已竟)。
      念無邊識定過。患爾時坐禪人已得識處。自在欲起無所有處定越於識處。復更思
    惟。識處定麁。無所有處定細。復見識處過患。復見無所有處定功德。云何識處過患
    P. 34
    。此定近虛空為怨。識事為麁。以思惟無邊想成彼念著。不得勝分。無所有處功德。
    是其對治。彼坐禪人如是已見識處過患。復見無所有處功德。從識處定安詳而起。彼
    識不復修行。不復分別。成失彼識。已見無所有處相自在。心願受持如是現作意。不
    久從識處想起。以由無所有處想。其心得安。彼明無邊識定。坐禪人越一切識處。見
    無所有入正受處住。一切者說於無餘。越識處者。成越此識超入正度。此謂越一切識
    處。無所有者。不復修行。不復分別成失彼識但見無所有。此謂無所有處。入無所有
    處定。心心數法。此謂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者何義。是識無性是無所有。無所有處者
    。說受持言無所有受持正定。此謂無所有處定。入正受住者。成得無所有定。越識事
    三分。成就三種善。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住於寂寂修定果報。是功德生無所
    有處。如初廣說。生無所有功德者。修行無所有處定。命終生無所有天。壽命六千劫
    (無所有定竟)。
      念無所有處過患。爾時坐禪人。於無所有處已得自在。欲起非想非非想處定越無
    所有處。復更思惟無所有處麁。見非想非非想處細。復見無所有處過患。復見非想非
    非想處定功德。云何無所有定過患。此定近識為怨。與分明想共故成麁。成彼念著不
    得勝上。如是見無所有處過患。復見非想非非想入功德。是其對治。復次見此想是患
    是癰是刺。無想是政是寂寂是妙。所謂非想非非想。彼坐禪人如是已見。念入無所有
    處安詳而起。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如是現作意。不久從無所有處想心起。
    由非非想處想而心得安。彼明非非想定。坐禪人越一切無所有處故。成就入住非非相
    處。一切者說於無餘。越無所有處者。成越無所有處超入正度。此謂越一切無所有處
    。非非想者。彼無所有處。寂寂作意修行餘定。此謂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者。入非非想
    處心心數法。是謂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者何義。滅分明想故。成於無想細想有餘故。
    成非想非非想是其處。是謂非非想。入正住者。成得非非想處定。越無所有處三分。
    成就三種善。十想具足。二十二功德相應。住於寂寂明修定果報。以是功德生非非想
    天。如初廣說。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修行非非想處定。命終生非非想天。壽命八萬
    四千劫。問何故說非非想處。何故不說為識處。答離無邊執故。起想細故。不成識處
    。問何故依此定不成漏盡。答離分明想。不堪得見道。復次此定最細微。非非想不能
    分別。是故不成漏盡處(非非想定已竟)。
      重明上義。問於是定處云何散句。答所謂滅聲。顛倒起越外行覺受疑不應得。滅
    者入初禪語言斷。入第四禪。出入息斷。次第滅聲者。若人入定。聞有音聲不得言說
    。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識不和合故。復次入色定人。是聲成亂。如世尊所說。入禪
    人聲是其刺。顛倒者。入地一切入。於非地想而作地想。問若然何故不成顛倒。答此
    四顛倒想不異故。知此地想是其相。是故不成顛倒。起者以五因緣從於定起。以威儀
    苦以最多境界以障礙起。以方便不平等以隨意。若入無色定。以最多境界不得起。住
    不動故。入滅禪定及入果定。以初作行得起。不以餘因。越者。越有二種。分越事越
    P. 35
    。從色禪越色定。是謂分越。從色禪越無色定。復從無色定越無色定。是謂事越。外
    行者。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覺者第二禪等性。除無間成無覺觀。受者第四禪等性。
    除無間共捨起。有人樂相似無間。疑者。未斷一切貪欲等蓋。住非非想處。說於有餘
    。如畏毒蛇上樹。有四種人不得起定。必墮惡趣。無因作五逆邪見(散句已竟地一切入已
    滿)。
      問云何水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緣水相。此謂水
    一切入。心住不亂。此謂修行。於水一切入專意為相。不除水想是味。心不作二意是
    處。於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德。於地出沒自在。於地出宮殿。令動令降雨。令身能起水
    。令化江海。於地一切入所說功德。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處處皆見水。云何取其相
    者。若取水一切入。於水現取相。若自然水。若自作水。於是舊坐禪人。於非水處取
    水相。彼人處處見水。若於井於瓶。若於池沼江湖淮海。是其所觀隨意即見。彼分水
    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明修水一切入方便。彼
    坐禪人。從初以觀如是寂寂處。若寺舍若石室若樹下。是處不闇不日光炙。無塵無風
    。無蚊蚋等。無諸障礙。於如是處。若鉢若瓫埋淨地中。令與地平。周迴一尋。盛以
    兩水。不雜以餘色。水令滿鉢瓫。應於此處作意水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
    便。以離亂。餘事如地一切入。廣說至非非想處(水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火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於火相。此謂火一
    切入。彼時心住不亂。此謂修行。火相巧於放意為相。不除火想為味。作意無雙為處
    。何功德者。不共五功德。於火一切入經營。起煙炎以光明想起。滅餘色光隨意所燒
    。以作光明曉了於火界。如地一切入所說功德。因修火一切入。處處皆見火。云何取
    其相者。若現取火一切入。於火取相。或於自作處。或自然處。於是舊坐禪人取於自
    然相。彼處處見或草火或薪火或林火或屋火。熾燃焰盛。從此為初。以作於觀。或自
    樂不樂。即見彼分火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唯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
    。彼修火一切入方便。新坐禪人從初經營。斷截樵薪。於清淨處積聚焚燒。或日出時
    或日入時。從下焚燒。於草薪皆不作意。於上生烟火皆不作意。於聚焰中現作火想。
    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說(火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風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於風相。此謂風
    一切入。修心住不亂。此謂修風一切入。放意為相。不除風想為味。作意無雙為處。
    何功德者。不同三功德。於風一切入風行自在。能令風起。作意受持令清涼。如地一
    切入所說功德。修風一切入方便。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禪人現取風一切入。以二行取
    於風相。或見或觸。云何。以見取相彼坐禪。人或甘蔗園。或於竹林或多草處。以風
    鼓動。彼已見作風想。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是已見取相。云
    何以觸取相。新坐禪人如是寂寂。坐處作意想。隨風來處。是處穿壁作孔。竹荻為筒
    安置其內。當筒處坐。使風觸其身。作意取風相。如是以觸取相。若舊坐禪人於處處
    P. 36
    分即見風相起。若行住坐臥風觸其身。隨風所動於初已作觀。若自樂不樂。即見彼分
    風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風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青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於青相。此謂青
    一切入。修彼心住不亂。此謂修。於青相放意為相。不除青想為味。作意無雙為處。
    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於青一切入。心緣隨逐。得淨解脫。得青除入如青花。心受
    持令化種種青色。修青一切入。處處皆見青。云何取其相者。取青一切入相。若作處
    若自然處。舊坐禪人取不作處相。彼坐禪人於處處見。或青花或青衣或青色。於其目
    前常見。隨若樂若不樂。即見彼分青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取於作處相。
    不能取非作處。修青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於衣於板於壁處。以阿多思花色青色。以
    此色作曼陀羅花。或三角或四角。以異色繞其外。於此作青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
    觀。以方便。以離亂。餘如初廣說(青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黃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相。答心於黃相。此謂黃一
    切入。修彼心住不亂。此謂修。於黃一切入放意是相。不除黃想為味。作意無雙為處
    。何功德者。不同五功德。於黃一切入。心隨逐得淨解脫。得黃除入作意。如金花種
    種黃色。修黃一切入。處處皆見黃。云何取彼相者。現取黃一切入。取於黃相。若自
    作處。若自然處。於是取非作處相。彼坐禪人於處處見。或黃花或黃衣黃色。從此常
    見。隨樂不樂。即見彼分黃相得起。非如新坐禪人。新坐禪者取於已作處相。不能於
    非作處。修黃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或衣或板或壁。以迦尼羅花色黃色。作曼陀羅花
    。或三角或四角。異色繞其外。於彼作黃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除
    亂。餘如初廣說(黃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赤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於赤相。此謂赤
    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於赤相放意為相。不離赤想為味。作意無二為處。
    何功德者。不共四功德。於赤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得赤除入。化種種赤色。不共功
    德者。如說於地一切入。修赤一切入處處皆見赤。云何取其相者。現取赤一切入。取
    於赤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於處處見相。或赤花或赤衣或赤
    色。從此為初常見。隨樂不樂。即見彼分赤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
    相。不能於非作處。修赤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或衣處或板或壁處。如槃偷時婆花生
    赤色。或以朱丹作曼陀羅花。或三角或四角。以異色界其外。於此作赤相。以三行取
    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說(赤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白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於白相。此謂白
    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於白相放意為相。不離白想為味。作意無二為處。
    何功德者。不共八功德。於白一切入。隨心得淨解脫。得白除入。伏懈怠眠。除闇作
    明。白一切入。得起天眼。餘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說。修白一切入。處處皆見白。云何
    取其相者。現取白一切入。於白取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彼
    P. 37
    於處處見相。或白花或白衣或白色。或月光或日光或星色或鏡圓。從彼為初常見。隨
    樂不樂。即見彼分。白相得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非不作處取相
    。修白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或於衣處或板或壁處。以太白星等色。以此色作曼陀
    羅花。或三角四角。以異色界其外。於此作白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
    以離亂。如初廣說(白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光明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心作光明相。此
    謂光明一切入。彼修心住不亂。此謂修。光明放意為相。不離光明想為味。作意無二
    為處。何功德者。與白功德等。修光明一切入。處處見光明。云何取其相者。現取光
    明一切入。於光明取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自然處取相。彼於處處見相。
    或月光或日光。或燈光或珠光。從彼初常見。隨樂不樂。即見彼分光明即起。不如新
    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修光明一切入方便。彼坐禪人如是或
    作東西壁。坐令水滿鉢。安置日光所至處。從彼水光起曼陀羅。從曼陀羅光起著壁光
    。於此見光明相。以三行取相。以平等觀。以方便。以離亂。如初廣說(光明一切入已竟
    )。
    解脫道論卷第五
    P. 38
    解脫道論卷第六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三
      問云何虛空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虛空一切入。有
    二種。有虛空離色。有虛空不離色。虛空入處相。所謂離色虛空。井穴虛空相。此謂
    不離色虛空。彼修此想心住不亂。此謂修。於虛空想放意為相。不離虛空想為味。作
    意無二為處。何功德者。不共二功德。於虛空入障礙處。所不能礙。若牆壁山等。身
    行無礙自在無畏。云何取其相者。於虛空入取虛空相。若作處若自然處。舊坐禪人於
    自然處取相。能於處處見。或於孔穴。或欞窓間。或樹枝間。從彼常見。隨樂不樂。
    即見彼分虛空相即起。不如新坐禪人。新坐禪人於作處取相。不能於非作處。彼坐禪
    人。或於屋內。或於屋外不障礙處。作圓孔穴作虛空想。以三行取相。以等觀。以方
    便。以離亂。於虛空一切入。生四禪五禪。餘如初廣說(虛空一切入已竟)。
      問云何識一切入。答曰識處定。此謂識一切入。餘如初廣說(十一切入已竟)。
      問於是一切入。云何散句。答若一相得自在。一切餘相隨其作意。若於一處一切
    入。於初禪得自在。堪任餘一切入。能起第二禪。如是第二禪得自在。能起第三禪。
    第三禪得自在。能起第四禪。問於諸一切入云何最勝。答四色一切入。是為最勝。成
    解脫故。得除入故。曰一切入勝。作光明故心得自在。於八一切入及於八定。以入十
    六行安詳而起。隨所樂處。其所樂定隨意無障。次第上次第下。次第上下令一一增長
    。或俱令增長。或中少或分少。或事少或分事少。或分俱或事俱或分事俱。隨其所樂
    處者。或於村或於阿蘭若。是斯所樂處。入於三昧。如所樂者。是其所樂禪。入於禪
    定。如其所樂。時者隨意所樂時。入於三昧。或多時入正受。次第上者。於初禪入定
    次第乃至非非想處。次第下者。從初入非非想定。次第乃至初禪。次第上下者。越於
    往還。從初禪入第三禪。從第三禪入第二禪。從第二禪入第四禪。如是乃至入非非想
    定。令一一增長者。以次第入第四禪。或上或下。俱令增長者。入第四禪。從此虛空
    入第三禪。如是二種入定。中少者。已入初禪。從此入非非想處。從此入第二禪。從
    此入無所有處。如是現入正受。能辨虛空處。分少者。一禪於八一切入入定。事少者
    。於三一切入入於八定分。事少者。所謂二定。及一切入。分俱者。於三一切入入二
    二禪。事俱者。於二二一切入入二禪。分事俱者。是此二句(散句已竟)。
      問云何增長相。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增長相者。滿一切處
    。猶如排囊滿中臭穢死屍。此謂膖脹。於膖脹相以正智知。此謂膖脹想。彼修此想心
    住不亂。此謂修。於膖脹想相隨觀為相。厭膖脹想為味。臭穢不淨作意為處。何功德
    者。膖脹想有九功德。得念內身得無常想。得死相。多厭患伏婬欲。斷色憍斷無病憍
    P. 39
    。向善趣向醍醐。云何取其相者。新坐禪人現取膖脹不淨想。以無二行。以念不動不
    愚癡。以諸根內入。以心不出外。以往彼處。是處不淨有諸死屍。住於彼處離於逆風
    。對不淨相不遠不近。或倚或坐。彼坐禪人。若倚若坐近不淨處。若石若土埵。或樹
    或杌或藤。為作相作事思惟。此石不淨。此不淨相。此石如是土埵等。已為作相已作
    事。以十行膖脹不淨相。從其自性修行當觀。以色以男女形。以方以處。以分別以節
    。以穴以坑。以平地以平等。觀於一切處。以色者。若黑以觀黑。若不黑不白以觀不
    黑不白。若白以觀白。若臭皮觀以臭皮。以形者。若女形若男形。隨觀若少若長若老
    。隨觀者。若長以長。若短以短。若肥以肥。若小以小隨而觀之。以方者。於此方擲
    頭。於此方擲手。於此方以脚。於此方以背。於此方以腹。於此方我所坐。於此方不
    淨相。如是隨觀以光明處。於此光明處是擲手處。於此光明是擲脚處。於此光明是擲
    頭處。於此光明是我坐處。於此光明是不淨相處。以分別觀。從頭至足。從下至頭。
    髮皮為邊。是一屎聚。以分別觀觀以節者。於二手六節。於二脚六節。髖節項節。此
    謂十四大節。以空穴者。謂口或開或閉。隨觀眼或開或閉。隨觀手間脚間孔穴。以坑
    以平等地者。不淨相隨其處所。或於空處或於地上。是處隨觀。復次我在空處不淨相
    地上。或不淨相在下。我於地上隨觀以一切處。從我不取近遠。若二尋三尋隨觀。彼
    坐禪人如是一切正隨觀見彼相。善哉善哉。如是受持。以善自安。彼坐禪人已善取相
    。已善受持。已善自安。一無二行。以念不動。心不愚癡。諸根內入。心不出外。去
    來道路若行若坐。觀彼不淨心常受持。無二行者何義。為得身寂寂。令念不動者。以
    不愚癡。以諸根內入心不出外。去來道路者何義。為得身寂寂。離逆風者何義。為離
    臭氣。坐不取遠近者何義。若取遠不成除相。若取近不成其厭。不見其性。以不見其
    性。彼相不起。是故不取遠不取近。坐遍觀一切相者何義。為不愚癡名不愚癡。若坐
    禪人入寂寂處。見不淨相。如在其前。心起驚怖。是故坐禪人。若死屍起逐不起。心
    思惟如是已知念正智受持已觀相遍。是其遍相如是作意。是名不愚癡。問取十種行相
    何義。答為於心縛。觀去來道路者何義。為起次第法。名次第法者。若坐禪人入寂寂
    處。有時心亂。以不常觀不起不淨相。是故坐禪人攝一切心。當觀去來道路。當觀於
    坐禪處。當觀遍相。當觀十種取相。彼坐禪人如是數數現觀。復更起相。如以眼見。
    此謂起次第法。初坐禪人於此死屍成珍寶想。如是歡喜心得受持。心常修行滅於諸蓋
    。禪分成起。彼坐禪人。已離欲已離不善法。有覺有觀。寂寂所成。有喜樂入初禪定
    及膖脹相。問何故以不淨行起於初禪。非起餘禪。答此行未作觀故。此成縛處故。常
    隨覺觀。覺觀恒現其相得起。非離覺觀其心得安。是故初禪起非餘禪。復說。此不淨
    相色形等。以不一行思惟。令起於行思惟者。是覺觀事。不能堪任離於覺觀為思惟行
    。是故唯初禪起非餘禪。復說此不淨相不可耐事。於不耐事不能舉心。於不淨處心由
    喜樂故。除覺觀方便。以覺觀方便力。是時修行由如臭屎。是故唯初禪起非餘禪。問
    於不耐事云何起喜樂。答不耐事非因為起喜樂。復次善斷蓋熱故。以修心自在故。起
    P. 40
    喜樂行。餘如初廣說(膖脹相已竟)。
      問云何青淤相。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青淤者。或死一宿。
    或二三宿。成青淤相。如青所染色隨生。此謂青淤相。彼青淤是謂青相。以正智知。
    此謂青淤相。心住不亂此謂修。受持青相為相。厭為味。作意不耐為處等膖脹相功德
    。修其相者。如初廣說(青淤相已竟)。
      問云何潰爛相。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相。答潰爛者。或死二三宿潰
    爛膿出。猶如灌酪。身成潰爛。此謂潰爛。於潰爛相以正智知。是謂潰爛相心住不亂
    此謂修。受持潰爛為相。厭為味。作意不耐為處。等膖脹相功德。取相如初廣說(潰爛
    相可知潰爛相已竟)。
      問云何斬斫離散相。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斬斫離散者。或
    以刀劍斬斫身體離散。復說所擲死屍。此謂斬斫離散。於斬斫離散是正智知。此謂斬
    斫離散想。心住不亂此謂修。斬斫離散想為相。厭為味。作意不淨為處。等膖脹相功
    德。問云何取其相。答於兩耳二指作片片想。作斬斫離散想。如是取相。於一二上取
    其空相。餘如初廣說(斬斫離散相已竟)。
      問云何食噉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食噉者。或烏鵲鵄梟
    雕鷲猪狗狐狼虎豹食噉死屍。此謂食噉。於彼食噉。是相以正智知。此謂食噉想。心
    住不亂此謂修。食噉想為相。厭為味作意不淨為處。等膖脹想功德。餘如初廣說(食噉
    相已竟)。
      問云何棄擲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棄擲者。於處處方散
    擲手足。此謂棄擲。於棄擲想是正智知。此謂棄擲想。心住不亂此謂修。受持棄擲想
    為想。厭為味。作意不淨為處。膖脹想等功德。云何取其相者。一切身分聚在一處。
    安諸分節。相離二寸。安已作棄擲想取相。餘如初廣說(棄擲想已竟)。
      問云何殺戮棄擲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被殺棄擲者。或
    以刀杖。或以弓箭。於處處斬斫殺戮死屍。此謂殺戮棄擲。於殺戮棄擲。是想是正智
    知。此謂殺戮棄擲想。心住不亂此謂修。受持殺戮棄擲想為相。厭為味。作意不淨為
    處。等膖脹功德。云何取其相者。如初廣說(殺戮棄擲想已竟)。
      問云何血塗染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血塗染者。或斬截
    手足形分。出血塗身。此謂血塗染。於血塗染相。是正智知。此謂血塗染想。心住不
    亂此謂修。受持血塗染想為相。厭為味。作意不淨為處。等膖脹想功德。云何取其相
    者。如初廣說(血塗染相已竟)。
      問云何虫臭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虫臭者。諸虫生滿其
    身。猶如白珠純是虫聚。此謂虫臭。於虫臭想以正智知。此謂虫臭想。心住不亂此謂
    修。受持虫臭想為相。厭為味。作意不淨為處。等膖脹想功德。云何取其相者。如初
    廣說(虫臭想已竟)。
    P. 41
      問云何骨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骨者。謂鉤鎖相連。或
    肉血筋脈所縛。或無血肉但有筋纏。或無肉血。此謂骨。於此骨想以正智知。此謂骨
    想。心住不亂此謂修。受持骨想為相。厭為味。作意不淨為處。等膖脹想功德。云何
    取其相者。如初廣說(骨想已竟)。
      問於不淨處云何散句。答初坐禪人有重煩惱。於不種類不應取相。不種類者如男
    女身。若不淨業人不。淨相不應作意。何故。常觀事故不成厭。於畜生身不起淨想。
    以一骨起起相自在於骨取。亦復如是。若不淨相以色起。由一切入當觀。若以空起以
    界。當觀者。以不淨起以不淨當觀。問何故十不淨不多不少。答身失有十種故。復由
    十人故成十想。欲人當修膖脹想。色愛欲人當修青淤想。如淨欲人當修壞爛想。餘亦
    可知。復次不淨相。不可得故。一切不淨想欲對治故。若欲行人是其所得。彼當取相
    。是故說一切不淨。為十種不淨想。問何故不令增長。答若人樂厭欲。令起自性身想
    。何故。若有自性身想。於想速得厭。彼分故。已令增長不淨想。是其身相得除。已
    除自身想。不速得厭。是故不應令增長。又說若得無欲。為修大心。成令增長。如阿
    毘曇說。處離欲等初禪正受住膖脹。及起無量事。如大德摨狗父說偈。
     比丘佛家財  於怖畏林處 
     既已修骨想  普令滿此地 
     我知彼比丘  速當斷欲染(十不淨已竟)
      問云何念佛。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修行。答佛者。世尊自然無師。於
    未聞法正覺正諦。能知一切得力自在。此謂為佛。念佛世尊正遍知道菩提功德。念隨
    念念持念不忘念根念力正念。此謂念佛。心住不亂此謂修。令起佛功德為相。恭敬為
    味。增長信為處。若修行念佛。成得十八功德。信增長念增長。慧增長恭敬增長。功
    德增長。多歡喜堪任苦行。離於怖畏。於受惡法。得生慚愧。常與師共住。心樂佛地
    行向善趣。最後醍醐。如說修多羅涅底里句。若人欲念佛。其可恭敬如佛像處。云何
    修行。初坐禪人。往寂寂處攝心不亂。以不亂心。念如來世尊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是彼者到一切功德彼岸。世尊者。得世稱譽
    故名世尊。復得妙法故名世尊。復得供養故名世尊。得福具足故名世尊。道法之主故
    名世尊。以是因故得名世尊。以彼因故受供養名阿羅漢。殺煩惱怨。名阿羅漢。折生
    死輪輻。名阿羅漢。正遍知者。以一切行正知一切諸法。名正遍覺。復殺無明名正遍
    覺。以獨覺無上菩提。名正遍覺。明行足者。明者三明。宿命智明。眾生生死智明。
    漏盡智明。世尊以宿命智明。斷殺過去無明。以眾生生死智明。斷殺未來無明。以漏
    盡智明。斷殺現在無明。已斷殺過去無明故。以一切行一切過去法。世尊應念即現。
    已斷殺未來無明故。以一切行一切未來法。世尊應念即現。已斷殺現在無明故。以一
    切行一切現在法。世尊應念即現。行者。戒定足具。戒者。謂一切善法處。故言明行
    。足者。謂一切神通處故。名明行足。具者。謂一切定。於是世尊。以一切智。以三
    P. 42
    明以行得大慈悲。以作世間饒益。明得自在。以知處故。以起論道無人能勝。滅諸煩
    惱。以清淨正行。以明具足成世間眼。現饒益不饒益故。以行具足成世間依。作救怖
    畏。以明解脫。於第一義已得通達。以行成濟渡。作世間義。於一切事自然無師。所
    行平等得無上寂寂。以明行足世尊成就。此謂明行具足。善逝者。到善路故。名曰善
    逝。不復更來到。於醍醐界。無為涅槃。故名善逝。復說法不顛倒。故名善逝。復說
    法不僻。故名善逝。復說法無過患。故名善逝。復說法不多不少。故名善逝。世間解
    者。世間有二種。謂眾生世間。行世間。世尊以一切行。知眾生世間。以知眾生種種
    欲樂。以根差別。以宿命以天眼。以從去來。以和合以成就。以種種可化。以種種堪
    不堪。以種種生。以種種趣。以種種地以種種業。以種種煩惱。以種種果報。以種種
    善惡。以種種縛解。以如是等行。世尊悉知眾生世間。復說行世間者。世尊亦知以一
    切業。亦知諸行。以定相以隨其自相因緣。善不善無記。以種種陰。以種種界。以種
    種入。以智明了。以無常苦無我。以生不生。如是等行。世尊悉知世間諸行。此謂世
    間解。無上者。世無有上。此謂無上。復次無人與等。復次最勝無比。餘不能過。故
    名無上。調御丈夫者。有三種人。或聞法即悟。或說因緣。或說宿命。世尊御八解脫
    道。調伏眾生故。名調御丈夫。天人師者。世尊能度天人。從生老死怖畏園林。故名
    天人師。復次教誡見思惟道。名天人師。如是以此門以此行。當念如來。復次如本師
    說。以四種行修念世尊。本昔因緣以起自身。以得勝法。以作世間饒益。從初所願。
    乃至最後。生於此中間。久遠之時。二十阿僧祇劫。一百千億。觀凡夫根念根所。初
    慈哀世間。我已得脫。當令彼脫。我已得調。當令彼調。我已得安。當令彼安。我已
    入涅槃。當令彼得入涅槃。施戒出忍諦受持慈捨精進智慧。皆令滿足。為得菩提。世
    尊為菩薩時。說本生因緣。作兔子身。常行布施。當念可護生戒摩瞿頻陀生。當念出
    離生忍辱生。當念忍普明生。當念實語當念噁蹇生。當念受持當念帝釋慈悲。當念毛
    竪捨。當念商主正真。當念麋生。當念長壽生。逐父語。當念六牙白象恭敬仙人。當
    念白馬生往羅剎國渡諸眾生。當念鹿生護彼壽命捨自壽命。當念猴生令得解脫所屬大
    苦。復次當念猴生見人落坑以慈心拔出。設樹根菓以為供養。彼人樂肉以破我頭。以
    慈悲說法語其善道。如是以眾願門。當念世尊本生功德。云何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
    世尊有如是等本生具足。為年少時斷一切居止著。斷兒婦父母親友著。以捨難捨獨住
    空閑無所有處。欲求無為泥洹寂滅於摩伽陀國。渡尼連禪河。坐菩提樹。降伏魔王及
    諸鬼兵。於初夜時自憶宿命。於中夜分修得天眼。於後夜中知苦斷集。得證醍醐界。
    修行八正道。分作證漏盡得菩提覺。從於世間拔出自身。住第一清淨漏盡之地。如是
    以眾行門。當念世尊自拔身功德。云何當念世尊得勝法功德。如是世尊有解脫心解脫
    。以如來十力。以十四佛智慧。以十八佛法。已與不一禪法成就到自在彼岸。當念云
    何世尊成就十力。如來知是處非處。如實而知。如來知過去未來現在善業因緣。以戒
    以因。若果報等。如實而知。如來知至一切處。具足如實而知。如來知不以一戒種種
    P. 43
    戒。世間如實而知。如來知眾生種種欲樂。如實而知。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如實而
    知。如來知禪解脫定正受有煩惱無煩惱。如實而知。如來知宿命如實而知。如來知眾
    生生死。如實而知。如來知漏盡。如實而知。以此十力世尊成就。云何世尊成就十四
    佛智慧。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義辯智。法辯智。辭辯智。樂說辯智。諸根智
    。眾生欲樂煩惱使智。雙變智。大慈悲定智。一切智。不障礙智。以此十四智。世尊
    成就。云何世尊成就十八法。於過去佛智不障礙。未來佛智不障礙。現在佛智不障礙
    。隨於佛智遍起身業。隨於佛智遍起口業。隨於佛智遍起意業。以此六法世尊成就。
    欲無退。精進無退。念無退。定無退。慧無退。解脫無退。以此十二法。世尊成就。
    無可疑事。無誣師事。無不分明。無有急事。無隱覆處。無不觀捨。無可疑事者。無
    有威儀為於狡獪。誣師事者。無急速威儀。無不分明者。以知無不觸。無急事者。無
    威儀以急事。無隱覆者。心行無有非不憶智。無不觀捨者無有不知捨。以此十八佛法
    。世尊成就。復次世尊以四無畏。以四念處。以四正勤。以四如意足。以五根以五力
    。以六神通。以七菩提分。以八聖道分。以八除入。以八解脫。以九次第定。以十聖
    居止。以十漏盡力。以餘不一善法。世尊成就到自在彼岸。如是以此門以此行。當念
    世尊得勝法功德。云何當念世尊作饒益世間功德。世尊成就一切行。到一切功德彼岸
    。為慈悲眾生所轉法輪。世間所不能轉。以密護無內外。開醍醐門。已作無量天人。
    於沙門果無量眾生。得功德分。能令功德具足。以三種變。身變說變教變。令世間信
    。已伏邪見諸相呪師。已覆惡道已開善趣。已往天上得解脫果。已安聲聞住聲聞法。
    已制諸戒。已說波羅提木叉。已得勝利養。得佛勝法。已得自在遍滿世間。一切眾生
    恭敬尊重。乃至天人皆悉聞知。安住不動。慈悲世間饒益世間所作。世尊已作。以此
    門此行。當念世尊已作世間饒益功德。彼坐禪人以此門此行。已此功德現念如來。其
    心成信。以信自在。以念自在心常不亂。若心不亂。滅蓋禪分起內行禪成住。問何故
    念佛起內行非安。答佛功德者。於第一義深智行處。第一義事於深智行處。心不得安
    。以細微故。復次當念不一功德。若坐禪人憶念不一功德。心種種緣作意共起。心成
    不安。是相為一切外行行處。問若念不一功德。心既不一。外行禪不當成。若專一心
    。外行禪成住。答若念如來功德。及念佛成一心。是故無過。復說以念佛四禪亦起(念
    佛已竟)。
      問云何念法。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云何修行。答法者。謂泥洹及修行至泥洹。云
    何泥洹。滅一切行。出離一切煩惱。滅愛無染寂滅。此謂泥洹。云何修行至泥洹。謂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此謂修行至泥洹。念法出
    離功德乘功德。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法。彼心住不亂此謂修。起功德法為相。擇法
    為味。解義為處。念佛功德等。云何修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以不亂心
    念法者。善說世尊法。現證無時節。來見乘無時節。來見乘相應。智慧人現證可知。
    善說世尊法者。離兩邊故名為善說。不異故名為善說。不謬故三種善故名善說。滿清
    P. 44
    淨故名善說。令現泥洹及修行至泥洹。故名善說。現證者。次第得道果故名現證。作
    證泥洹及道果故為現證。無時節者。不異時得果故名現證。來見者。汝來我處。見我
    善法性堪教他。是名來見。乘相應者。若人受降伏。成入醍醐界。名為乘相應。向沙
    門果名乘相應。智慧人現證可知者。若人受降伏不受他教。起於滅智無生智解脫智。
    是名智慧現證。以餘行當念法者。是眼是智是安樂是醍醐乘門。是出離是方便。是至
    滅是至醍醐。無有墮落是醍醐。無為寂寂微妙非相師所行。是妙智人所知。濟渡彼岸
    是歸依處。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此功德。現念於法其心成信。由其信念心住不亂
    。以不亂心滅於諸蓋。禪分得起。外行禪成住。餘如初廣說(念法已竟)。
      問云何念僧。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為修。答僧者聖人和合。此謂為僧。現
    念僧修行功德。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僧。彼念住不亂此謂修。念起僧功德為相。心
    恭敬為味。歡喜和合功德為處。念佛功德等。云何修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
    心。不亂心念想。善能修行。世尊沙門眾隨從軟善。世尊沙門眾隨從如法。世尊聖眾
    隨從和合。世尊聖眾。所謂四雙八輩。世尊沙門眾堪可恭敬供養。堪可合掌。無上世
    間福田。於是善修行。世尊沙門眾者。隨從善說法故。名修行隨從。為自他饒益故。
    名修行隨從。已至具足故。名修行隨從。無怨具足故。名修行隨從。離二邊中具足故
    。名修行隨從。離幻諂故名軟善。離身口邪曲惡故名軟善。隨從如者。八正聖道。彼
    隨從故。名如隨從。復次如者謂泥洹。為隨從得泥洹故如修行。世尊所說四聖諦。隨
    從如智故名如修行。隨從和合者。隨從沙門和合具足故。名隨從和合。若如是隨從作
    和合事。成大果大功德如是隨從。故名隨從和合。四雙八輩者。住須陀洹道及住其果
    故為一雙。住斯陀含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住阿那含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住阿羅
    漢道及住其果故為一雙。此謂四雙者。彼住道及道果故名四雙。八輩者。四向四果。
    此謂八輩。沙門者。從聞成就故名沙門。僧者聖和合眾。可請可供養可施可恭敬。無
    上世間福田。可請者。堪受請名為可請。可供養者。於眾施成大果堪受供養。可施者
    。若於眾施得大果報。可恭敬者。堪受恭敬事名可恭敬。無上者。最多功德故名無上
    。世間福田者。是眾生功德處故。名世間福田。以餘行當念眾生。如是勝眾真實眾是
    名醍醐。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
    行。以現念眾功德。如是現念眾功德其。心成信由。於信念心成不亂以。不亂心能滅
    諸蓋禪。分得起外禪成住。如初廣說(念僧已竟)。
      問云何念戒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修行。答以功德念清淨戒。彼念隨念
    正念。此謂念戒。念戒住不亂。此謂修。令起戒功德為相。見過患怖為味。歡喜無過
    樂是處。若人修行念戒。成得十二功德。成尊重師重法重僧重戒學重供養重不放逸。
    於細微過患常見憂怖。護自身亦護他。從此世怖畏解脫。彼世怖畏解脫。多歡喜可愛
    一切戒功德。是念戒功德。云何修行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亂心念。
    自身戒無偏無穿無點無垢無雜。自在智慧所嘆。無所觸令起定。若無偏是無穿。若無
    P. 45
    穿是不點。如是一切可知。復次若滿清淨戒。是善法住處故。名不偏不穿。作姓稱譽
    故。名無點無垢。以斷愛故。名為自在。聖所樂故無有過患。智慧所嘆離戒盜故。故
    名無所觸。成不退處故令起定。以餘行當念戒。名戒者。是樂無過患。是姓可貴。以
    財物自在。如先所說戒功德。如是廣說可知。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此功德。現念
    戒由信念心不亂。以不亂心滅於諸蓋。禪分成起外行禪成住。餘如初廣說(念戒已竟)。
      問云何念施。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為修。答施者。為利他故。樂饒益
    他。為他人得捨自財物。此謂施。以念施功德現念捨。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施。彼
    念住不亂此謂修。令起施功德為相。不蓄為味。不慳為處。若人修行念施。成得十功
    德。如是施隨樂無慳無貪意。為多人念善取他意。於眾不畏多歡喜慈悲心。向善趣向
    醍醐。云何修行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亂心自念施。以所捨物我有利我
    善得利。世人為慳垢所牽。我住無慳垢心。我常施與常樂行施。常供給常分布。彼坐
    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此功德。現念施彼心成信。由信由念故。心常不亂。以不亂心滅
    於諸蓋。禪分成起。外行禪成住。餘如初廣說(念施已竟)。
      問云何念天。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修行。答依生天功德。念自身功德
    。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天。彼念住不亂此謂修。令起自身功德天功德等為相。於功
    德愛敬為味。信功德果為處。若人修行念天。成得八功德。如是彼人五法增長。所謂
    信戒聞施慧。成天人所念愛敬。於說功德果報。大歡喜踊躍自重其身。及天人所貴。
    念戒念施以入其內。向善趣向醍醐。云何修行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以
    不亂心。念天有四王天。有三十三天。有焰摩天。有兜率天。有化樂天。有他化自在
    天。有梵身天。有天常生。以信成就諸天。從此生。彼我復如是有信。如是戒如是聞
    如是施如是慧。成就彼諸天。從此生彼。我復如是有慧。當念其身。當念諸天。信戒
    聞施慧。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功德現念天。彼心成信。以由信由念。心成不亂。
    以不亂心滅於諸蓋。禪分成起外行禪成住。問何故念天功德。不念人功德。答諸天功
    德最妙。生最妙地成妙處心。於妙處修行成妙。是故念天功德。不念人功德。餘如初
    廣說(念天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六
    P. 46
    解脫道論卷第七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四
      問曰。云何念安般。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修行。答曰。安者入。般者
    出。於出入相。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安般。心住不亂此謂修。令起安般想為相。觸
    思惟為味。斷覺為處。何功德者。若人修行念安般。成寂寂成勝妙成莊嚴。可愛自娛
    樂。若數數起惡不善法令除滅。身成不懈怠。眼亦不懈怠。身成不動不搖。心成不動
    不搖。令滿四念處。令滿七覺意。令滿解脫。世尊所嘆。聖所住止。梵所住止。如來
    所住止。云何修者。初坐禪人。若往阿蘭若。若往樹下。若往寂寂處。結跏趺坐。正
    身在前。彼坐禪人。念入息念出息。念出息。若長出息。我息長出如是知之。若長息
    入。我長息入。如是知之。若短息入。我短息入。如是知之。若短息出。我短息出。
    如是知之。我入息如是覺。我出息如是覺。知喜知樂知心所行。令滅心行。令歡喜心
    。令教化心。令解脫心。見無常見無欲。見滅見出離如是覺。見出離我出息如是覺。
    見出離我出入息如是。於是現前令學安者。謂繫念住於鼻端。或於口脣。是出入息所
    緣處。彼坐禪人以安念此處。入息出息於鼻端口脣。以念觀觸。或現念令息入。現念
    令息出。現於息入時不作意。於出時亦不作意。是出入息所觸。鼻端口脣。以念觀知
    所觸。現念令入現念出息。如人觸材以緣鋸力。亦不作意鋸去來想。如是坐禪人。於
    入出息亦不作意。入出息想。所觸鼻端口脣以念觀知。現念令入息。現念令出息。若
    坐禪人於入出息作意。內外其心成亂。若心起亂。其身及心成懈怠動搖。此是過患。
    若最長息。若最短息。不應作意。若作處最長最短息。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動搖。此是
    過患。由出入息種種相故。不應作著。若如是作心餘緣成亂。若心亂其身及心。皆成
    懈怠動搖。如是過患無邊。起出入息。以無邊懈故應作想如是心不亂。若心遲緩。若
    心利疾。不當精進。若作遲緩精進。成懈怠睡眠。若作利疾精進。成起調。若坐禪人
    。若與懈怠睡眠共起。若與調共起。其身及心成懈怠成動搖。此是過患。彼坐禪人以
    九小煩惱。清淨心現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綿抽古貝觸身成樂觸。如涼風
    觸身成樂觸。如見入出息風觸。鼻口脣念作風想。不由形色。此謂相。若坐禪人。以
    修多修相成增長若鼻端增長。於眉間於額。成多處住。成滿頭風。從此增長。滿身猗
    樂。此謂具足。復有坐禪人。從初見異相。如煙如霧如塵如碎金。猶如針刺。如蟻所
    嚙。見種種色。若坐禪人心不明了。於彼異相心作異想成顛倒。不成出入息想。若明
    了坐禪人。不作異意想。念現入息念現出息。離作餘想。若如是作意。異相即滅。是
    坐禪人得微妙相。心不放逸。念現入息念現出息。彼相自在。以相自在欲起修行。由
    欲自在。念現入息。念現出息。起喜。已喜自在。已欲自在。念現入息。念現出息。
    P. 47
    起捨。彼已捨自在。已欲自在。已喜自在。念現入息。念現出息。其心不亂。若心不
    亂諸蓋滅禪分起。此坐禪人已得寂滅勝四禪定。如初廣說。復次先師說四種修念安般
    。所謂算隨逐安置隨觀。問曰。云何名算。答曰。初坐禪人。從初出息乃至入息。從
    一至十。過十不算。復說從一至五。過五不算。不令意誤。是時當算乃至離算。從入
    出息事念住此謂名算。隨逐者攝算。以念無間逐出入息。此謂隨逐。名安置者。或鼻
    端或於脣。是入出息所觸處。於彼作風相令念住。此謂安置。名隨觀者。由觸自在當
    隨觀相。於此所起喜樂等法應當隨觀。此謂隨觀。彼算為覺滅令得出離覺。隨逐者。
    為滅麁覺。於出入息作念無間安置。為斷於亂作不動想。隨觀者。為受持想為知勝法
    。若長入息若短出息。於短入息。如是學之者。方便所作過於其性。此謂長。性者現
    智智為現不愚癡事。問曰。云何不愚癡事。答曰。初坐禪人得身心倚。以入出息念現
    作住。其出入息成細。出入息細故。成不可取。時坐禪人若長息隨觀作長。乃至相起
    住。若相已起住。以性應作意。此謂不愚癡。復次當為心消息。有時作長有時作短。
    如是當修。復次坐禪人。以事令分明相起。是事當修。知一切身我入息。如是學者以
    二種行知一切身。不愚癡故以事故。問曰。云何無愚癡知一切身。答曰。若坐禪人念
    安般定。身心喜樂觸成滿。由喜樂觸滿。一切身成不愚癡。問曰。云何以事知一切身
    。答曰。出入息者。所謂一處住色身。出入息事心心數法名身。此色身名身。此謂一
    切身。彼坐禪人。如是以見知一切身。雖有身無眾生無命。如是學者。謂三學。一增
    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如實戒此謂增上戒學。如實定此謂增上心學。如
    實慧此謂增上慧學。彼坐禪人此三學。於彼事以念作意學之。修已多修。此謂學之令
    滅身行。我入息如是學。云何名身行者。此謂出入息。以如是身行。曲申形隨申動踊
    振搖。如是於身行現令寂滅。復次於麁身行現令寂滅。以細身行修行初禪。從彼以最
    細修第二禪。從彼最細修行學第三禪。令滅無餘修第四禪。問曰。若無餘滅出入息。
    云何修行念安般。答曰。善取初相故。以滅出入息。其相得起成修行相。何以故。諸
    禪相知喜為事知我入息。如是學者。彼念現入息念現出息。於二禪處起喜。彼喜以二
    行成知。以不愚癡故。以事故。於是坐禪人入定成知喜。不以愚癡以觀故。以對治故
    。以事故。成知樂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現念入息現念出息。於三禪處起樂。彼樂以
    二行成知。以不愚癡故。以事故。如初所說。知心行我息入。如是學者說心行。是謂
    想受。於四禪處起彼彼心行。以二行成知。以不愚癡故。以事故。以如初說。令寂滅
    心行我息入。如是學者說心行。是謂想受。於麁心行令寂滅。學之如初所說。知心我
    入息。如是學者。彼現念入息現念出息。其心入出事以二行成所知。以不愚癡以事故
    。如初所說。令歡喜心我入息。如是學者說令歡喜說喜。於二禪處。以喜令心踊躍。
    學之如初所說。令教化心我入息。如是學者彼坐禪人。現念入息現念出息。以念以作
    意。彼心於事令住令專。一心教化以彼心住。學之令解脫心我入出息。如是學者彼坐
    禪人。現念入息現念出息。若心遲緩從懈怠令解脫。若心利疾從調令解脫學之。若心
    P. 48
    高從染令解脫學之。若心下從嗔恚令解脫學之。若心穢污從小煩惱令解脫學之。復次
    於事若心不著樂。令著學之。常見無常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現念入息現念出息。其
    入出息及入出息事。心心數法見其生滅學之。常見無欲我入息。如是學者。現念入息
    現念出息。彼無常法彼法無欲。是泥洹入息學之。常見滅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無常
    法如實見其過患。彼我滅是泥洹。以寂寂見學之。常見出離我入息。如是學者。彼無
    常法如實見其過患。於彼過患現捨。居止寂滅泥洹。使心安樂學之。如是寂寂如是妙
    。所謂一切行寂寂。一切煩惱出離。愛滅無欲寂滅泥洹。於此十六處。初十二處成沙
    摩他毘婆舍那。見初無常。後四處唯成毘婆舍那。如是以沙摩他毘婆舍那可知。復次
    彼一切四種。一謂如是修令起觀具足。有時見現念入息現念出息。此謂修知長短。令
    滅身行令滅心行。令心歡喜。令教化心。令解脫心。此謂令起知一切身知樂知心所行
    。知心者此謂觀具足。常見無常所初四行。此謂有時見。復次修者。以念安般受持地
    是修。是安般念受持地。是受持是有覺。彼有覺有觀有觀地。知喜者是二禪地。知樂
    者是第三禪地。知心者是第四禪地。復次彼一切成二種。謂修及滿。於是修行唯彼名
    滿者。十六行不減。修者如種。功德因故。名滿者。猶如花菓。從相似出故。若如是
    修行念安般。成滿四念處。修四念處滿七菩提分。修七菩提分滿明解脫。問曰。云何
    得如此。答曰。長出入息所初四處。成身念處。知起所初成受念處。知心所初成心念
    處。見無常所初成法念處。如是修念安般成滿四念處。云何以修四念處。成滿七菩提
    分。修念處時於念成住不愚癡。此謂念覺分。彼坐禪人如是念住。知擇苦無常行。此
    謂擇法菩提分。如是現擇法行精進不遲緩。此謂精進覺分。由行精進起喜無煩惱。此
    謂喜覺分。由歡喜心其身及心成猗。是謂猗覺分。由身猗有樂其心成定。此謂定覺分
    。如是定心成捨。此謂捨覺分。以修四念處。成滿七菩提覺分。云何以修七菩提覺分
    成滿明解脫。如是多修行七覺分。於剎那道成明滿。於剎那果成解脫滿。如是修七菩
    提分。成明解脫滿。問曰。一切諸行。由地成有覺無覺。如是念安般。何故唯說念安
    般。為除覺不說餘耶。答曰。不依如此說覺。不住者是禪障礙。是故除覺依此義說。
    何故於風樂觸。由心樂著如覺。乾闥婆聞聲隨著。是故斷覺。復次如行堤塘。以心專
    念倚不動故。是故說念安般為除覺(念安般已竟)。
      問曰。云何念死。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修。答壽命行斷。此謂為死。
    彼念住不亂。此謂為修。自壽命斷為相。厭患為味。無難為處。何功德者。若修行念
    死。於上善法成不放逸。成憎不善法。於諸服飾不多受畜。心不慳悋。見身壽命心不
    貪著作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皆令成滿。成向善趣向於醍醐。臨命將終。心不謬誤。云
    何修行。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以不亂心念眾生死。我入死法。向於死趣。
    不過死法。如涅底履波陀脩多羅中說。若人樂觀死。當觀被殺人見死因緣。於是念死
    有四種。憂相應。驚相應。中人相應。智相應。如喪愛子心生緣念。此謂憂相應。悲
    念童子卒暴命終。此謂驚相應念。如闍維人念離生故。此謂中相應念。常觀世間心生
    P. 49
    厭患。此謂智相應念。於是坐禪人。憂相應驚相應中相應不應修行。何以故不能除過
    患。唯智相應勤修行。能除過患。死者有三種。等死斷死念念死。云何名等死。依修
    眾生此謂等死。名斷死者。謂阿羅漢煩惱已斷。名念念死者。諸行念念滅。復次死有
    二種。不時節死時節死。或自殺或他殺。或以病。或無因緣中間死。此謂不時節死。
    或壽命盡乃至老死。此謂時節死。應念此二種死。復次以八行。先師所說修念死。如
    兇惡人逐。以無因緣。以本取。以身多屬。以壽命無力故。以久遠分別。以無相故。
    以剎那故。問曰。云何以兇惡逐修行念死。答曰。如被殺人將往殺處。以兇惡人拔刀
    隨逐。彼見兇惡人拔刀隨後。如是思惟。此人殺我。何時我當死。我行一一步於何步
    當死。我去必死。我住必死。我坐必死。我眠必死。如是坐禪人以兇惡人逐故。當修
    念死。問曰。云何以無因緣故修念死。答曰。無因緣無方便以生能令不死。如日月出
    無因緣無方便能令不沒。如是無因緣故修念死。問曰。云何以本取故修念死。答曰。
    彼先多財王大乘王大神力大善見王頂生王等。彼一切王皆入死法。復次昔諸仙人大神
    通大神力。毘沙蜜多闍摩達梨仙人身出水火。復入死法。復次先聲聞。有大智慧有大
    神通有大神力。舍利弗目犍連等。彼入死法。復次諸緣覺人。自生無師一切功德成就
    。亦入死法。復次諸如來應供正覺無量無上明行具足。到功德彼岸亦入死法。何況於
    我少時壽命。不當入死法。如是以先取故修念死。問曰。云何以身多屬故修念死。答
    曰。以風痰和合成於死法。或諸虫種和合。或飲食不調成入死法。或毒蛇蜈蚣射蚰蜒
    鼠嚙成入死法。或師子虎豹龍牛等兌成入死法。或人非人所殺成入死法。此身如是多
    所屬故。修念死法。問曰。云何以壽無力故修念死。答以二行。以壽命無力故修於念
    死。處無力故。依無力故。成壽命無力。問曰。云何處無力故壽命無力。答曰。此身
    無自性如水泡喻如芭蕉喻。如水沫喻。無有真實。離真實故。如是處無力故。成壽命
    無力。問曰。云何依無力故成壽無力。答曰。此名出入息所縛。四大所縛。飲食所縛
    。四威儀所縛。緩所縛。如是依無力故成壽命無力。如是以此二行。以壽命無力故。
    修念於死。問曰。云何以遠分別修念死。答曰。從於久遠一切已生。於現在世不過百
    年皆入死法。所謂久遠分別故修念死。復次當修。我於日夜詎能得活。日夜思惟。世
    尊諸法我得大恩。如是一日我詎能活。或復半日我詎能活。或復少時我詎能活。或一
    食時或半食時。我詎能活。或四五揣我詎能活。或入息時我詎能至出息時。或出息時
    我詎能至入息時。以久遠分別故修念死。問曰。云何以無相故修念於死。答曰。以無
    有相死無有時。以無相故修念於死。問曰。云何以剎那故修念死。答曰。以不數過去
    未來。但數現在緣眾生壽命。於一念時住。從彼無二念住。一切眾生於剎那心沒。如
    阿毘曇中說。於過去心。無已生。無當生。無現生。於未來心。無已生。無現生。無
    當生。於現在心剎那。無已生。無當生。有現生。復如說偈。
     壽命及身性  苦樂及所有 
     與一心相應  剎那速生起 
    P. 50
     
     
  3. aero1

    aero1 Active Member

    วันที่สมัครสมาชิก:
    20 พฤษภาคม 2008
    โพสต์:
    91
    ค่าพลัง:
    +54
    於未生無生  於現在有生 
     心斷故世死  已說世盡故
      如是以剎那故修念死。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如是現修念死。起其厭患。由厭
    患自在。以念自在成心不亂。若心不亂諸蓋滅。禪分成起外行禪得住。問曰。無常想
    念死。此二何差別。答曰。陰生滅事名無常想。念諸根壞名為念死。以修無常相無我
    相為除憍慢。以修念死無常相及苦相成住。以壽斷心滅。此謂差別(念死已竟)。
      問云何念身。何修何相何味何功德。云何修。答修念身性。彼念隨念正念。此謂
    念身。此念住不亂。此謂修。令起身性為相。厭患為味。見無實為起。何功德者。以
    修念身成堪耐。堪受怖畏。堪任寒熱等。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過患想。彼想成滿
    。成隨意得四禪。以分明諸法。修令滿足。向於善趣。向於醍醐。云何修者。初坐禪
    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亂心唯修心性。云何修心性。所謂此身髮毛爪齒皮肉筋骨
    髓腦肝心脾胇膽胃肪膏腦膜大腸小腸屎尿膿血淡污涎淚涕唾不淨。初坐禪人。於此三
    十二行。初次第上以次第下。善哉以口語言應常說常觀。善哉以常觀口語言。是時以
    一一四行。唯以心當覺以色以行以形以處以分別所起麁相。或一或二或多善取相應。
    彼坐禪人如是以三種覺成起。以色以厭以空。若坐禪人以色起相。彼坐禪人由色一切
    入自在應作意。若坐禪人以厭起相。彼坐禪人以不淨應作意。若坐禪人以空起相。彼
    坐禪人以界應作意。若坐禪人依一切入起於四禪。若坐禪人依不淨事起初禪。若坐禪
    人依界事起外行禪。於是瞋恚行人以色起相。貪欲行人以厭起相。慧行人以界起相。
    復次瞋恚行人以色當作意。貪欲行人以厭當作意。慧行人以界當作意。復次以十三行
    當念身性。如是以種以處以緣以流。以次第以形以虫種以安處。以聚以憎以不淨以處
    。以不知恩以有邊。問云何以種當念身性。答如毒種所生茱萸拘沙多紀等一切生。如
    是此身從父母不淨生。不淨種生此身成不淨。如是以種當念心性。問云何以處當念身
    性。答此身不從欝多羅花生。非拘牟陀分陀利迦花生。於母腹生。不淨臭穢迫迮處生
    。從生熟兩藏生。從左右脇胞囊所纏依脊骨住。是處不淨身成不淨。如是以處當念身
    性。問云何以緣當念身性。答此不淨身若增長住。不以金銀珠等能得增長。復不以栴
    檀多伽羅沈香等緣能得增長。此身從母腹生。母所食噉。涕唾涎淚相雜。母胎所生臭
    食流液得增長住。從如是出。其所噉食飯乳粄豆。涕唾涎淡共相和雜。此身以臭不淨
    流得增長住。如是以緣當念身自性。問曰。云何以流當念身自性。答如皮囊盛滿屎尿
    。以多穿故不淨流出。此身亦然盛滿屎尿。如是此身所甞飲食。及雜涕唾屎尿臭穢。
    種種不淨。從九孔流溢。以多穿故。不成滿故。如是以流應念身自性。問云何以次第
    形當念身自性。答此身以初業次第立。初七日成迦羅邏。二七日成阿浮陀。三七日成
    俾尸。四七日成阿那。五七日成五節。六七日成四節。七七日復生四節。八七日復生
    二十八節。九七日及十七日復生脊骨。十一七日復生三百骨。十二七日復生八百節。
    十三七日復生九百筋。十四七日復生百肉丸。十五七日復生血。十六七日生膜。十七
    P. 51
    七日生皮。十八七日成皮色。十九七日業所生風遍處處。二十七日成九竅。二十五七
    日生一萬七千湊。二十六七日成堅身。二十七七日有力。二十八七日生九萬九千毛孔
    。二十九七日成一切身分具足。
      復說。七七日有體。依母背下頭蹲踞坐。四十二七日以業所生風。轉脚向上。頭
    向下向產門。此時生。世說假名人如是。以次第形當念身性。問云何以虫種當念身性
    。答此身八萬戶虫之所食噉。依髮之虫名髮鐵。依髑髏虫名耳腫。依腦之虫名顛狂下
    。顛狂復有四種。一名塸拘霖婆。二名濕婆羅。三名陀羅呵。四名陀阿尸邏。依目之
    虫名舐眼。依耳之虫名蚔耳。依鼻之虫名蚔鼻。復有三種。一名樓扣母可。二名阿樓
    扣。三名摩那樓母可。依舌之虫名勿伽。依舌根虫名母但多。依齒之虫名狗婆。依齒
    根之虫名優婆拘婆。依喉之虫名阿婆離呵。依頸之虫有二種。一名虜呵羅。二毘虜呵
    羅。依毛之虫名蚔毛。依爪之虫名蚔爪。依皮之虫有二種。一名兜那。二名兜難多。
    依膜之虫。復有二種。一名鞞藍婆。二名摩諀藍婆。依肉之虫復有二種。一名阿羅婆
    。二名羅婆。依血之虫復有二種。一名婆羅。二名婆多羅。依筋之虫復有四種。一名
    賴多虜。二名喜多婆。三名婆羅婆多羅。四名羅那婆羅那。依脈之虫名架栗俠那。依
    脈根之虫復有二種。一名尸婆羅。二名優婆尸尸羅。依骨之虫復有四種。一名遏褫(除
    里反)毘馱。二名安那毘馱。三名殆(塗履反)履拕毘拕。四名遏褫絙可羅。依髓之虫復有
    二種。一名弭(亡比反)社。二名弭社尸羅。依脾之虫復有二種。一名尼羅。二名比多。
    依心之虫復有二種。一名死毘多。二名優鉢拕毘多。依心根之虫復有二種。一名滿可
    。二名尸羅。依肪之虫復有二種。一名哿羅。二名哿羅尸羅。依膀胱之虫復有二種。
    一名弭哿羅。二名摩訶哿羅。依膀胱根復有二種。一名哿羅。二名哿羅尸羅。依胞之
    虫復有二種。一名娑婆羅。二名摩訶沙婆羅。依胞根之虫復有二種。一名賴多。二名
    摩訶賴多。依小腸之虫復有二種。一名帚賴多。二名摩訶賴多。依腸根之虫復有二種
    。一名波。二名摩訶死波。依大腸根虫。復有二種。一名安那婆呵。二名[巾*尃]果婆
    呵。依胃之虫復有四種。一名優受哿。二名優社婆。三名知社婆。四名先市婆。依熟
    藏之虫復有四種。一名婆呵那。二名摩訶婆呵那。三名陀那槃四名粉那母可。依膽之
    虫名必多離訶。依唾之虫名纖呵。依汗之虫名隨陀離呵。依脂之虫名弭陀離呵。依強
    之虫復有二種。一名藪婆呵母。二名社摩契多。依彊根虫復有三種。一名處呵母珂。
    二名陀虜呵母珂。三名娑那母珂。有五種虫。依於身前食於身前。依於身後食於身後
    。依於身左食於身左。依於身右食於身右。虫名栴陀死羅脣呵死羅不偷羅等。依下二
    孔有三種虫。一名拘樓拘羅唯喻。二名遮羅喻。三名寒頭波拕。如是以虫居止當念身
    性。云何以安當念身自性。於足骨脛骨安住。脛骨於髀骨安住。髀骨於髂骨安住。髂
    骨於脊骨安住。脊骨於脾骨安住。脾骨於臂骨安住。臂骨於項骨安住。項骨於頭骨安
    住。頭骨於頰骨安住。頰骨於齒骨安住。如是此身骨節纏裹以皮覆上成此穢身。從行
    業生非餘能造。如是以安當念身自性。云何以聚當念身自性九頭骨。兩頰骨。三十二
    P. 52
    齒骨。七項骨。十四胸骨。二十四脇骨。十八脊骨。兩髂骨。六十四手骨。六十四足
    骨。依肉六十四軟骨。此三百骨。八百節。九百筋纏。九百肉丸。一萬七千湊。八百
    萬髮。九萬九千毛。六十間。八萬虫種。膽唾腦各一波賴他。梁言重四兩。血一阿咃
    。梁言以三升。如是等不可稱計種種形。唯是屎聚屎集名身。如二聚當念身自性。云
    何以憎當念身自性。彼所重物第一清淨。所愛服飾。如是花香塗身。衣服莊嚴。眠坐
    隱囊。枕褥氍毺毾[毯-炎+登]床帳臥具等。種種飲食住止供養。心生愛重後成憎惡。
    如是以憎惡。當念身自性。云何以不清淨當念身自性。如是衣物種種服飾。已不淨潔
    。可更浣治還得清淨。何故。以性清淨故。此身不淨不能令淨。復次以香塗身。以香
    水洗浴不能令淨。何以故。性不淨故。如是以不清淨念身自性。云何。以處當念身自
    性。如花依池生。如果依果處生。如是此身從種種煩惱疾患故生。如是眼痛耳痛鼻痛
    舌痛身痛頭痛口痛齒痛。患嗽急氣寒熱腹痛。心悶癎狂風病霍亂。癩癭吐血癬瘡疥瘑
    痳[病-丙+必]寒病等。此身有無邊過患。如是以處當念身自性。云何以不知恩當念身
    自性。其人雖復料理自身以最勝飲食。或洗浴摩香眠坐衣帔以自莊嚴。此毒樹身反不
    知恩。向老向病向死。如親友不知恩。如是以不知恩。當念身自性。云何以有邊當念
    身自性。此身或可闍維。或可噉食。或可破壞。或可磨滅。此身有邊。如是以有邊當
    念身自性。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以自性。當念此身。以念自在。以慧自在。成不亂
    心。若不亂心諸蓋滅。禪分起。隨其所樂成得勝(念身已竟)。
      問云何念寂寂。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修。答寂寂者。滅身心動亂。已
    伏斷故。此謂寂寂。現念寂寂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寂寂。以念住不亂此謂修。令起
    不動功德為相。不調為味。妙解脫為處。何功德者。若修行念寂寂。成安眠安覺。成
    寂寂。諸根寂寂心願具足。成可愛慚愧具足。常為人所貴重。向善趣向醍醐。云何修
    彼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起亂心。如彼比丘諸根寂寂。心寂寂樂一處寂
    寂。以相應住。彼比丘以身口意。若見若聞以寂寂念。以寂寂功德。如世尊所說。彼
    比丘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若比丘得見彼比丘。我說彼大種
    大恩。若聞彼比丘。我說大恩。若往彼我說大恩。若視供養。彼若念。彼若隨出家。
    我說彼大得恩。何故如是等。諸比丘聞其說法。得二離憒閙。所謂身離憒閙。心離憒
    閙。彼比丘入初禪。以寂寂念諸蓋滅。若入第二禪念彼覺觀滅。若入第三禪念彼喜滅
    。若入第四禪念彼樂滅。若入虛空定念色想瞋恚想種種想滅。若入識定念彼虛空滅。
    若入無所有定念彼識入想滅。若入非想非非想定念彼無所有想滅。若入想受滅念彼想
    受滅。若得須陀洹果念見一處煩惱滅。若得斯陀洹果念麁婬欲瞋恚煩惱滅。若得阿那
    含念細煩惱婬欲瞋恚滅。若得阿羅漢果念彼一切煩惱滅。若入泥洹以寂寂念一切皆滅
    。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如是以功德念寂寂。彼心成信。以信自在。以念自在。心
    成不亂。若不亂心諸蓋滅。禪分起外行。禪成住念。寂寂已竟(十念已竟)。
    P. 53
      於十念處此散句。若念過去未來佛功德。此謂修念佛。如是念緣覺功德。若念善
    說一法。是謂修念法。若念一聲聞修行功德。此謂修念僧。念彼戒此謂修念戒。念彼
    施此謂修念施。若欲樂念施施於有功德人。當取受相。若有人受施未施。乃至一摶悉
    不應食。念天者成就信有五。法當修念天。
    解脫道論卷第七
    P. 54
    解脫道論卷第八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五
      問云何慈。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修行。答如父母唯有一子。情所愛念
    見子起慈。起饒益心。如是於一切眾生。慈心饒益心。此謂慈彼修住不亂此謂修。令
    起饒益為相。愛念為味。無嗔恚為起。若修行慈。成得十一功德。安眠。安覺。不見
    惡夢。為人所愛念。為非人所愛念。諸天守護。火毒刀杖不加其身。使心得速定。面
    色悅澤。命終不亂。若未得勝法生梵世。云何修行。初坐禪人。樂修行慈。初觀忿恨
    過患及忍辱功德。心應受持忍辱。云何當觀忿恨過患。若人初起忿恨。焚燒慈心。令
    其心濁。從此增長面目嚬蹙。從此增長口說惡語。從此增長觀於四方。從此增長手捉
    刀杖。從此增長嗔忿吐血。從此增長散擲財物。從此增長打壞諸物。從此增長或殺他
    或自殺。復次若人恒忿恨。或殺父母。或殺阿羅漢。或破僧。或惡心出佛身血。如是
    作可畏事。如是當觀。復次如是當觀。我名聲聞。若不斷忿恨成可羞慚。我憶鋸喻。
    脩多羅中所說。我樂善法。若我今忿恨增長。成可憎惡。如人樂浴還入不淨。我自多
    聞。若未伏忿恨。人所棄薄。猶如醫師還自霍亂。我為世所為貴若我不除忿恨。人所
    棄薄。猶如畫瓶內盛不淨而不覆蔽。若人有智慧而猶起忿恨。如人故食雜毒。何以故
    。從此忿恨。最可棄薄。成苦果報。如人為毒蛇所嚙。自有毒藥而不肯服。彼人可知
    樂苦不樂樂。如是比丘。若忿恨起不速制伏。彼比丘可知樂苦不樂樂。何故從此忿恨
    最為可畏。復次當觀忿恨。忿恨者為怨家所笑。為親友慚愧。雖有深德復被輕賤。本
    所貴重翻成輕易。若已得稱譽。咸被譏毀。若求樂成苦。若不動成令動。若有眼成盲
    。若聰明成無智。如是當觀忿恨過患。問云何觀忍辱功德。答忍辱是力是鎧。能護身
    能除忿恨。是稱譽。智人所嘆。是樂令不退。是守護令護一切具足。是曉了令觀諸義
    。是名為起慚愧。復次當觀。我已剃頭唯應忍辱。是我所受我已受國施。以忍辱心令
    彼施主有大果報。我持聖形飾。我此忍辱是作聖行。我有瞋恚令無瞋恚。我名聲聞。
    今實名聲聞。彼檀越施我雜物。以此忍辱令彼施主得大果報。我有信。此忍辱是我信
    處。我有智慧。此忍辱是智慧處。我有忿恨毒。此忍辱是我却毒藥。如是觀忿恨過患
    及忍辱功德。令心受持。我當向忍辱。人有惡罵我當忍辱。我當軟無憍慢。如是坐禪
    人向忍辱樂。作自饒益。入寂寂處。不亂心。從初其身令滿。我復樂樂心不耐苦。云
    何我無怨家無瞋恚。樂離諸煩閙。成就一切功德。彼坐禪人制伏其心。作軟心作堪受
    持心。若心成軟堪受持事。從此應修行慈。於一切眾生如其自身若坐禪人修行慈。於
    一切眾生。從初不能修慈。於怨家中人惡人無功德人亡人處起慈。彼坐禪人所貴重人
    。為起慚愧。不為輕賤。不為所中。為饒益故起慈。於彼不起嫉不瞋恚。是彼人處初
    P. 55
    當修慈。初當念其饒益功德貴重功德。如是以性成就。以稱譽成就。以聞成就以戒成
    就。以定成就。以慧成就。我所貴重。如是以施以愛語以利益以同事成就。是我饒益
    。如是善念所重功德及饒益功德。令起重想及親友想。於彼人處當修行慈。當作饒益
    心常覺觀。願無怨心。願無瞋恚。成於安樂。願離一切閙。願成就一切功德。願得善
    利。願有稱譽。願有信。願有樂。願有戒。願有聞慧。願有施。願有慧。願得安眠。
    願安覺。願不見惡夢。願人所愛敬。願非人所愛敬。願諸天守護。願火毒刀杖等不著
    身。願速得定心。願面色和悅。願生中國。願值善人。願自身具足。願無疾病。願得
    長壽。願恒得安樂。復次如是應思惟。於彼不善法。若未生願令不生。若已生願滅斷
    。彼善法未生願生。若已生願增長。復次彼不愛念法願不生。若已生願滅。彼可愛念
    法未生。彼由慈心得信。彼坐禪人以信自在取心。以取自在令念住。以念自在以取自
    在。以信自在成不亂心。彼現知不亂。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修慈心。修已多修。彼
    坐禪人現知不亂。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修已。多修慈心。以軟心受持心。次第於愛
    中人修慈想。於所愛人已修慈想。次第於中人當修慈想。於中人已修慈想。次第於怨
    家當修慈想。如是於一切眾生。猶如自身。令滿作分別。若如是修行慈。若中人處彼
    慈不行。若坐禪人暫不起慈。當作厭患。於我不善不可愛。我樂得善法信心出家。我
    復說言。依大師故。饒益眾生起大慈悲。於一中人不起慈心。何況於怨家。若如是厭
    患瞋恚不滅。彼坐禪人為修慈。不應精進。以餘方便應修行。於彼人為除嗔恚。問云
    何方便除瞋恚。答與彼應作周旋。應思惟其功德恩。自業所作。負債解脫親族自身罪
    過。不應作意。自現苦諸根自性念滅。知念應當觀空。應作攝受。彼人雖生瞋恚若有
    所乞隨宜施與。若彼有所施。亦隨宜取與。常共善語。彼所作事亦當隨從。如是攝受
    因彼此瞋恚成滅。於功德者。若見其功德。是功德應思惟。不為非功德。如水有草除
    草取水。若彼無功德應起慈。此人無功德。當向惡趣。恩者應思惟彼恩。若人作不愛
    敬令起恩。於彼若已作不愛敬。應作功德。復次已令滅不善是善趣。彼怨成作恩可知
    。自業所作者。是人所作惡法。是人所瞋處。於彼惡業當生觀。負債解脫者。若人罵
    我害我。是初惡業。彼負債解脫。我今作證以觀當作歡喜。親族者。於生死眾生相續
    。是我親族。已憶應令起親族想。自身罪過者。其作我相。彼瞋恚從我生。為彼得非
    功德。我成相令起自罪過相。不應作意者。無嗔恚相。不應作意。如人不樂見色閉眼
    。苦者為自苦無障礙。應令起相。何故如愚癡人。以慈不正憶自作苦。因得心苦如是
    觀。可知於有怨家處。從彼應離其處。使不見不聞。於處當住諸根。自性者。取可愛
    非可愛境界。諸根自性於此我瞋恚。因是不正憶。如是當觀。念滅者。以彼生苦彼得
    苦。此一切法於一心剎那得滅。我何故與彼非瞋處。我當作瞋。如是當觀。和合者。
    內外不一分和合故生苦。我於一分處。不堪作瞋恚心。如是當觀。空者。是人作苦是
    人受苦。彼第一義不可得。此身因緣所生。無眾生無我界聚草聚等。如是當觀。是故
    世尊說偈。
    P. 56
     於村林中住  諸苦樂所觸 
     非從自他燒  依煩惱得觸 
     若無煩惱心  誰能觸細滑
      彼坐禪人如是嗔恚滅。方便明了。於自親友中人怨家。已作分別。已得自在。心
    次第起慈想。當修住處。種類比丘從彼當修。住處僧眾從彼當修。自住處諸天從彼當
    修。自住處眾生從彼當修。自住處外村。如是從村至村。從國至國。從彼當修一方。
    彼坐禪人以慈心已令滿一方。從彼二方。從彼三方。從彼四方。從彼四維上下。於一
    切眾生放慈悲。一切世間以慈心最大無量。無怨無嗔恚令滿。彼坐禪人如是修行慈。
    以三種令安禪。以總攝眾生。以總攝村田。以總攝方。以一眾生令安慈禪。如是二三
    眾生。乃至眾多。於一村田眾生。令安慈禪。乃至多村。於一方作一眾生令安慈禪。
    如是乃至四方。於是若依一眾生修行慈。若其眾生死其事成失。以失事不堪起慈。是
    故應廣修慈心。乃至廣行。是時成妙修行。成大果成大功德。問慈者何根何起何具足
    何非具足何事。答不貪為根。不嗔恚為根。不癡為根。欲為根。正作意為根。何起者
    。是根令起。何具足者。若慈成就。殺除瞋恚。除不善愛。令身口意業清淨。此謂具
    足。何非具足者。以二因失慈。以自朋生怨。以不善愛。以對治生怨。以起瞋恚。此
    謂非具足。何事者。於眾生為事。問不然。第一義眾生不可得。云何說眾生為事。答
    依諸根種於世假說眾生。爾時菩薩摩訶薩修慈流。於一切眾生遍滿十波羅蜜。問何故
    然。答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緣饒益成攝受眾生。施於無畏。如是滿檀波羅
    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依饒益於一切眾生。成無苦不失法用。如父於子
    。如是滿戒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依饒益一切眾生。成無貪意。出
    離非饒益。向禪向出家。如是滿出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依饒益一
    切眾生。成多思惟饒益非饒益。如義說方便明了。為除惡為得善。如是滿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依取饒益。不捨精進。一切時堅精進相應。如是滿精
    進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慈。於一切眾生。依饒益彼眾生。惡語罵詈。成忍辱不忿恨
    。如是滿忍辱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依饒益於一切眾生。說實語於
    實住受持實。如是滿實諦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行慈。依饒益於一切眾生
    。乃至失命誓不捨。願成堅受持誓願。如是滿受持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
    以自相饒益。滿慈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修慈。於親友中人怨家。平等心
    離瞋恚愛。如是滿捨波羅蜜。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慈。成滿十波羅蜜。明慈滿四受持
    。爾時菩薩摩訶薩。修慈已滿十波羅蜜。成令滿四受持。所謂諦受持。施受持。寂寂
    受持。慧受持。於是諦波羅蜜受持波羅蜜精進波羅蜜。令滿諦波羅蜜。施波羅蜜戒波
    羅蜜出離波羅蜜。令滿施受持。忍辱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令滿寂寂受持。慧波
    羅蜜令滿慧受持。如是菩薩摩訶薩。已修慈遍滿。滿十波羅蜜。令滿四受持。令滿二
    法。所謂奢摩他毘婆舍那。於是諦受持施受持寂寂受持。令滿奢摩他。慧受持令滿毘
    P. 57
    婆舍那。已滿奢摩他。令滿一切禪解脫定正受。令起雙變定及大悲定。已滿毘婆舍那
    。令滿一切神通辯力無畏。已滿令起自然智一切智。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慈。次第令
    滿佛地(慈已竟)。
      問云何悲。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為修。答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愛念。
    見子得苦心起悲惱。苦哉如是。於一切眾生起慈憐愍。此謂為悲。悲住不亂此謂修。
    不現非饒益為相。樂為味。不害為起。與慈等功德。云何修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
    攝一切心。以不亂心。見彼得病得老得貧。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彼眾生得苦。云何方
    便從苦當得解脫。復次若見其顛倒。為煩惱纏所縛入於無明。或有功德人而不修學。
    若見若聞如是作意。眾生得苦當生惡趣。云何方便從苦得脫。復次若見不善法相應善
    法不相應。以不可愛法相應可愛法不相應。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彼眾生得苦。當生惡
    趣。云何方便從苦得脫。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修行悲。心多修行。彼坐禪
    人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已修悲心。已多修悲心。心成和軟堪能受持。彼次第修行於
    中人。從彼修行於怨人。餘如初廣說。乃至滿於四方。問何悲具足。何悲不具足。答
    若悲成就。除於殺害不起憂惱。除不善愛。以二因緣失悲。以自親生怨。以憂惱行。
    以對治生忿。以起恐怖。問苦者不於一切眾生有。不一切時有。云何於一切眾生修於
    悲。答眾生已得苦。善取相故。已取彼相。成一切處修悲。復次生死之苦。一切眾生
    共有。由彼成一切處修行(悲已竟)。
      問云何喜。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為修。答猶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愛念
    。見子得樂心生歡喜。善哉如是。一切眾生心生歡喜。此謂為喜。喜住不亂此謂為修
    。欣悅為相。無怖為味。除無樂為喜。與慈等功德。云何為修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
    。攝一切心不亂心。其人性所敬重。見得安樂心生歡喜。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善哉善
    哉。願彼眾生長得歡喜。復次若見與不善法不相應。與善法相應與。不可愛法不相應
    與可愛相應。若見若聞如是作意。善哉善哉。願彼眾生長得歡喜。彼坐禪人以此門。
    以此行。於彼人修喜心。以多修行。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於彼人已修喜心。已
    多修行。成和軟心堪能受持。從彼次第修行於中人。從彼修行於怨人。餘如初廣說。
    乃至喜滿四方。喜何具足何不具足。若喜成就除不樂。不起不善愛除綺語。以二因失
    喜。以自親生怨。以戲笑起行。以對治生怨。以不樂起。如初廣說(喜已竟)。
      問云何捨。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為修。答猶如父母於一子。非可念非
    不可念成捨。於彼成中心如是於一切眾生捨護中心。此謂捨。捨住不亂。此謂修。無
    所著為相。平等為味。伏恚愛為起。與慈等功德。問云何為修。答坐禪人從初與慈俱
    起。與悲俱起。與喜俱起。已起第三禪。彼坐禪人已得第三禪。自在見慈悲喜過患。
    愛恚近故。與戲俱起。與踊躍歡喜共起。以過患對治。見捨功德。彼坐禪人。如是已
    見慈悲喜過患。已見捨功德。從初於非可愛念非不可愛念人。已與捨俱起念。令心滿
    足。捨心增長。已修多修心成和軟。堪能受持。彼次第於怨人修行。從彼於親友人修
    P. 58
    行。餘如初廣說可知。乃至滿四方。彼坐禪人。如是修行。與捨俱起。第四禪以三種
    令安。已總攝眾生。已總攝村田。已總攝諸方。問若坐禪人現修行捨。於諸眾生云何
    作意。答作意所說。於慈悲喜是當作意。於諸眾生除作歡喜。行歡喜作意樂中。如人
    親友久遠別離。初見榮侍心生喜樂。共住已後其心成中。如是住慈悲喜。久復成捨攝
    受。如是作意修行於捨。復有人說。眾生眾生者如是作意。云何捨具足捨不具足。若
    捨成就殺除瞋愛。不起無明。以二因失捨。以自親生怨。以起無明。以對治生怨。以
    嗔愛起(捨已竟)。
      重明四無量義。
      云何無量散句。四無量以一眾生事起。依餘處修行。如母念兒隨其時節。如是於
    畜生。於犯戒人。於具戒人。於厭欲人。於聲聞人。於緣覺。於正遍知。歸依勝處。
    成勝無量可知。問於慈悲喜。何故三禪起。非第四禪。答眾生憂惱所起。瞋恚害不樂
    。彼憂惱以對治。與喜俱生心。修行慈悲喜。是故三禪生非第四禪。復次捨地是第四
    禪。以二捨成就故。所謂受捨法中捨。於捨地住。於眾生取饒益成捨。由地故三無量
    三禪生非第四禪。復說於四無量四禪生。如世尊所說。於四無量。汝比丘當修。此定
    有覺有觀。汝當修有覺無觀。汝當修無覺無觀。汝當修與喜俱生。汝當修與樂俱生。
    汝當修與捨俱生。問此四無量何故說四。非三非五。答若然一切所疑。復次為瞋恚害
    無樂。瞋愛對治故成四無量。復說此四唯慈。由人多起瞋恚害惱。為除故以四門成勝
    。捨者慈悲喜清淨。瞋愛對治故。四無量一性。種種相可知。如是過患對治故。眾生
    事故。饒益意故。成一相。復說。法勝故。取事勝故。取饒益勝故。成種種相。如世
    尊說。於黃衣脩多羅中。於清淨處慈為第一。於虛空處悲為第一。於識處喜為第一。
    於無所有處捨為第一。問云何得知。答由依彼近故。其義可知。問何故。答修慈心。
    於一切眾生。隨從其意。以常隨從。於青黃一切入。現令作意。以小方便令心得安。
    是眾生種類事。或色界清淨。一切入放意。彼坐禪人。是時色界得第四禪。是故說慈
    於清淨第一。彼坐禪人依色界第四禪慈。是時得越彼。問此淺云何。答以修慈故。心
    知色界過患。何故見眾生苦。彼為色因生慈。從此以心知色界過患。於色出離現令作
    意。於虛空處以小方便。其得心安。以得依故。是故說悲於虛空第一。彼坐禪人。依
    喜越虛空處。問此義云何。答已修喜故。心無所著。常取無邊識事。何故此喜於無所
    著無邊識處安眾生事。從此心無所著。常取無邊識事。離色著於虛空。無邊識現令起
    作意。以小方便其心得安。種類事故。是故說識處為喜第一。問彼坐禪人。依捨越識
    處。此義云何。答已修捨故。心成離著。何故不以修捨得著。此眾生得樂得苦。或由
    喜或由樂。從彼以心離著。離無所著無所有處。現令心喜。以小方便其心成安。不著
    種種事。何故於無所有處。而不得著或識或無邊。是故說無所有處捨為第一(散句已竟)

    P. 59
      問云何觀四大。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云何修。答擇智自相內四大。此謂觀
    四大。彼心住不亂。此謂修。隨觀四大為相。通達空為味。除眾生想為起。何功德者
    。成得八功德。若修行觀四大。成能堪恐怖樂不樂。於可愛非可愛成平等心。除男女
    意思。成大智慧。向善趣向醍醐。其所有明分法。彼一切成滿修行。云何修彼者。初
    坐禪人。以二行取諸大。以略以廣。問云何以略取諸大。答彼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
    切心不亂心。此身以四大可稱。於此身一切見界。濕性是水界。熱性是火界。持性是
    地界。動性是風界。如是此身唯有界。無眾生無命。如是以略取諸界。復有說。彼坐
    禪人。以略取諸界。以身依膜分別。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別。彼坐禪人已
    略取諸界。依膜分別一切身性。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別。依肉分別此身
    。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別。彼坐禪人依肉已分別一切身。或以色。或以
    形。或以處。或以分別。彼坐禪人依脈分別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
    分別。彼坐禪人依脈已分別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別。從此復依
    骨分別一切身。或以色。或以形。或以處。或以分別。彼坐禪人於此四行。以此四行
    伏心。令伏作軟心。令心受持。彼坐禪人於此四行。以四行伏心。已作軟已令受持。
    於此四行有堅性是地界知之。有濕性是水界知之。有熱性是火界知之。有動性是風界
    知之。彼坐禪人於此四行。唯有界無眾生無命。以比餘行成住。如是以略取諸界。云
    何以廣取諸界。以二十行廣取地界。於此身髮毛爪齒皮肉筋脈骨髓腎心肝胇脾胃大腸
    小腸胞屎腦。以十二行廣取水界。此身有於膽唾膿血汗脂淚肪水唾涕涎尿以四行廣取
    火界。以是熱以是暖。以是溫以是平等消飲食噉甞。此謂火界。以六行廣取風界。向
    上風。向下風。依腹風。依背風。依身分風。出入息風。如是以四十二行見此身。唯
    有界無眾生無命。如是已廣取諸界。復次先師說。以十行當觀四大。所謂以語言義。
    以事。以聚。以散。以無所著。以緣。以相。以種類非種類。以一義種種義。以界釋
    第一。以言語義章。問云何以語言分別諸界。答二界語言同。所謂同言勝言。於是四
    大此同言。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謂勝言。問此四大何義。答大生名大。有大非實義
    。令現實義。是故名大。大者鬼等形名大。云何大生名大。諸界大生。如世尊所說偈

     略說地相  有二十萬  四那由他 
     水四十萬  八那由他  風住虛空 
     乃九十萬  六那由他  世界所住 
     亦以火成  世界之中  有諸光焰 
     上至梵世  乃極七日  如是大生 
     是故名大
      問云何大非實義令現實義。答名大界者。非男非女以男女色可見。界者非長非短
    。以長短色可見。界者非樹非山。以樹山色可見。如是大非實義令現為實義名大。云
    P. 60
    何諸鬼等異形。如鬼入人身成其身。以鬼形成起四行。或身強或尿熱或輕動。如是於
    身以火界和合成起四行。以地界和合成堅。以水界和合成流。以火界和合成熱。以風
    界和合成輕動。如是鬼形等名大。大者是語言義問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者何義。答廣大
    名地義。可飲守護是水義。令光明是火義。去來是風義。界者何義。持自相為義。復
    次地自性是地界。水自性是水界。火自性是火界。風自性是風界。云何地自性。是堅
    性強性厚性不動性安性持性。此謂地性。云何水性。濕性澤性流性出性。滿性增長性
    喜性結著性。此謂水性。云何火性。熱性暖性蒸性熟性燒性取性。此謂火性。云何風
    性。持性冷性去來性輕動性低性取性。此謂風性。此界義。如是以語言義應觀界。問
    云何以事觀界。答地界持為事。水界結著為事。火界令熟為事。風界遮為事。復次地
    界立為事。水界下入為事。火界令上為事。風界動轉為事。復次二界近故成舉初步。
    復次二界近故成舉後步。二界近故成初坐臥。復次二界近故成後行立。二界近故成初
    懈怠睡眠。二界近故成後精進勇猛。二界近故成初重。二界近故成後輕。如是以事觀
    四大。云何以聚觀四大。聚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依此界成色香味觸。此八法或多
    共生住不相離。此合和名聚。彼復成四種。地聚水聚火聚風聚。於是地聚地界成最多
    。水界火界風界次第成最少。於水聚水界成最多。地界風界火界成最少。於火聚火界
    成最多。地界風界水界成最少。於風聚風界成最多。火界水界地界次第成最少。如是
    以聚觀諸界。問云何以散觀四大。答觀於地界從於最細隣空微塵生。此地為水所和故
    不散。為火所熟成不臭。為風所持成轉。如是觀。復先師說。中人身地界碎之為塵。
    成一斛二升。是時以水和合。成六升五合。以火令熟隨風起迴轉。如是以散觀諸界。
    問云何以不相離觀四大。答地界水所攝火所熟風所持。如是三界和合。水界者住於地
    處。火所熟風所持。如是三界所攝。火界者住於地處。水所攝風所持。如是三界所熟
    。風界住於地處。水所攝火所熟。如是三界所持。於地住三界。水所攝三界不散。火
    所熟三界成不臭。風所持三界得轉直住不散。如是此四界依展轉成住不散。如是以不
    離觀諸界。問云何以緣觀諸界。答四因四緣為起諸界。云何四。所謂業心時食。云何
    業從業所生。四界以二緣成緣。以生緣以業緣。餘界以依緣成緣。心者從心所生。四
    界以六緣成緣。以生緣。以共生緣。以依緣。以食緣。以根緣以有緣成其緣。餘界以
    緣以依緣以有緣。於入胎時心。諸色以七緣成緣。共生緣展轉緣依緣食緣根緣報緣有
    緣。後生心為初生。身以三緣成緣。所謂後生緣依緣有緣。此時為時所成。四大以二
    緣成緣。生緣有緣。餘界以二緣成緣。依緣有緣。此食從為食所成。四大以三緣成緣
    。生緣食緣有緣。餘界以二緣成緣。所謂依緣有緣。於是從業生四界共生界。展轉以
    四緣成緣。所謂共生緣展轉緣。依緣有緣。餘界以緣成緣。所謂依緣有緣。如是從心
    生。從時生。從食生可知。地界者為餘界住處緣成緣。水界者為餘界作結著緣成緣。
    火界者為餘界作熟緣成緣。風界者為餘界作持緣成緣。如是以緣觀諸界。問云何以相
    觀諸界。答堅相地界。濕相水界。熱相火界。冷相風界。如是以相觀諸界。問云何以
    P. 61
    類非類觀諸界。答地界水界一種類。以重故。火界風界一種類。以輕故。水界火界非
    類。水界能滅火界令燥。是故非類。地界風界展轉非種類。地界障風界行。風界能滅
    地界。是故非種類。復次或四界展轉種類。以展轉緣故。或展轉非種類。以自相故。
    如是以種類非種類觀諸界。問云何一性種種性觀諸界。答從業生四界。以從業生。所
    謂一性以相種種性。如是從心生。從時生。從食生。可知四因緣地界。以相一性以因
    。所謂種種相。如是四因緣風界火界。風界可知。四界以界一性。以大一性。以法一
    性。以無常一性。以苦一性。以無我一性。以相種種性。以事種種性。以業種種性。
    以心種種性。成種種性。以時種種性。成種種性。以食種種性。成種種性。以種種性
    。成種種性。以地種種性。成種種性。以生種種性。成種種性。以趣種種性。成種種
    性。如是。以一性種種性觀諸界。問云何以觀界隷。答如巧隷師。以材木作人。一切
    身分具足。隨逐行走。內繩所連。外假泥飾。形色如人。寶衣莊嚴。或男或女。以人
    牽繩。或行或舞或倚或坐。如是此界隷名身。以初煩惱為隷。師所作身分具足為筋。
    繩所連以肉為泥。以皮為色。虛空為孔。寶衣莊嚴名為男女。以其心事為風界所牽。
    或行或住或去或來或申或縮或語或說。此界隷人。與識界共生。以憂惱因緣。成憂悲
    苦惱。或笑或戲或相拍肩等。食者支持界隷。命根者受持界隷。以命終界隷分散。若
    有業煩惱。復更起新界隷。如是生界隷。其初不可知。其後不可知。如是以界隷觀諸
    界。彼坐禪人。如是以此門以此行。唯觀此身以界隷。無眾生無壽命。是時觀以界事
    。以生心數法受想行識。彼坐禪人已觀名色。從彼觀名色。是苦是貪愛是苦集。觀貪
    愛滅是苦滅。觀八正道。是苦滅具足。彼坐禪人已廣觀四諦。是時見苦過患。以無常
    以苦以無我。常思惟不散。以慧見苦滅功德。以寂寂以妙離。彼坐禪人。如是現見苦
    過患見滅功德。正安於根力覺分。從行相心起。證醍醐界(觀四大已竟)。
      問云何於食不耐想。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起何功德。云何為修。答以所噉甞飲食
    。彼作意悉不耐彼想。知正知。此謂不耐食想。彼想住不亂。此謂修。於食取過患為
    相。厭為味。伏氣味愛為起。何功德者。成得八功德。若修不耐食想。知揣食想。知
    五欲具足。知色陰。知不淨想。在身念成修滿。從氣味愛縮離彼心。向善趣向醍醐。
    云何修彼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亂心。以所噉甞飲食作不耐意。如是種
    種百味經營。清淨人所貴重。色香具足所堪大貴。如此飲食入身。變成不淨。成不耐
    成臭腐。成可憎惡。以五行修行不耐食想。所謂以經營以散用以處以流以聚。問云何
    以經營修行不耐食想。此坐禪人。見諸眾生。為經營飲食困。行種種惡法。或殺害或
    偷盜。亦見彼眾生受種種苦。知彼所殺害所縛。亦見眾生造種種惡事。或乞索或欺誑
    。詐現精進。見食如是令起厭患。以不清淨屎尿流溢。飲食為因。彼作惡業如是。復
    見出家人。住清淨山林。種種花香禽獸吟嘯善人所造。或於田野莊嚴具足。樹影林水
    取他人意。平舒淨妙無諸高下。人見驚訝無諸喧雜。是出家人修菩提處。等梵天居。
    如是住處心無貪著。常行禪誦樂修善事。或於寒熱風塵泥雨諸山嶮處。為經營食因於
    P. 62
    捉鉢入家乞食。彼見如是心起厭患。飲食不淨屎尿流出。此經營食。是彼因故。如是
    當捨求第一樂。復次見出家人修行為乞食。或於馬象惡獸中。或狗野猪處。或惡人所
    。或不淨處。踐踏泥屎。於他家門。少時默住。以衣護身。為得揣食生疑。或見彼食
    。猶如狗食。於食起厭。此經營食。最可憎惡。何用經營。但從他乞。如是以經營。
    修行食不耐想。云何。散用修食不耐想。彼坐禪人。如是所得經營飲食。於彼坐食。
    以濕鮭相雜和軟。以手為簸。以口為臼。以脣收聚。以齒為杵。以舌翻轉。以涎唾淡
    血共相和合。最可厭惡。如狗嘔吐不可見故。如是以散用修行不耐食想。問云何以處
    修行不耐食想。答如是此食所吞入腹。與不淨和合住。生熟藏以百虫種之所噉食。以
    煖所熟成第一厭。如人嘔吐置不淨器。如是以處修行不耐食想。問云何以流修行不耐
    食想。答此食煖所熟。與新故不淨和合。如酒置破杯器。如是一切身流。隨流入於脈
    腠面目。九孔九萬九千毛孔。皆悉流滿。此食如是流成五分。一分諸虫所噉。一分火
    所銷。一分支持身。一分成尿。一分成體。如是修行不耐食想。問云何以聚修行不耐
    食想。答此流食成身髮毛爪等。令起百一身分。若不成流。令起百一病惱。如是以聚
    修行不耐食想。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如是修行不耐食想。成住厭食。以厭自在
    心成不亂若心不亂諸蓋滅禪分起。外行禪成住(不耐食想已竟)。
      無所有處。及非非想處。如初地一切入門所說。於是說偈。
     坐禪人行處  所說唯面形 
     如人善示導  波利弗多國 
     略說得知廣  曉了其前後 
     恒觀如非如  於此已廣說 
     如是具足相  彼一切功德 
     如法當分別  解脫道行處
      (三十八行品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八
    P. 63
    解脫道論卷第九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通品第九
      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定自在。住於第四禪。能起五神通。所謂身通天耳通他心
    智通宿命通天眼通。身通者變義天耳者越人耳義。他心智者了他意義。宿命者憶前生
    義。天眼通者過人眼見。問幾種變阿誰修變。云何應起變。答變有三種。謂受持變。
    作變。意所作變。云何受持變。彼坐禪人以一成多以多成一。以身增長乃至梵世。此
    謂受持變。云何作變。彼坐禪人捨自性身現童子形。或現龍形。或現梵王形。如是等
    此謂作變。云何意所作變。彼坐禪人從此身化作餘身。隨意所造一切身分諸根具足。
    此謂意所作變。復次變有七種。所謂智變定變聖變。業果報所生變。功德人變。明術
    所造變。方便變。問云何智變。答以現無常為斷常想。成智辯變。以阿羅漢道斷一切
    煩惱。成智辯。此謂變智辯。如長老薄拘羅。長老僧吉栗者。長老部吼多波羅。此謂
    變智辯。問云何變定辯。答以初禪斷諸蓋成變定辯。以非想非非想定斷無所有變定辯
    。長老舍利弗多。長老先時婆。長老昆檀若。欝多羅優婆夷沙摩婆底優婆夷。此謂變
    定辯。問云何聖辯。答若比丘樂於不耐。當住非不耐想。成住有非不耐想。若比丘樂
    於非非耐。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比丘樂於非不耐及非非耐想。當住非非耐
    想。成住有非非耐想。若比丘樂於不耐及非。非耐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取。問
    云何於非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處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問云何於不耐及非不
    耐。住非不耐想。答於不愛念及愛念處。或以慈令滿。或以界取。問云何於非不耐及
    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及不愛念處。或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問云何於不耐
    及非不耐。離二句住捨念現知。答此比丘以眼見色。成不歡喜不憂。成捨住念現知。
    如是於一切門。此謂聖辯。問云何從業報生變。答一切諸天一切諸鳥。有人者有惡趣
    生者。飛行虛空作變。此謂從業報生變。問云何有功德人變。答轉輪王。樹提長者。
    闍提長者。瞿師羅長者。復說有五大功德人變。此謂有功德人變。問云何明術所造變
    。答持明術人。讀誦明術。能飛行虛空。或現作象。或變作馬。或變作車。或變作步
    。現種種軍。此謂明術所造變。問云何方便變。答以出離斷貪欲。以羅漢道斷一切煩
    惱。如陶師等其業具足。於是正方便生故。一切事變。此謂方便變。問云何誰修變辯
    。答於虛空為九。或於虛空為五。一切入以作第四禪自在。是其修變辯。復說色界第
    四禪以作勝故。是其修變辯。復說四禪二自在。是其修變辯。問云何當起變。答此比
    丘修欲定勝行相應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慧定。亦如是欲者欲樂作變。定者心不亂。彼坐
    禪人欲樂變變意修行定。受持四種精進。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已生惡不善法為斷。
    未生善法為生。已生善法為增長為不忘。為更起為修滿。此謂勝行成就者。唯彼三法
    P. 64
    為滿語言。六分成就。如意足者。為得如意作道。唯彼法如意足。復次是欲定勝行成
    就。此謂如意足。為得如意。以初義修者。修彼法多修。此謂修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
    。彼坐禪人。如是現修。是其方便。或退或住。彼以精進令起成精進定勝行。成就如
    意足。若彼方便遲若退若驚怖。彼心遲作速相。意若心退作定心。若心驚怖作捨相。
    彼成心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若無有煩惱心。歡喜分別饒益不饒益。修行諸法。是
    其修時。復此法是不修時。彼成分別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禪人修四如意足。以
    作自在心。其身隨心其心成隨身。彼坐禪人於時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心變。
    以由心身變。以由身心受持。以由心身受持。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於著成住。彼坐
    禪人如是現修成最輕。其身成最軟最堪受持。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物。如是以修心
    成身輕。以輕故入第四禪。安詳念出能分別虛空。以智受持。如是於虛空此身當起。
    以智受持。於虛空成起。如風吹綿縷。於是初坐禪人。不當速遠行。何故其來作觀。
    當起怖畏。若有怖其禪成退。是故初坐禪人。不當速遠行。以次第當行。最初以一尺
    漸漸上以觀。復依彼相作精進一尋。以此方便次第隨其所樂當起。問彼坐禪人於虛空
    或從禪退。彼從虛空轉當落地耶。答不然。是從其先坐處起若遠行。退者還至先坐處
    。其見自身如先坐。有神通人。是其止法。彼坐禪人。如是次第作觀。至受持自在作
    。不一種變。以一成多。以多成一。或現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身行無礙猶如虛空。
    於地或沒或出猶如在水。於水上行猶如行地。行於虛空猶如飛鳥。手摸日月。如是大
    神通如是大力身。乃起至于梵世。以一成多者。以一令多。或一百或一千或一萬等。
    以變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以智受持。我當多成多。如小路阿羅漢。以多成一者。欲
    轉多為一。以智受持。我當轉多成一。如長老小路阿羅漢。或現或不現。徹過壁徹過
    牆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虛空。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虛空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
    。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已轉成轉以智受持。此當成虛空。已成虛空。彼坐禪人於虛
    空。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虛空。或現者何義開。或不現者何義。不開
    。彼坐禪人不開令開。徹過壁徹過牆徹過山。行不障礙。此何義。於地令作出沒猶如
    在水。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水一切入。入於第四禪。安詳出轉地作隔。以智受持
    。此當成水彼坐禪人於地成出沒。猶如性水。於水上行。心不障礙。猶如行地。彼坐
    禪人。如是以心修行地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轉水作隔。以智受持。此當成地。
    已成地彼坐禪人。於水行不障礙。如行性地。行於虛空猶如飛鳥。於是三行步行風行
    心行。於是坐禪人得地一切入定。於虛空受持道路以步行。若得風一切入定。受持風
    如綿縷如風行。以心行令滿身心。或樂想或輕想。以著身身已輕。以心行行如飛鳥。
    如是以心行。行已手摸日月。如是神通。如是神力。彼坐禪人有禪人有神通。得心自
    在。以是修行心入第四禪。安詳出手摸日月。以智受持。此當成近手。彼成近手。彼
    坐禪人或坐或臥。以手摸捫日月。起身乃至梵世。彼坐禪人有神通得心自在。樂行梵
    世。如是四如意足。以如是修行心。於遠受持近。於近受持遠。或多受持少。或少受
    P. 65
    持多。以天眼見梵天色。以天耳聞梵天聲。以他心智知梵天心。彼坐禪人三行。以二
    行行於梵世。是法於一切受持變(受持變已竟)。
      爾時坐禪人欲起變意。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
    身安心。以由心安身。以由身受持心。以由心受持身。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已著身
    已著身已著成住。如是坐禪人現修其身。成最軟最輕堪受持。如鐵丸為火所燒隨意作
    物。如是坐禪人已如是修行。心成軟堪受持。令滿身心。彼坐禪人若樂除自形色。作
    童子形。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轉童子形。已轉以智受持。我當成童子形。如是作意
    成童子形。如是龍形。鳳凰形。夜叉形。阿修羅形。帝釋形梵形。海形山形林形。師
    子形虎形豹形象馬形。步軍形。已轉以智受持。我當成步行軍。如是作意成步行軍。
    問受持變作變何差別。答以受持變不捨形色受持。以作變捨形色。此謂差別(作變已竟)

      爾時坐禪人欲起意所造變。如是心得自在。修如意足。入第四禪安詳出。於其身
    內作意。猶如空瓶。彼坐禪人如是作意。於空自身內隨其所樂為變化。隨其當成轉。
    已轉以智受持。隨其當成。如是作意。成隨相似。以此方便多作變化。作變化已成行
    。若坐禪人以所化身欲向梵世。於梵世前即化自身如梵形。隨意所造。一切身分具足
    。諸根不少若神通人於此逍遙。彼所化人亦復逍遙。若神通人於此若坐臥。現出煙焰
    。若問若答。彼所化人亦坐亦臥。亦出煙焰。亦問亦答。是其神通所造變化。彼所化
    人。亦以隨作如是等(意所造變已竟)。
      云何散句變所造色。於至時分別。是時彼不現。未至時分別於其間樂說。彼受持
    成不現。若不作分別時。念念不現。於化人無壽命根。所化飲食。事變種智。成九事
    。小事大事不可說事。過去事未來事現在事。內事外事內外事(散句已竟)。
      問天耳誰起云何當起。答八一切入。彼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從自性耳起
    天耳界。復說云何色界於四禪得自在。是其能起。復說於四禪亦起。問云何當令起。
    答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依自性耳界。若遠聲
    作意聲相。或近聲作意聲相。若大聲作意大聲相。若細聲作意細聲相。若東方聲作意
    聲相。如是於一切方。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以耳界清淨。令心行增長。彼坐
    禪人以天耳界清淨過人耳聞兩聲。所謂天聲人聲。或遠或近。於是先師說。初坐禪人
    先聞於自身眾生聲。從此復聞身外眾生聲。從此復聞依所住處眾生聲。如是次第作意
    增長。復說初坐禪人。不能如是先聞自身眾生聲。何以故。不能聞細聲。以自性耳非
    其境界。初坐禪人遠螺鼓等聲。彼聲依自性耳。以天耳智應作意於聲相。令起天耳智
    。或細聲或大聲。或遠聲或近聲。唯天耳應取。於是初坐禪人不應作意於最可畏。何
    以故。於可受聲應說欲愛。於可畏聲應說驚怖耳畏智。彼成三事。小事現在事外事。
    若失自性耳。天耳界亦失。於是得聲聞自在。聞千世界聲。從彼緣覺最多。如來聞無
    數(天耳已竟)。
    P. 66
      問他心智誰能起云何應起。答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得天眼起他心智。云何
    應起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不動入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安
    詳出。從初以光令滿其身。以天眼見其自心意色。此依色意識起。如是知。以自心變
    見色變。此色從喜根所起。此色從憂根所起。此色從捨根所起。若與喜根相應心現起
    。意色如酪酥色。若與憂根相應心現起。成如紫色。若與捨根相應心現起。成如蜜色
    。若與愛欲相應心現起。成如黃色。若與瞋恚相應心現起。成如黑色。若與無明相應
    心現起。成如濁色。若與信相應及智相應心現起。成如清色。彼坐禪人如是以自身變
    。分別色變。爾時以光令滿他身。以天眼見他心意色。彼以心變分別色變。以色變分
    別心變。如是分別起他心智已。起他心智除色變分別。唯取心事。彼坐禪人如是以修
    行心清白。或有愛心知有愛心或無愛心知無愛心。若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若無瞋恚
    知無瞋恚心。如是一切可知他心智者。其事八。小事大事道事無量事過去事未來事現
    在事外事。彼無漏他心非凡夫境界。生無色處眾生心。唯佛境界。若聲聞得自在。知
    一千世界心。從此緣覺最多。如來無量(他心智已竟)。
      問憶宿命智誰能起。幾種憶宿命智云何應起。答八一切入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心
    得自在。是其能起憶宿命智。復說云何色界處。答於第四禪心得自在。是其能起。復
    說於四禪得起幾種憶宿命。答三種憶宿命。一者多持生。二者生所造。三者修行所成
    。於是多持生者。以四行憶宿命智。善取彼相故。見彼分相故。諸根分明故。攝彼性
    故。此四行多持生憶宿命。於彼最勝彼憶七宿命。諸天諸龍諸鳳凰。以生所成憶宿命
    。於彼最勝憶十四宿命。修行所成者。修如意足。問云何應起憶宿命。答初坐禪人如
    是修四如意足。以信得自在。清白至不動。從現坐處。於一日所作事。或以身。或以
    意。或以口。憶一切事。如是於夜所作。如是一日二日。次第乃至一月憶彼一切事。
    如是二月所作事。如是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如是乃至初
    生所作事。憶彼一切。爾時久遠過去心心數法有後生。心心數法現生。依初心心數法
    得生。以心相續生。現觀因緣。憶識流轉。兩俱不斷。於此世生。於彼世生。彼坐禪
    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憶宿命不一種。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如是一切。初坐禪
    人於此生已憶一切。若坐禪人不能憶彼生。彼不應捨精進。更重令起禪。已起禪善哉
    令自在。如磨鏡法。善哉已得自在。現憶如初。於彼成憶。若自從一生。出彼心成憶
    。彼最樂已見方便。不可憶畜生生。及無色生及無想生不可想。無想性故。長老輸毘
    多於彼最勝憶宿命智。七種小大不應說過去內外。內外於過去已所得道果。或國或村
    當憶。彼成過去想。憶宿命智。從智憶陰相續。憶宿命智。從此外道憶四十劫。過彼
    不能憶。身無力故。聖聲聞憶一萬劫。從此最大聲聞。從彼最大緣覺。從彼如來正遍
    覺。自他宿命及行及處一切。餘唯憶自宿命。少憶他宿命。正遍覺隨其所樂憶一切。
    餘次第憶。正遍覺若入三昧。若不入三昧。若不入三昧常憶。餘唯入三昧(憶宿命智已
    竟)。
    P. 67
      問天眼誰起。幾種天眼云何能起天眼。答光明為九。或光明為五。或光明一切入
    事。於第四禪得自在。有眼性是其所能起。幾種天眼者。答二種天眼。業果報所成。
    修行所成。於是典藏天眼。從果報所成。是以得見寶藏或有珠或無珠。修行所成者。
    修行四如意足。云何能起天眼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至不
    動。光一切入。入第四禪作意光想。及日想受持。此日如夜。此夜如日。以心無礙無
    所著。現修行心成有光明。彼坐禪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無闇障礙。過日光明。彼
    坐禪人如是心修行。以光明令滿於內。作意色形。以智令滿光明。彼非天眼。以智見
    內光明色。此謂天眼。彼坐禪人以天眼清淨過人眼。見眾生或終或生。或麁或妙。或
    善色或醜色。生於善趣。生於惡趣。如業所作。如是一切眾生。於是若能起天眼。此
    煩惱彼所應斷。所謂疑不正憶。懈怠睡眠。慢邪喜惡口。急疾精進。遲緩精進。多語
    種種想。最觀色。此煩惱以此一一成就若令起天眼。其定成退。若其定退光明亦失。
    見色亦失。是故彼煩惱善哉應斷。若已斷此煩惱。若復不得定自在。以不自在天眼成
    小。彼坐禪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見色亦小。是故世尊說。是時我小定。是時我小眼
    。我以小眼知少光明。我見小色。是時我無量三昧。是時我無量天眼。我以此無量天
    眼。我知無量光明。我見無量色。於是初坐禪人非可愛色。非可畏怖色。如初說過天
    眼五種事。所謂小事現事內事外事內外事。依天眼生四智。未來分智。自所作業智。
    如行業智。業果報智。於是以未來分智。於未來色當起知之。以自所作業智。見他人
    所造業。以此業此人當往彼趣。以如行業智。見人生趣。以此業此人先生此知之。以
    業果報智。至此時至此趣。至此煩惱。至此方便。此業應熟。此業不應熟。此業應多
    受。此業應少受知之。於是聲聞得自在。見一千世間。從此緣覺見最多。如來見無量
    (天眼已竟)。
      於是此散句。以天眼為見色。於一種修行定。唯見色不聲聞。若以天耳為聞聲。
    於一種修行定。唯聞聲不見色。若為見聞二俱修行定。亦見亦聞。若為見聞知他心。
    修行於定。亦見聞知他心。若為見一方。修行於定。非見餘方。不聞不知他心。若不
    少修行於定。於一切方。亦見亦聞。亦知他心。五神通。世間神通。有漏色界繫凡夫
    共。若善神通。學人及凡夫共或阿羅漢無記神通。五神通。不於無色界生(解脫道說神
    通道已竟)。
    解脫道論分別慧品第十
      問云何慧。何相何味何起何處何功德。慧者何義。幾功德為得波若。幾種波若。
    答意事如見。此謂波若。復次作意饒益不饒益。作意莊嚴。此謂波若。如阿毘曇中說
    。云何波若。是波若是慧是智。是擇法妙相隨觀。彼觀聰明曉了分別。思惟見大易悟
    牽正智。慧鉤慧根慧力慧仗慧殿慧光慧明慧燈慧實。不愚癡擇法正見。此謂波若。如
    達為相。擇為味。不愚癡為起。四諦為處。復次了義光明為相。入正法為味。除無明
    P. 68
    闇為起。四辯為處。何功德者。波若無量功德。當以略聞此偈。
     以慧淨諸戒  入禪亦二慧 
     以慧修諸道  以慧見彼果 
     波若為勝善  慧眼最無上 
     慧退是穢污  慧增長無上 
     慧破諸外論  非世至所著 
     有慧人最妙  顯說善語言 
     此世及彼世  解脫聞苦樂 
     諸義及精進  勇猛有慧人 
     悉見此諸法  因緣諸語言 
     教誡及名色  彼即四諦語 
     是有慧境界  以慧除眾惡 
     愛瞋恚無明  以智除生死 
     除餘不可除
      問慧者何義。答智義。能除為義。幾功德為得慧者。十一功德。尋修多羅義。多
    善事。清淨居。止觀。四諦。作分明處。心停住常在禪。無蓋心。離無智慧人。修行
    智慧人樂著。幾種慧者。答二種三種四種。問云何二種慧。答所謂世慧出世慧。於是
    聖道果相應慧。是出世慧。餘是世慧。世慧者。有漏有結有縛是流是厄是蓋是所觸是
    趣是有煩惱。出世慧者。無漏無結無縛無流無厄無蓋無所觸無趣無煩惱。三種慧者。
    思慧聞慧修慧。於是不從他聞。若自作業智。若得隨諦相應智。於功乃明處。此謂思
    慧。於此處從他聞得慧。此謂聞慧。若入三昧彼慧悉修。是修慧。復次三種慧。來曉
    了去曉了方便曉了。於是現作意。此不善法成退。善法成增長。於是慧此謂來曉了。
    復作意此不善法增長。善法成退。於是慧此謂去曉了。於此一切方便慧。此謂方便曉
    了。復次三種慧。聚慧不聚慧非聚非非聚慧。三地善慧。此謂聚慧。於四道慧。是謂
    不聚慧。於四地及果報。於三地事有記慧。此謂非聚非非聚慧。四種慧者。自作業智
    。隨諦相應智。道等分智。果等分智。於是十處正見。是謂自作業智。若見陰或無常
    或苦或無我。如是相似忍。此謂隨諦相似智。於四道慧。此謂道分智。於四果慧。此
    謂果等分智。復次四種慧欲界慧色界慧無色界慧無繫慧。於是欲界善有記慧。此謂欲
    界慧。色界善有記慧。此謂色界慧。無色界善有記慧。此謂無色界慧。於道果慧。此
    謂無繫慧。復次四種慧。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於四道及於四果慧。此謂法智。彼坐
    禪人以此法智。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智。久過去亦智。未來亦智。此諦智此謂比智。知
    他心此謂他心智。除此三智餘慧。此謂等智。復次四種慧。有慧為聚非為非聚。有慧
    為非聚非為聚。有慧為聚亦為非聚。有慧非為聚非非為聚。於是欲界善慧。是慧為聚
    非不為聚。於四道慧為非聚不為聚。於色界及無色界善慧。是慧為聚亦為非聚。於四
    P. 69
    地果報。於三地事有記慧。是慧非為聚。亦非為非聚。復次四種慧。有慧有為厭患非
    為達。有慧為達非為厭患。有慧為厭患亦為達。有慧不為厭患亦不為達。於是慧為厭
    欲。不為通達神通。及不通達四諦。此謂慧為厭患不為達。現得厭欲。以慧達神通非
    達四諦。此謂波若。為達非為厭患。於四道慧為厭患亦為達。餘慧非為厭患亦非為達
    。復次四種慧。義辯法辯辭辯樂說辯。於義智此謂義辯。於法智此謂法辯。於說辭慧
    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於因果智義辯。於因智法辯。於法辯樂說辭辯。於智
    智樂說辯。復次於苦及滅智。此謂義辯。於集及道智。此謂法辯。於說法辭。此謂辭
    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知法者。所謂脩多羅祇夜闍柯羅界伽陀優陀那伊底(都
    地反)

      跋多伽闍多伽阿浮多達摩鞞佛略此謂法辯。知彼此義。此所說法是其義。此謂義
    辯。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於眼智。此謂法辯。眼智為見
    。此謂義辯。於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四種慧。苦智。苦
    集智。苦滅智。於是道等分智。苦相應智。苦智。苦集相應智。集智。苦滅修行相應
    智。具足智。道智(解脫道分別慧品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九
    P. 70
    解脫道論卷第十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方便品第十一之一
      於是初坐禪人樂脫老死。樂除生死因。樂除無明闇。樂斷愛繩。樂得聖慧。於五
    處當起方便。所謂陰方便。入方便。界方便。因緣方便。聖諦方便。問云何陰方便。
    答五陰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問云何色陰。答四大四大所造色。云何四大地界水界
    火界風界。云何地界。堅性堅相。此謂地界。云何水界。水濕和合色。此謂水界。云
    何火界。火煖熟色。此謂火界。云何風界。風持色。此謂風界。初坐禪人以二行取諸
    蓋。以略以廣如說觀四大。如是可知。云何四大所造色。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
    入聲入香入味入。女根男根命根。身作口作。虛空界色。輕色軟色。堪受持色。增長
    色。相續色。生色老色。無常揣食處色。眠色。云何眼入。以是見色有對。依彼眼識
    起。此謂眼入。復次依眼睛肉揣白黑眼珠三圓。於肉血風痰唾。五重內住。如半芥子
    。大如蟣子頭。初業所成。四大所造火。大最多。此清淨色。謂為眼入。如大德舍利
    弗所說。以眼識清淨見諸色。或小或微。如牖柯喻。云何耳入。以是聞聲。於是聲有
    對。依耳識起。此謂耳入。復次於二孔赤毛為邊。依膜住如青豆莖。初業所造空大最
    多。四大所造清淨色。此謂耳入云何鼻入。以是聞香。於是香有對。依鼻識起。此謂
    鼻入。復次於鼻孔中三和合依細孔住。如拘毘陀羅形。初業所造。風大最多。四大所
    造清淨色。此謂鼻入。云何舌入。以是知味。於是味有對。依舌識起。此謂舌入。復
    次於舌肉上。兩指大住。如欝波羅花形。初業所造。水大最多。四大所造清淨色。此
    謂舌入。云何身入。以是覺觸。於是觸有對。依身識起。此謂身入。復次除毛髮爪齒
    。所餘不受。於一切受身。初業所造。地大最多。四大所造清淨色。此謂身入。是可
    見色。此謂色入。是有對聲。是謂聲入。是有對香。此謂香入。是有對味。此謂味入
    。是女性是女根。是男性是男根。是隨守護業所成色。此謂命根。是以身令現諸行名
    行。此謂身作。是以口令現諸行名行。此謂口作。是色分別此謂虛空界。是色輕性此
    謂色輕。是色輕性此謂色軟。是色堪受持性此謂色堪受持。此三種是身不懈怠性。是
    諸入聚此謂色聚。是色聚此謂色相續。是色令起此謂色生。是令色熟此謂色老。是色
    敗壞所謂色無常。以氣味眾生得立。此謂氣味揣食。色依界及意識界起。此謂界處色
    。是諸界懈怠。此謂睡眠色。此二十六所造色。及四大。成三十色。問四大及四大所
    造色。云何差別。答四大依四大共生。四大所造色依四大生。四大所造色非四大所依
    。亦非四大所造色所依。如三杖得倚。如是四大可知。如三杖影倚。如是四大所造色
    可知。此謂差別。於是坐禪人此三十色。以五行可知所勝。如是以令起。以聚以生以
    種種以一。問云何以令起。答九色業因緣所起。所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女根男
    P. 71
    根命根處色。二色心因緣所起。所謂身作口作。一色時節心所起。所謂聲入。四色時
    心食因緣所起。所謂色輕色軟色堪受持眠色。十二色四因緣所起。所謂色入香入味入
    。虛空界色聚色相續色。色生揣食四界。二色無有所起。所謂色老色無常。復次生緣
    老老緣無常。如是以令起。所勝可知。問云何以聚。答九聚業所起。九聚心所起。六
    聚時節所起。三聚食所起。問云何九聚業所起。答所謂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
    男根十處十命根九。問云何名眼十。答眼清淨四界是其處。復依四界色香味觸命根眼
    清淨。此十法共生不相離此謂聚。是謂眼十。此起是生此熟謂老。此壞是無常。此分
    別。是虛空界。此四法彼聚共起。此眼依於十老時。生第二眼十。彼二種十聚此謂聚
    。彼隨逐此謂相續。此六法彼共起。彼復第二眼十依於老時。生第三眼十。是第二及
    第三眼十。此謂聚。唯彼法隨逐。此謂相續。初十散壞。第二十老。第三十起。彼成
    一剎那。如是所起眼十。彼間不可知。剎那輕速故。不現世間知。有彼坐禪人見眼相
    續。如江流如燈焰相續。此謂眼十。如是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男根十命根九。以
    廣可知。問云何九聚心所起。答清淨八義。清淨身作九。清淨口作七。清淨輕九。輕
    身作十輕口作十一。清淨眼九。眼身作十。眼口作十一。問云何名清淨八心所起。答
    四界依界。色香味觸。此八法共生不相離。彼十是名清淨八。彼起是生。彼熟是老。
    彼壞是無常。彼分別是虛空界。此四法彼隨起。彼清淨八。於壞時與第二心共起。第
    二清淨八。初清淨壞。第二清淨起。於一剎那起。此非展轉為聚。以與三所起所聚。
    如是清淨輕九。及清淨眼九。六作聚非初壞。非第二起。無一剎那。何故不一心二作
    。令起餘如初說。問云何六聚時節所起。答清淨八。清淨聲九。清淨輕九。輕聲十。
    清淨眼九。眼聲十。外聚成二清淨。八及聲九。問云何三聚食所起。答清淨八。清淨
    輕九。清淨眼九。時節食所起聚相續業處。相似可知。餘如初說。命九天聚。於欲界
    於業處所成。八聚以壽命活。鼻舌身男女根如。是輕等三及眠。此於色界。無有命九
    。天聚無想梵天。於其身一切入。以是得活。如是以聚。問云何以生。答如男女入胎
    。於剎那生三十色起。所謂處十。身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不男不女二十色起。
    所謂處十身十。於欲界化生。滿根入男女。於生剎那七十色起。所謂處十。身十。眼
    十。耳十。鼻十。舌十。或女根十。或男根十。或於惡趣化生生盲。女人男人。於其
    生剎那六十色起除眼十。如是生聾人六十色起。除耳十。生盲聾人五十色起。除眼十
    耳十。惡趣化生滿根入。或非男或非女。及劫初人。於其生剎那六十色起除男女根。
    於彼盲及非男非女。五十色起除眼根十。除非男非女根。或聾非男非女。亦五十色起
    除耳十及非男非女根。或盲聾非男非女四十色起。處十身十鼻十舌十梵。天於其生剎
    那四十九色起。處十眼十耳十身十命根九。無想天眾生於其生剎那九色起。命根九。
    如是以生可知。問云何以種種。答一切色成二種。所謂大細。於是十二色大內外色入
    。以有對義。餘十八色細。以無對義。復二種色。所謂內外。於是五色成內眼等。五
    入以有境界義。餘二十五外色以無境界義。復有二種色。命根不命根。於是八色名根
    P. 72
    。五內女根男根命根。以依義。餘二十二非命根。以無依義。一切色成三種。所謂受
    色非受色有壞色。於是九色。有受八根及處色。以業報所成義。九色不受聲入。身作
    口作色。輕色軟色堪受持色老色。無常及眠。非業報所成義。餘十二色有壞。彼以二
    種義。復有三種色。所謂可見有對。非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於是一色可見有對
    。所謂色入。以見義以觸義。十一色不可見有對。除色入餘大色以。不見義以觸義十
    。八色不可見無對。餘細色不可見義。不可觸義。一切色成四種。所謂自性色形色相
    色分別色。於是十九自性。色餘十二大色。女根男根命根水界揣食處色眠色。以畢竟
    義。七形色。所謂身作口作色。輕色軟色堪受持色受色相續自性色。以變三相色。色
    生色老色無常。以有為相義。一色分別色。所謂虛空界。以聚分別義。於是自性色。
    彼成分別。餘無分別。如是以種種分別。問云何以一種當分別。答一切色非因非無因
    。因不相應。有緣有為。世所攝。有漏有縛。有結有流。有厄有蓋。所觸有趣。有煩
    惱無記無事。非心數心不相應。小欲界繫不定非乘。不與樂共起。不與苦共起。不苦
    不樂共起。不令聚非不令聚非學非非學。非見所斷。非思惟所斷。如是以一種所勝可
    知。此謂色陰。
      問云何受陰。答以相一受。以彼心受持成一。由處二受。所謂身受意受。由自性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由法四受。善受不善受報受事受。由根五受。樂根苦根
    喜根憂根捨根。由黑白六受。有漏樂受。無漏樂受。有漏苦受。無漏苦受。有漏不苦
    不樂受。無漏不苦不樂受。由門七受從眼觸生受。從耳觸生受。從鼻觸生受。從舌觸
    生受。從身觸生受。從意界觸生受。從意識界觸生受。以廣成。一百八受。六依愛起
    受。六依出離起受。六依愛憂起受。六依出離憂起受。六依愛捨起受。六依出離捨起
    受。此六六成三十六。於三時三三十六。此謂受陰。
      問云何想陰。答以想一相以心知事。以黑白二相。謂顛倒想。不顛倒想。以由不
    善三想。謂欲想瞋恚想害想。以由善三想。謂出離想不瞋恚想不害想。以不知義性處
    門四想。謂不淨淨想。於苦樂想。於無常常想。於無我我想。以由知義性處四想。不
    淨想苦想無常想無我想。以由毘尼五想。於不淨淨想。於不淨不淨想。於淨不淨想。
    於淨淨想。疑想。以由事六想。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以由門七。想從眼觸生
    。想從耳觸生想。從鼻觸生想。從舌觸生想。從身觸生想。從意界觸生想。從意識界
    觸生想。如是種種想可知。此謂想陰。
      問云何行陰。答觸思覺觀。喜心精進念。定慧命根蓋。不貪不瞋慚愧。猗欲解脫
    捨作意。貪瞋恚無明慢。見調戲疑懈怠無慚無愧。除受想一切心數法行陰。於是觸者
    。是心觸事。如日光觸壁是其想處。思者是心動如作宅足種法。是其事門足處。覺者
    是口行如以心誦經。是彼想足處。觀者。是心觀事如隨思義。是其覺足處。喜者是心
    歡喜如人得物。是其踊躍足處。心者是心清如呪令水清。彼四須陀洹分足處。精進者
    是心勇猛。如壯牛堪重。彼八事處足處。念者是心守護如持油鉢。彼四念處足處。定
    P. 73
    者是心專一如殿裏燈。彼四禪足處。慧者是心見如人有眼。彼四聖諦足處。命根者是
    無色法是壽命。如欝波羅水。彼名色足處。蓋者是心惡止離。如人樂命離毒。彼四禪
    行足處。不貪者是心捨著。如得脫責。彼離出足處。不瞋者是心不瞋怒如猫皮。彼四
    無量足處。慚者是心羞恥。於作惡如憎惡屎尿。彼自身依足處。愧者是心畏於作惡。
    如畏官長。彼世依足處。猗者是心動搖滅。如夏熱人冷水洗浴。彼喜足處。欲者樂作
    善如有信檀越。彼四如意足處。解脫者是心屈曲。如水流深處。彼覺觀足處。捨者是
    心不去來。如人執稱。彼精進等足處。作意者是心令起法則。如人執施。彼善不善足
    處。貪者是心攝受如我鳥。彼可愛可樂色足處。瞋恚者是心踊躍。如瞋毒蛇。彼十瞋
    恚處足處。無明者是心無所見如盲人。彼四顛倒足處。慢者是心舉如共相撲。彼三種
    足處。見者是心取執。如盲人摸象。彼從他聞聲不正憶足處。調者是心不寂寂。猶如
    沸水。彼速。精進足處。悔者是心退如愛不淨。彼以作惡善退足處。疑者是心不一取
    執。如人行遠國或於二道。彼不正作意足處。懈怠者是心懶墮。如蛇藏蟄。彼八懶處
    足處。無慚者是心於作惡無羞恥。如栴陀羅人。彼不恭敬足處。無愧者是心於作惡無
    畏。如惡王。彼六不恭敬足處。此謂行陰。
      問云何識陰。答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界意識界。於是眼識者。依眼緣色生識
    。是謂眼識。耳識者依耳緣聲生識。是謂耳識。鼻識者依鼻緣香生識。是謂鼻識。舌
    識者依舌緣味生識。是謂舌識身識者依身。緣觸生識。是謂身識。意界者依處五事依
    二事。五識若前後次第生識。此謂意界。意識界者。除此六識。餘心。此謂意識界。
    此七識以三行所勝可知。如是以處事以事以法。問云何以處事。答五識種種處種種事
    。意界及意識界。一處意界五事意識界。六事五識者。內法內處外事意界。內法外處
    外事意識界。內法外處。內事亦外事。六識者。初生處。初生事意識界。於入體剎那
    共生處。初以生處。於無色有無處一切事。如是以處事可知。問云何以事。答五識一
    一受其境界。非一一次第生。不前不後生不散起。以五識不知所有法。除初起。以意
    界不知所有法。除意轉。以六識。不安威儀。以迅速安之。以六識不受持身業口業。
    以六識不受善不善法。以迅速受之。以六識不入定不安詳起。以迅速入定。以後分安
    詳。以六識不終不生。或以後分。或以彼事終。以果報意識界生。以六識不眠不覺不
    見夢。以後分眠。以轉意覺。以迅速夢見。如是以事可知。問云何以法。答五識有覺
    有觀。意界有覺有觀。意識界設有覺有觀。設無覺少觀。設無覺無觀。五識與捨共行
    。身識設與樂共行。設與苦共行。意識界設與喜共行。設與憂共行。設與捨共行。五
    識果報意界。設果報設方便。意識界設善設不善。設果報設方便。六識無因無起。世
    間法有漏有結。有縛有流有厄有蓋。所觸有取有煩惱。不以見所斷。不以思惟所斷。
    非為聚非非為聚。非學非非學。少欲界繫。不定非乘。意識界一切壞。如是以法勝可
    知。此謂識陰。此謂五陰。
    P. 74
      
     
  4. aero1

    aero1 Active Member

    วันที่สมัครสมาชิก:
    20 พฤษภาคม 2008
    โพสต์:
    91
    ค่าพลัง:
    +54
    復次此五陰。以四行所勝可知。如是以句義以相。以分別以攝。問云何以句義。
    答色者現義。受者可受義。想者知義。行者作義。識者解義。陰者種類集義。如是以
    句義可知。問云何以想。答色者自色相如見刺。彼四大足處。受者彼受相。如癩惡病
    。彼觸足處。想者持相為相。如作像貌。彼觸足處。行者和合為相如轉輪。彼觸足處
    。識者謂知相如知味。彼名色足處。如是以相可知。問云何以分別。答三種陰分別。
    五陰五受陰五法陰。於是五陰者。一切有為法。五受陰者。一切有漏法。五法陰者。
    戒陰定陰慧陰解脫陰解脫知見陰。於此五受陰是可樂。如是以分別可知。問云何以攝
    。答三種攝。入攝界攝諦攝。於是色陰十一入所攝。三陰法入所攝。識陰意入所攝。
    色陰十一界所攝。三陰法界所攝。識陰七界所攝。戒陰定陰慧陰解脫知見陰。法入及
    法界所攝。解脫陰法入及意入。及法界意識界所攝。五陰或諦所攝。或非諦所攝。五
    受陰苦諦及習諦所攝。戒陰定陰慧陰道諦所攝。解脫陰非諦所攝。解脫知見陰苦諦所
    攝。有法是陰所攝。非諦所攝。有法是諦所攝。非陰所攝。有法是陰所攝。亦諦所攝
    。有法非陰所攝。亦非諦所攝。於是非根所縛色。及與道相應。沙門果是陰所攝。非
    諦所攝。泥洹是諦所攝。非陰所攝。三諦是陰所攝。亦諦所攝。制者非陰所攝。亦非
    諦所攝。如是以行。於陰知分別方便。此謂陰方便(陰方便已竟)。
      問云何入方便。答十二入。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
    入。意入法入。於是眼入者。是界清淨以是見色。色入者。界色形摸是眼境界。耳入
    者。是界清淨以是聞聲。聲入者。是界鳴耳境界。鼻入者。是界清淨以是嗅香。香入
    者。界香鼻境界。舌入者。是界清淨以是知味。味入者。是界氣味舌境界。身入者。
    是界清淨以是觸細滑。觸入者。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堅軟冷煖身境界。意入者。是
    七識界。法入者。是三無色陰及十八細色及泥洹。此謂十二入。復次此十二入。以五
    行所勝可知。如是以句義。以境界以緣。以彼夾勝心起以攝。問云何以句義。答眼者
    見義。色者現義。耳者聞義。聲者鳴義。鼻者嗅義。香者芳義。舌者甞義。味者氣味
    為義。身者正持義。觸者可觸義。意者知義。法者無命義。入者無色法門義。處義受
    持義。如是以句義可知。問云何以境界。答眼耳不至境界。鼻舌身至境界。意俱境界
    。復有說。耳者至境界。何故唯有近障不聞聲。如說呪術。復說眼者於其自境界至境
    界。何故壁外不見。如是以境界可知。問云何以緣。答緣眼色光。作意生眼識。於是
    眼者為眼識。以四緣成緣。初生依根有緣色者。以三緣成緣。初生事有緣光者。以三
    緣成緣。初生依有緣作意者。以二緣成緣。次第非有緣。緣耳聲空作。意得生耳識。
    以此分別當分別。緣鼻香風作意。得生鼻識。緣舌味水作意。得生舌識。緣身觸作。
    意得生身識。緣意法解脫作意。得生意識。於是意者是後分心。法者是法事。此成四
    種。六內入過去現在未來第一種。五外入過去未來現在離除非入根。是第二種。法入
    第三種。十一種制名者。所謂眾生方時犯罪。頭陀一切相。無所有入定事滅禪定。實
    思惟不實思惟。是第四種。此謂法事。專心者心隨如昱。作意者於意門轉意。識者速
    P. 75
    心。於是意者為意識以依緣成緣。法者以事緣成緣。解脫者以依緣成緣。作意者以二
    緣成緣。次第緣有緣。如是以緣可知。問云何以夾勝心起。於眼門成三種。除夾上中
    下。於是上事。以夾成七心。無間生阿毘地獄。從有分心。轉見心。所受心。分別心
    。令起心。速心。彼事心。於是有分心者。是於此有根心如牽縷。轉心者。於眼門色
    事夾緣故。以緣展轉諸界。依處有分心成起。有分心次第。彼為見色事成轉生轉心。
    轉心次第依眼應轉。現得見生見心。見心次第已見以心。現受生受心。受心次第以受
    義。現分別生分別心。分別心次第以分別義。現令起生令起心。令起心次第以令起義
    。由業心速行。速行心次第。以速行義。不以方便生彼事果報心。從彼更度有分心。
    問何譬喻。答如王殿上閉城門臥。傴女摩王足。夫人坐。大臣及直閣列在王前。聾人
    守門依城門住。時守園人取菴羅果打門。王聞聲覺王。勅僂女。汝當開門。僂女即奉
    命。以相貌語聾人言。聾人解意。即開城門。見菴羅菓。王捉刀。女受菓將入現於大
    臣。大臣授與夫人。夫人洗淨。或熟或生。各安一處。然後奉王。王得食之。食已即
    說彼功德非功德。還復更眠。如是如王臥。如有分心可知。如守園人取菴羅菓打門。
    如是於眼門色事夾可知。如王聞彼聲王覺。教傴女開門。如是以緣展轉界。依處有分
    心起可知。如傴女以相貌教聾人開門。如是轉心可知。如聾人開門見菴羅菓。如是眼
    識可知。如捉刀女受彼菓將現大臣。如是受持心可知。如大臣取菓授與夫人。如是分
    別心可知。如夫人洗淨。或熟或生各安一處然後與王。如是令起心可知。如王食彼菓
    。如是速心可知。如王食已說彼功德非功德利。如是彼事果報心可知。如王更眠。如
    是有分心度可知。於是眼門以中事夾。速心無間度彼有心。以夾下事。令起心無間度
    有分心。如是餘於門可知。於意門無事夾。以作意緣以解脫行。於意門成取事。於是
    於上事三心生。有分心轉心速心。彼事心於中及下事二心生。轉心及速心。於是可愛
    不可愛中事。以種種緣種種受可知。以正作意非正作意。緣種種善不善可知。如是彼
    夾勝心起可知。問云何以攝。答三種攝。陰攝界攝諦攝。於是十入色陰所攝。意入識
    陰所攝。法入除泥洹四陰所攝。十一入十一界所攝。意入七界所攝。五內入苦諦所攝
    。五外入。或苦諦所攝。或非苦諦所攝。意入或苦諦所攝。或非苦諦所攝。法入或四
    諦所攝。或非苦諦所攝。如是所攝可知。如是以此行。於入智令起方便。此謂入方便
    (入方便已竟)。
      問云何界方便。答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
    。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於是眼清淨眼界。色形色界
    。眼識眼識界。如是餘可知。於五門轉事。意界受果報。意界唯法入。除法界六識界
    。餘心意識界。餘如入廣說。於是十界色陰所攝。法界除泥洹四陰所攝。七界識陰所
    攝。十一界十一入所攝。七界意入所攝。十一界苦諦所攝。五界或苦諦所攝。或非諦
    所攝。法界四諦所攝。或非諦所攝。意識界或苦諦所攝。或非諦所攝。問云何說化境
    界。答唯此法陰入界為境界。諸說法種類和合相為陰說門相為入。說自性相為界。復
    P. 76
    次世尊為利根人。以陰門說苦諦。為中根人以入門說苦諦。為鈍根人以界門說苦諦。
    復次於名著相人。以略說色。以分別名說陰。為著色相人。以分別色以略說名說入。
    於名色著相人。以名色分別說界。復次說自性處說陰說處事說入。以處事說心起說界
    。以如是等行界分別方便。此謂界方便(界方便已竟)。
      問云何因緣方便。答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
    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皆苦陰起。唯以
    無明滅則行滅。以行滅則識滅。以識滅則名色滅。以名色滅則六入滅。以六入滅則觸
    滅。以觸滅則受滅。以受滅則愛滅。以愛滅則取滅。以取滅則有滅。以有滅則生滅。
    以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苦陰皆成滅。於是無明者。不知四諦。行者身口意業
    。識者入胎一念心名識。名色者共相續心起心數法。及迦羅邏色。六入者六內入。觸
    者六觸身。受者六受身。愛者六愛身。取者四取。有者是業能起欲色無色有。生者於
    有陰起。老者陰熟。死者陰散壞。問何故無明緣行。何故生緣老死。答於此無間凡夫
    。於四諦不知故。五受陰長夜樂著我物。成彼所觸。此我物此我身如是有樂著樂。和
    合為有思惟。彼思惟使非智所處。為得有成住於有。如種在耕熟田。無彼識為有滅。
    此謂無明緣行。彼無明所起行。思入有著於有相事成為聚。於轉有起相續。識於有隨
    心非斷。是故行緣識。如除日無光明。住地增長。如是除識無名色。於無體住增長。
    如荻相猗展轉相依。是故識緣名色。依處餘名共生起。意入增長依名命四大。及食時
    緣餘五入起增長。非餘此緣。是故名色緣六入。餘根境界識和合起觸。是故六入緣觸
    。以觸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非所觸。是故觸緣受。癡凡夫受樂成著。復更覓受
    苦。彼對治覓樂。若受不苦不樂受捨。是故受緣愛。以渴愛急取愛處。是故愛緣取。
    彼有取作事為有種。是故取緣有。以如業所勝生於諸趣。是故有生。以生成老死。是
    故生緣老死。如穀為種緣。如是無明緣行可知。如種為牙緣。如是行緣識可知。如牙
    為葉緣。如是識緣名色可知。如葉為枝緣。如是名色緣六入可知。如枝為樹緣。如是
    六入緣觸可知。如樹為花緣。如是觸緣受可知。如花為汁緣。如是受緣愛可知。如汁
    為米緣。如是愛緣取可知。如米為種緣。如是取緣有可知。如種為牙緣。有如是緣生
    可知。如是起種種相續。如是前際不可知。後際亦不可知。如是生無明為初因緣相續
    。其前際不可知。後際亦不可知。問無明何緣。答唯無明為無明緣。使為纏緣纏為使
    緣。初為初後為後。復次一切諸煩惱。成無明緣。如佛所說。從漏集起無明集。復次
    如一心法。以眼見色。癡人起愛。於此時淨樂者心癡。此謂無明。思著是無明緣行。
    心著此行緣識。知相應心數法。及彼所造色。是識緣名色。從受生喜。緣喜故。喜色
    緣故。諸根清淨。是名色緣六入。無明觸是六入緣觸。喜觸緣受欲。受緣愛以著取淨
    樂。是愛緣取。以著思是取緣有。彼法起是有緣生。住已是老念散壞是死。如是於一
    剎那。成十二因緣。問彼十二因緣分幾名煩惱幾名業。幾果報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
    幾因緣。幾已起。云何因緣。云何因緣法。此二何差別。何因緣染性。答三煩惱。無
    P. 77
    明愛。取二業。行有。餘七果報。於是名煩惱者。成因為有後生。如畫師色。其事不
    自生。如畫師色事。煩惱令起。有緣得生。如種種色。二過去無明及行。二未來生老
    死。餘八現在。如是以取三時無始生死相續可知。十二分因緣者不應說。除十二因緣
    。亦不應說。爾時云何因緣。此十二法如次第展轉因故。此謂因緣起。十二因緣分已
    起法。此二何差別者。因緣者諸行異。非成就不可說。或有為或無為。不應說。以起
    因緣法行。已成就有為。此二法差別。何因緣染性者。以是行以是相。成無明行。緣
    彼行彼相彼性。彼聖人不他緣。以慧明通達。如是一切此謂因緣染性。復次此因緣。
    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三節以四略。以二十行。以輪以牽。以分別以相攝。云何以三節
    。諸行及識。其間第一節。受及愛彼間第二節。有及生。彼間第三節。於過去以業煩
    惱緣現在果報。是第一節。以現在果報。緣現在煩惱。第二節。以現在煩惱。緣未來
    果報。第三節。第一及第三因果節及有節。第二節果因節非有節。有節者何義。答終
    無間未度陰入界。以初業煩惱緣故。於諸趣更有生。此謂有生節。問云何成。答彼入
    無明愛。相應以造功德。惡業凡夫。彼於此時謂死。以死受苦。臥置死人處。不見此
    世。不見彼世。失念不得念。是時受生苦。意念智成退。身勇猛成退。諸根漸漸失。
    從身或上或下。命根失燥失。如多羅葉燥。於此時如眠夢。以葉四法起。業業相趣趣
    相。云何業。是其所造。或功德或非功德。或重或輕或多或少。如近其初所造。彼業
    即起。業相者。彼處所依造業。彼處即起。業伴侶業相起。彼於時或如現作業。趣者
    以功德緣善趣起。以非功德緣惡趣起。名趣相者。入胎時三事和合得生。化生者依處
    處生。是其所生處起。或宮殿或坐處。或山或樹或江。隨其趣及共取相起。彼於此時
    往彼。或倚或坐或臥。見彼或取。彼於此時。初所造業及業相。或趣及趣相。作事以
    速心現起滅。命終去速心無間。共命根滅成終。終心無間次第。以速心起。唯彼業或
    彼業相。或趣或取相。作事果報心處度於後有。如燈燃燈。如從火珠出火。彼節心起
    故如伴侶。於母腹依父母不淨。三十色業所成成起。處身有十。彼於老剎那無心過節
    。四十六色成起。業所造三十食節所成。二色及八無心過節色。於老剎那共第二心。
    五十四色成起。業所成三十食時所成。三色及八如是起。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
    成有節。於是成三節可知。問云何以四略。答無明行於過去業煩惱略。識名色六入觸
    受。於現在果報略。愛取有於現在業煩惱略。生老死於未來果報略。如是以四略可知
    。問云何以二十行。答以取無明過去愛及取。以煩惱相成所取。以取行過去有以業相
    成所取。以取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以果報相生及老死成所取。以取愛取現在以煩惱
    相成所取。以取有現在行以業相成所取。以取生老死未來識名色六入觸受成所取。此
    二十四法。以取其成就成二十。如阿毘曇所說。於初業有癡是無明。聚是行。著是愛
    。覓是取。思是有。此五法於此生有。初所作業是其緣。不了識入癡是無明。聚是行
    。著是愛。覓是取。思是有。此五法於此業有。為未來生時緣。未來生時識度。是名
    色清淨。是入所觸是觸取是受。此二法於未來生有。於此所作業是其緣。如是以二十
    P. 78
    行可知。云何以輪。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如是皆苦陰起於此皆苦陰無知
    。此謂無明。無明緣行者。復如是以輪可知。云何以牽。二牽。所謂無明所初。及老
    死所初。於是。問云何無明所初。答是說次第。云何老死所初。是度次第。復次無明
    所初。是有邊際面未來知道。老死所初者。初邊際面過去知道。如是以牽可知。問云
    何以分別。答二種因緣。世間因緣。及出世因緣。於是無明所初。是世因緣。問云何
    出世因緣。答苦依苦。信依信。喜依喜。踊躍依踊躍。倚依倚。樂依樂。定依定。如
    實知見依如實知見。厭患依厭患。無欲依無欲。解脫依解脫滅智。此謂出世因緣。復
    說四種因緣。業煩惱為因。種為因。有作。共業為因。問云何業煩惱為因答無明所初
    。云何種為因。如種牙相續。云何有作。如化色。云何共業為因。如地雪山海日月。
    復有說。非此共業因。是諸色心法。時節為因。無有共業。如世尊說偈。
     業不與他共  是藏他不偷 
     人所作功德  其自得善報
      如是分別可知。問云何以相攝。答四種相攝。陰相攝。入相攝。界相攝。諦相攝
    。於是無明行觸愛取有行陰所攝。識識陰所攝。名色四陰所攝。六入二陰所攝。受受
    陰所攝。生老死色陰所攝。及行陰所攝。無明行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法入所攝。識意入
    所攝。名色五內入所攝。六入六內入所攝。無明行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法界所攝。識意
    識界所攝。名色五界所攝。六入十二諦所攝。無明愛取十諦所攝。餘九苦諦所攝。出
    世因緣道分道諦所攝。因緣滅滅諦所攝。如是以相攝可知。如是以行因緣方便可知。
    此謂因緣方便(因緣方便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十
    P. 79
    解脫道論卷第十一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五方便品之二
      問云何聖諦方便。答謂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問
    云何苦聖諦。答生苦老苦死苦。憂苦憂悲苦惱苦。苦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以略五受陰苦。生苦者。於眾生種類諸陰起。此一切苦集義。老苦者。以生諸界熟。
    此失力色諸根念慧義。死苦者。壽命滅作畏怖義。憂苦者。至苦處心畏懼。此內燒義
    。憂悲苦者。苦至語言。此內外燒義。苦苦者。身苦此因苦身義。惱苦者。心苦此因
    苦心義。怨憎會苦者。與不可愛眾生共和合。此作苦義。愛別離苦者。與可愛眾生共
    分散離別。此作憂苦義。求不得苦者。樂得與不可愛別離樂可愛和合。彼不得失樂義
    。已略說五受陰苦者。不離五受陰苦。是故以略五受陰苦。問云何五受陰。答色受陰
    痛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如陰方便廣說。如是可知。於是二種苦處苦自性苦。於
    是生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以略五受陰苦。此謂處苦。憂苦憂悲苦惱苦
    。此謂自性苦。三種苦者。苦苦壞苦行苦。於是身苦心苦。是謂苦苦。有漏樂受彼處
    壞。是謂壞苦。五受陰行苦。此謂苦聖諦。問云何苦集聖諦。答愛令復生。與欲共起
    。處處起。如是欲愛有愛不有愛。此愛令復生者。有愛多成令有生愛。苦集者。唯愛
    不共故說苦集。與欲共起者。唯愛令歡喜名起。令染名染。共染起喜。起者是處處令
    身性起。是處歡喜。是處可愛色。是處歡喜。如是欲愛有愛非有愛。除有愛及不有愛
    。餘愛是欲愛。有愛者與常見共起。非有愛者與斷見共起。此謂苦集聖諦。問云何苦
    滅聖諦。答唯愛滅無餘。捨遠離解脫無處。此謂苦滅聖諦。問不然此亦集滅。何故世
    尊說苦因滅。答苦因滅故成不生滅。應作證義。是故集滅。世尊說苦滅。問云何苦滅
    道聖諦。答此八正分道。如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者四諦
    智。正思惟者是三善思惟。正語者離四惡行。正業者是離三惡行。正命者離邪命。正
    精進者四正勤。正念者四念處。正定者四禪。復次若修行聖道。於泥洹知見。此謂正
    見。唯於泥洹覺是正思惟。彼斷邪語是正語。斷邪業是正業。彼斷邪命是正命。斷邪
    精進是正精進。於泥洹念是正念。於泥洹專心是正定。於是慧根。慧力慧如意足。擇
    法覺分。成入內正見。精進根。精進力。精進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覺分。四正勤
    。成入內精進。念根念力念覺分四念處。成入內正念。定根定力。心如意足。信根信
    力。定覺分。喜覺分。猗覺分。捨覺分。成入內正定。如是三十七菩提法。成入八正
    道內。此謂苦滅道聖諦。此謂四聖諦。問何故說四聖諦不三不五。答一切疑。為世間
    出世間果因故成四。問云何世諦果苦集世諦因果。滅出世諦果。道出世諦因。是故四
    不三不五。復次應知應斷應證應修。以四句故成四。此四聖諦以十一行可勝可知。如
    P. 80
    是以句義以相以次第以略以譬喻以分別以數以一以種種以次第廣以相攝。問云何以句
    義。答聖諦者。聖人所說名聖諦。通達彼故成聖諦。諦者如是義。不異義。自相不異
    義。苦者果義。集者因義。滅者隨滅義。道者見第一義。如是以句義可知。問云何以
    相。答苦者過患相。集者因相。滅者不生相。道者方便相。復次苦者逼惱相憂相有為
    相有邊相。集者聚相因緣相和合相著相。滅者出離相寂寂相無為相醍醐相。道者乘相
    令到相見相依相。如是異相可知。問云何以次第。答以麁義及證義。初說苦諦。此苦
    以此生第二集。此集滅是此苦滅。第三滅。此方便為實滅。第四說道。如明了醫。初
    見病源後問病緣。為滅病故如病說藥。如是病如苦可知。如是病因緣如集可知。如是
    病盡如脫滅可知。如是藥如道可知。如是以次第可知。問云何以略。答生是苦。令生
    是集。苦止是滅。令止是道。煩惱處是苦。煩惱是集。斷煩惱是滅。斷方便是道。苦
    能起開身見門。集能起開斷見門。滅能起開常見門。道能起開邪見門。如是以略可知
    。問云何以譬喻。答如毒樹如是苦可知。如種如是集可知。如是燒種。如是滅可知。
    如火如是道可知。如此岸有苦有怖畏。如是苦可知。如流如是集可知。如彼岸無苦無
    怖畏。如是滅可知。如船能渡。如是道可知。如擔擔如是苦可知。如取擔如是集可知
    。如置擔如是滅可知。如置擔方便如是道可知。如是以譬喻可知。問云何以分別可知
    。答四種諦。語諦。各各諦。第一義諦。聖諦。於是說實語非不實。是謂語諦。於各
    各諦大入諸見。此謂各各諦。彼諦比丘妄語愚癡法。彼不妄語愚癡法。是諦。泥洹者
    是第一義諦。是聖人所修行。是聖諦於此所樂聖諦。如是以分別可知。問云何以數可
    知。
      答除愛於三地善不善無記法是苦諦。愛是集諦。斷彼是滅諦。八分道是道諦。復
    次除愛餘煩惱。於第三地善不善無記法是苦諦。愛及餘煩惱是集諦。斷彼是滅諦。道
    者是道諦。復次除愛餘煩惱一切不善。於三地善有記法是苦諦。愛及與煩惱一切不善
    是集諦。斷彼是滅諦。道是道諦。復次除愛與煩惱及一切不善。於三地不善。於三地
    無記法是苦諦。愛及餘煩惱及一切不善。於三地善此集諦。斷彼是滅諦。道是道諦。
    於是覓有氣味義是愛。集有結使義。餘煩惱是集。以可斷義。以令起有義。一切不善
    是集。以令有義。於三地善法是集。於是愛及餘煩惱是集。一切不善於三地及善。或
    苦諦或集諦。逼惱憂有為有邊相故成苦諦。聚因緣著和合相故成集諦。如是以數可知
    。問云何以一可知。答此四諦以四行成一。以諦義以如義以法義以空義。如是以一可
    知。問云何以種種可知。答二諦。世諦出世諦。世諦者有漏有結有縛有流有厄有蓋可
    觸。有取有煩惱。所謂苦及集。出世諦者。無漏無結無縛無流無厄無蓋不可觸無取無
    煩惱。所謂滅道。三諦有為。滅諦無為。三諦無色。苦諦有色無色。集諦不善。道諦
    善。滅諦無記。苦諦善不善無記。苦諦可知。集諦可斷。滅諦可證。道諦應修。如是
    以種種可知。問云何以次第廣。答以一種。有識身是苦。集我慢。斷彼是滅。身念是
    道。以二種。名色是苦。是無明有愛是集。斷彼是滅。奢摩他毘婆舍那是道。以三種
    P. 81
    成。所謂苦苦是苦諦。三不善根是集。斷彼是滅。戒定慧是道。以四種成。四身性處
    是苦。四顛倒是集。斷顛倒是滅。四念處。是道。以五種成。五趣是苦。五蓋是集。
    斷蓋是滅。五根是道。以六種成。六觸入是苦。六愛身是集。斷愛身是滅。六出離法
    是道。以七種成。七識住是苦。七使是集。斷七使是滅。七菩提分是道。以八種成。
    八世間法是苦。八邪邊是集。斷八邪邊是滅。八正分是道。以九種成。九眾生居是苦
    。九愛根法是集。斷彼是滅。九正作意根法是道。以十種成。十方行是苦。十結使是
    集。斷結是滅。十想是道。如是以次第廣可知。問云何以攝。答三種攝。陰攝入攝界
    攝。於是苦諦五陰所攝。集諦及道諦行陰所攝。滅諦非陰所攝。苦諦十二入所攝。三
    諦法入所攝。苦諦十八界所攝。三諦法界所攝。如是以攝可知。以此行於聖諦知令起
    。此謂聖諦方便(聖諦方便已竟)。
    解脫道論分別諦品第十二之一
      爾時坐禪人。已明了陰界入因緣諦。已得聞戒頭陀禪。以凡夫未解脫怖畏惡趣。
    已觀惡趣怖。已觀無始生死怖。已觀一剎那不可得。已觀三百鉾刺喻。已觀燒頭愛喻
    。未分別四聖諦。為分別聖諦。當作方便。當作欲。當作勇猛精進。專心緣念具足應
    令滿。問云何當作。答彼坐禪人初四聖諦當聞。或以略或以廣或以略廣。以聞以義以
    誦當受持。是時坐禪人入寂寂。坐不亂心不去來心。四聖諦應令起。初苦諦應令起。
    或以陰或以入或以界陰法。以自相以陰相應令起。如陰方便廣說。如是當知。入者以
    入相應令起。如入方便廣說。如是當知。界者以界相應令起。如界方便廣說。如是當
    知。彼坐禪人。如是已陰入界。唯有陰入界。無眾生無命。已令起已得行想。爾時已
    略作二種令起。所謂名色。於是色陰十。入十界色。四陰意入七界。是名法入法界。
    或名或色餘名餘色。餘名餘色者以色空。色者以名空。名者以色不離。色者以名不離
    。如鼓聲唯依名色生。依色名生。如盲跛遠行。問名色者何差別。答名者無身。色者
    有身。名者有所知。色者無所知。名者輕轉。色者遲轉。名無聚色有聚。名者覺知思
    識。色者無此。色者行倚坐臥屈申。名無此。名者知我行我倚我坐我臥我屈我申。色
    無此。色者飲食噉甞。名無此。名者知我飲我食我噉我甞。色無此。色者拍戲笑啼種
    種言說。名無此。名者知我拍我笑我戲我啼我種種言說。色無此。謂名色差別。彼坐
    禪人如是名色。唯以名色無眾生無命。已令起。已得行想。爾時一切作略。苦諦者令
    起如實知見清淨。令名色起。此總語苦諦令起可知。彼坐禪人如是已令起苦諦。作眾
    生想。從此苦因緣應觀。問此苦何因緣何集。答彼坐禪人如是知。此苦生為因緣。生
    者有為因緣。有者取為因緣。取者愛為因緣。愛者受為因緣。受者觸為因緣。觸者六
    入為因緣。六入者名色為因緣。名色者識為因緣。識者行為因緣。行者無明為因緣。
    如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成憂悲苦惱。如是悉苦陰成起。彼坐禪人如是以
    因緣所縛以廣觀。爾時以作略。此受緣愛。彼苦集令起。或法住智。或聖取因緣智。
    P. 82
    或離疑清淨。此眾語言。集諦令起智。彼坐禪人以令起苦集。於三昧已度疑。爾時觀
    苦滅。誰滅為苦滅誰。滅為此苦滅。彼坐禪人如是知。從生滅此苦滅。從生滅有滅從
    有滅取滅。從取滅愛滅。從無明滅行滅。如是從無明滅行滅。從行滅識滅。從生滅老
    死憂悲苦惱滅。如是此一切苦陰成滅。彼坐禪人如是因緣所縛滅。已廣已觀。爾時作
    略。此受緣愛。從彼滅苦滅令起滅諦。彼坐禪人如是已令起滅諦。爾時觀苦滅道。何
    道何具足為愛滅。彼坐禪人如是知於五受陰觀過患。此道此具足。為愛滅令起道諦。
    如諦方便廣說。如是可知。彼坐禪人如是以次第已令起四諦。爾時於五受陰。以一百
    八十法。次第以聚分別觀。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大或小或麁或妙或遠或
    近。一切色以無常廣觀。以廣觀苦。以廣觀無我。如是所有受。所有想。所有行。所
    有識。於一一陰十二法門。於五陰五十二成六十。六十無常見。六十苦見。六十無我
    見。成一百八十。復次一百八十法門。六內入。六外入。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
    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覺六觀。此十六成六十。六十無常見。六十苦見。六十
    無我見。三六十成一百八十。彼久遠年時日月月半日夜時念剎那。以迴轉法行成新故
    。如燈焰相續成轉。以無常於行分別觀。以惡趣受苦。飢渴怖畏。求覓愛別離老病死
    憂悲苦惱。此行相應相續。以苦於行觀分別。從陰入界因緣諦業果報因緣令生所生。
    無眾生不動無事自性行成起。以無我於觀分別。於行色無常。以滅義。以苦怖義。無
    我不實義。以作略廣分別。如是受想行識無常滅義。苦者以怖義。無我以不實義。如
    是作略廣分別。於是以無常已分別除常想。以苦分別除樂想。以無我分別除我想。問
    云何以無常廣分別。答如實見一切諸行。無有為邊滅為邊。於無相或令起心。於無相
    界為安心。是故以無常廣分別。問云何以苦分別。答於一切諸行令心怖畏。從作願令
    起心。於無作願為心安。是故以苦廣分別。問云何以無我廣分別。答於一切法見。從
    他從此執令起心。於空界為心安。
      是故以無我廣分別。如是分別三有五趣七識住九眾生居。以滅怖畏。以無實觀之
    (分別智已竟)。
      彼坐禪人於五受陰。已分別於三相。令樂入欲斷諸行。爾時現在內五受陰。取彼
    相令通達起滅。如是此法以無生現生。以生滅如是通達。於是取相者。取相三種。取
    煩惱相。取定相。取毘婆舍那相。於是愚癡凡夫。於見聞覺知境界。以成樂常想顛倒
    所。初心以好取相。於此著煩惱。如蛾投燈。此謂取煩惱相。問云何取定相。答於此
    坐禪人。樂得定以念正智所。初心三十八行。於一一行取相令繫心。為不亂故如繫象
    。此謂取定相。問云何取毘婆奢那相。答常觀人以慧所初心色受想行識。各各分別其
    自相。樂欲捨修彼相。如捉毒蛇。此謂取毘婆奢那相。於此取毘婆奢那相可樂。問云
    何取受想行識相。答彼色識相。或以地界。或以水界。或以火界。或以風界。或眼入
    或身入。如是觀彼受受相。或為樂或為苦。或為不苦不樂。如是觀彼想想相。或為色
    想或為法想。如是觀知行行相。或為觸或為思。或為覺或為觀。或為作意。如是觀彼
    P. 83
    識識相。或眼識或意識。如是觀彼彼坐禪。如是善取彼相。以善令起。令起如是取色
    受想行識相。復次以二行取心相。以事以作意。問云何以事取心相。答以此事我心起
    。當觀彼以此色受事。以此想事。以此行事。以此識事。我心起。如是當觀。彼如是
    以事取心相。問云何以作意取心相。答如是我作意色此心起。如是當觀。如是我作意
    受想行我心起。如是當觀。如是已作意取心相。問云何彼相成善取。答以是行以是相
    。色受想行識想以成觀。若復堪更觀彼相。以此行以此相。是謂彼相成善取。通達生
    滅者。有起有滅。有起滅通達。於是色已生現在。彼生相起變相滅。彼二句以慧眼見
    。通達起滅。受已生現在受想行識。彼生相起變相滅。彼二句以慧眼見通達起滅。復
    次以三行通達起相。以三行通達滅相。如是以因以緣。以自味。問云何以因通達起相
    。答愛無明業是因為陰起。以慧眼見以因通達起相。云何以緣通達起相。食緣為色陰
    起。觸緣為三陰起。名色緣為識陰起。以慧眼見以緣通達起相。問云何以自味通達起
    相。答如燈焰相續無間。初後新新起行。以相以慧眼見。以自味通達起相。於是以因
    以起見。以集諦相成見。以令起覺。以緣以自味。以起見苦諦。以相成所見。以剎那
    不可得覺。如是以三行通達起相。問云何以三行通達滅相。答以因滅以緣滅以自味滅
    。於是以愛滅以無明。滅以業滅。陰成滅。以慧眼見。以因滅通達滅相。以食滅色陰
    成滅。以觸滅三陰成滅。以名色滅識陰成滅。以慧眼見。以緣滅通達滅相。如燈焰相
    續無間。初有滅行以慧眼見。以自味通達滅相。於是以因滅見滅諦。以相成所見。以
    無生相覺以緣滅。以自味以見滅。以苦諦相成初見。以剎那不可得覺。問若以起滅見
    苦諦。以相得見。何故上智當起。答何用起見滅。以苦諦相得見未見。彼苦成滿。乃
    至諸行過盡。如實已見。從行相已令起心。於非行心成度。如實已見諸行過患。從行
    相已令起心。於非行成度。是處見苦成滿。謂往邊故。猶如飛鳥為火所圍未免怖畏。
    若未至虛空。見火圍過患。成飛虛空。是時彼見火怖圍成滿如是。於此可知。於是以
    因以緣以起見。成通達因緣起相。此有此起。此起故此成起。因滅故及緣滅。故以見
    滅因緣生相成通達。此無有此不成。此滅故此滅。以自味以起滅。見已起成通達。知
    因緣法有為法起。彼起得知。彼滅亦知。彼住亦知。如是以起滅見四法成所知。如是
    一相法種種法無事法正法。於是一相續所著諸行以起。彼見不成。種種執。初後轉諸
    行。以彼滅見不成一執。自性離無動諸行。以初後見不成我執。因緣所轉初後諸行。
    如是以法見不成無事執。無聞凡夫以一不覺常斷說。以種種不覺成常說。以無事不覺
    成我說。如是以法不覺。成無事說。於是以平等語言。以一相勝語言。以種種相攝成
    一相。以分別義成種種。以煩惱義成一性。以方便義成種種性。以愛果成一性。以業
    果成種種性。彼坐禪人如是見一性。非於此執種種見。若見種種性。非於此執常見一
    性。若現見一性。餘作餘覺除此見。若現見種種性。彼作彼覺除此見。若現見一性除
    此斷見。若現見種種性除此常見。彼坐禪人如是以起滅。見一性種種性。法明何以起
    。現起諸行見彼無事。何故一切諸行無事不動。無餘所起住。住自性因緣和合集為因
    P. 84
    緣。如是以止法生令生。於是以無命義及不動義。無事法可知。以自性。義及緣義。
    如是止法可知。令現空無事。令現業所作。如是止法令現無事名法。如是令現止法名
    行。於是以一性法覺苦相成通達。以種種性覺無常相成通達。以無事法覺。如是以止
    法覺無我相成通達。問彼坐禪人一切諸行。以無餘處觀起滅為一處當觀耶。答於初諸
    行處取其相。通達起滅無餘處。一切諸行令滿。如人於大海一處以舌舐水。即知一切
    水醎。如是於此可知。以二行諸行令滿。以事以不愚癡。於是諸行取其相。通達生滅
    。彼諸行以其事成滿。於是斷無智故。餘諸行以不愚癡成滿。於是起滅智。是諸行分
    別智。一切諸行以起初邊成分別。以滅後邊成分別。以起初邊成寂寂。以滅有邊成寂
    寂。以起從起無初。以滅從滅無後。是故起滅智。成諸行分別智(起滅智已竟)。
      彼坐禪人如是正見生滅相。善分別諸行。樂得滅樂定。爾時不作意觀生。唯見心
    滅。以色事以心生滅。依彼事見心滅。如是以受持。以想事以行事。以識事以心生滅
    。依彼事見心生滅。復次以三行。見滅如是以聚以雙以分別。問云何以聚。答於威儀
    威儀所起心心數法。於其處以聚見彼滅。復次已觀色無常受無常想無常行無常識無常
    。爾時以無常事所起心心數法。以聚見彼滅。如是以苦事無我事。如是以聚當見問云
    何以雙。答此色無常已觀無常。隨無常起心見心生滅。如是受想行識無常已觀。隨無
    常事起心見生滅。如是已苦事已無我事。如是以雙當觀。問云何以分別。答已觀此色
    無常。隨無常事起心見心生滅。如是以分別觀見多心滅。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隨無
    常事起心見心生滅。以是見心滅復見滅。如是以分別見多心滅。如是觀苦觀無我。如
    是已分別。唯現觀彼滅。其彼苦滅事成專。常覓諸行剎那成得利。彼坐禪人以此慧非
    他緣。見一切世間。以自性如到芥子頭。於一心剎那生老死變。爾時坐禪人復如是見
    。如偈所說。
     此雙名色性  展轉於一滅 
     句滅緣彼滅  及彼因所生 
     陰無常滅法  苦生法滅法 
     如桴打鼓聲  亦不從眼生 
     色香等五法  亦不從色生 
     亦不離二句  依緣生有為 
     如桴打鼓聲  亦不從耳生 
     色香等五法  亦不從聲生 
     亦不離二句  亦不從鼻生 
     色香等五法  亦不從香生 
     亦不離二句  亦不從舌生 
     色香等五法  亦不從味生 
     亦不離二句  亦不從身生 
    P. 85
     色香等五法  亦不從觸生 
     亦不離二句  不從處色生 
     不從法入出  依因緣依生 
     如桴打鼓聲  彼根最羸出 
     初因亦最羸  彼因亦最羸 
     所起彼亦羸  共地此最羸 
     相應亦最羸  和合亦最羸 
     展轉此常羸  展轉法不住 
     亦無性展轉  無有能令起 
     令起彼亦無  如乾闥婆城 
     是誰初令起  不以自身生 
     不以自力住  由隨他法生 
     生諸有漏法 
     自體臝劣不自生  亦不自因不自事 
     不有為處不自性  不自性行相諸有 
     為生自身臝無時  無所從來無所行 
     處無所生為他國  心無我所命身性 
     一心苦樂相應速  剎那山海八萬劫 
     一住不再無二心  相應過去及當滅 
     現住一切彼諸陰  此等已去無間失 
     未來當失於彼間  已沒無異相不起 
     以不生故現在生  從於心失世間無 
     第一義中無去來  未來無聚唯轉生 
     住如芥子生諸法  彼法滅已是其初 
     世間以法初不雜  不見去來不見生 
     諸法不生如虛空  猶如電起須臾滅
      彼坐禪人。如是見滅無盡入定。如鑽火烟起。菩提品剎那剎那起。光明智起。喜
    猗樂取解脫念處起。捨出離於是不明了。坐禪人於彼法或起亂。或起增上慢。問云何
    為除亂。答彼坐禪人於法起喜。彼喜復令更安。如是彼坐復更令安。成其心法調所攝
    。若法調所攝心。從滅觀定其心離常。難常通達。如是離去。問云何起增上慢。答彼
    坐禪人於法初起光相。得出世間法。於未得成得相。常不更作精進。如是增上慢起。
    明了坐禪人。知此煩惱是定亂。知世間法行事。如是知出世間法泥洹事。如是知已。
    如是智除亂。除增上慢。唯見滅是善修行多修(觀滅智已竟)。
    P. 86
    解脫道論卷第十一
    解脫道論卷第十二
    阿羅漢優波底沙梁言大光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波羅譯
    分別諦品第十二之二
      彼坐禪人如是現觀滅。以由觀滅成畏。陰因亦畏陰生畏。三有五趣七識住九眾生
    居成畏。彼如惡人捉刀可畏。如毒蛇如火聚。如是以由觀滅成畏陰因畏陰生畏。三有
    五趣七識住九眾生居。以無常現作意令畏想。以安隱令起無想。以苦現作意成畏生。
    以安隱令起無生。以無我現作意。成畏相及生。以安隱令起無相及無生。觀過患觀厭
    離軟隨相似忍。是其總語(令起智怖已竟)。
      彼坐禪人。以怖現修行令起智。樂解脫智生。彼陰相是怖者。樂解脫智起。陰生
    為怖者。樂解脫智起。三有五趣七識住九眾生居此怖者。樂解脫智起。如火所圍鳥從
    彼樂解脫。如人為賊所圍。從彼樂解脫。如是彼坐禪人陰因陰生。三有五趣七識住九
    眾生居。此畏怖者。樂解脫智起。以無常現作意畏因。以苦現作意畏生。以無我現作
    意畏因及生。樂解脫智起。於是凡夫人及學人。於樂解脫智二種引心。或觀歡喜。於
    是現觀。於上成通達現觀歡喜。心成憂惱成修行障礙。成通達難見思惟行。捨中隨相
    似忍。此是總語言(樂解脫智已竟)。
      彼坐禪人如是現修行樂解脫智。從一切諸行。樂解脫泥洹諸行。唯作一相欲令起
    。解脫門相似智起。以三行得相似智。以三行越正聚。於五陰無常現見得相似智。五
    陰滅常泥洹。如是現見越正聚。於五陰以苦現見得相似智。五陰滅樂泥洹。現見越正
    聚。於五陰以無我現見得相似智。五陰滅第一義泥洹。現見越正聚。問云何以智現越
    正聚。云何以智已越正聚。答以性除智現越正聚。以道智已越正聚。問相似智者何義
    。答相似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以彼相似。此謂相似
    智總語言。無怨見利相似忍。此是相似智總語言(相似智已竟)。
      相似智無間次第。從一切諸行相起。作泥洹事。生性除智。問云何義名性除。答
    除凡夫法名性除。非凡夫法所除亦名性除。性者是泥洹。復次種殖泥洹者名性除。如
    阿毘曇所說。除生名性除。度無生亦名性除。復除生因名性除。度無生無相名性除。
    於泥洹是初引路。從外起轉慧。此性除總語言(性除智已竟)。
      性智無間次第。現知苦現斷集現作證滅現修道。生須陀洹道智。及一切菩提法。
    彼坐禪人於此時以寂寂。現見有邊無為醍醐戒。於一剎那以一智非初非後。分別四諦
    。以知苦分別。以斷集分別。以作滅證分別。以修道分別。成分別。如譬喻偈所說。
     如人捨此岸  以船度彼岸 
     於彼度諸物  乘舡者除漏
    P. 87
      如船度水。非初非後。於一剎那作四事。捨此岸除漏到彼岸。度物如捨此岸。如
    是智分別苦如除漏。如是分別斷集如度彼岸。如是作證分別滅如以船度物。如是修道
    分別。如燈共生。於一剎那不初不後作四事。如小燈炷除闇。令油消令光明起。如日
    共生非初非後。於一剎那作四事。令現色除闇。令滅寒。令起光明。如令現色。如是
    智分別苦如除闇。如是分別斷集如令滅寒。如是作證分別滅。如令起光明。如是修道
    分別如日。如是聖智。問如實現見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此相云何。若不見苦四顛倒
    生。爾時如所說。有邊無為醍醐戒。以寂寂現見。以一智非初非後。分別四諦。此義
    云何。答於生滅智。是時未成見苦。滿及至如實見諸行過患。從諸行相令起心。於無
    行成度。是故如實見諸行過患。從諸行相以令起心。於無行成度。是處見苦漏到最後
    故。復說若如是以寂寂。以性除智。成分別諦性除智者。從行相起成度無行。若性除
    智從行相起成度於無行。成度於泥洹。唯著因是其事。以著事得定心。若不得定。不
    生奢摩他毘婆舍那。亦不得菩提法滿。是故以性除智成分別諦。從彼性除智。無間道
    智成生。於此時得於泥洹定。心得定成起奢摩他毘婆舍那。成滿菩提分法。是故唯以
    道智成分別諦。如人從燒城出脚跨門閫。從城已出一脚。是時未名出。如是性除智。
    從彼行相起成度無行。是時未名度煩惱。諸法未滿故。如人從所燒城兩脚已出。是時
    名出燒城。如是性除智無間。成生道智起。是時名從煩惱城出。諸法滿故。是故以性
    除智成分別諦。分別諦者何義。答四聖諦於一剎那說和合。名分別諦。於此時道智和
    合依義。諸根成平等不動義。力義。乘義。菩提分因義。道分令住義。念處勝義。正
    勤便義。如意足實義。諦不亂義。奢摩他隨觀義。毘婆舍那義。不相離義。雙義。覆
    義。戒清淨不亂義。心性淨見義。見清淨義。脫義。解脫通達義。明捨義。脫斷義。
    滅智根義。欲令起義。作意平等義。觸受滅出離義。現前義。定依義。念真實義。慧
    深勝義。醍醐最後義。泥洹最後平等義。坐禪人如是現智。如是現見斷三結。所謂身
    見疑戒取及彼相應煩惱。問云何身見。答於此無聞凡夫見色為我。我有色色為我所於
    色我。如是受想行識為我。我有識識為我所於識我。此謂身見。此身已斷。彼斷故六
    十二見亦斷。為身見所初六十二見。問云何疑。答或於苦。或於集。或於滅。或於道
    。或於佛法僧。或初邊或後邊。或初後邊疑或。於因緣所起法彼疑惑。此謂疑。彼亦
    斷。問云何戒盜。答戒盜二種。渴愛及癡。我以此戒。以此行。以此苦行。以此梵行
    。我當上天。我皆當生一一天處。此謂渴愛戒盜。從此外沙門婆羅門。以戒。以清淨
    。以清淨戒行。彼如是見。此謂癡戒盜。彼亦斷。問云何彼一處住煩惱。答彼令往惡
    趣。婬欲瞋恚癡。此謂彼一處住。煩惱亦斷。於此間為須陀洹果。作證成向。未得須
    陀洹。住須陀洹向地。或第八地。或見地。或定從兩起轉慧。此須陀洹道智總語言。
    須陀洹無間次第。三結斷故。作無為事。與道等法無異方便起。須陀洹果智果心。或
    二或三生無間。彼次第度後分。心從後分起。觀道。觀果。觀泥洹。觀已斷煩惱。觀
    餘煩惱。此謂須陀洹。不退法定向。菩提向。未來果欲分別。是世尊胸生口生法生法
    P. 88
    所造。得法分不與物分。此謂見具足善。修行通達聖法。至醍醐門住。見具足到此妙
    法。見此妙法已覺智成就。已覺明成就。入法流聖通達慧。開醍醐門住。是故說此偈

     於地一國王  於天堂一王 
     領一切世間  須陀洹果勝
      彼坐禪人於此地住。於上作精進。為作斯陀含果證。作見生滅所。初現觀。如初
    所說。現修行如已見道。依諸根力菩提覺。如是分別諦。彼如是修行。向滅斷麁欲瞋
    恚及彼一處住煩惱。從彼道無間作證須陀洹果。彼坐禪人於此地住。於上作精進。為
    作阿那含果。證作見生滅為初。現見如初所說。現修行如見道。依諸根力菩提覺。如
    是分別諦。彼如是向滅斷細欲瞋恚及彼一處住煩惱。從彼彼道無間。作證阿那含果。
    彼坐禪人於此地住。於上作精進。為作證阿羅漢果。作見生滅為初。現見如初所說。
    現修行如己見道。依諸根力菩提覺。如是分別諦。彼如是向斷色欲無色欲。慢調無明
    餘煩惱無餘斷。從彼坐禪人作證阿羅漢果。彼觀道。觀果泥洹。觀斷煩惱。比丘成阿
    羅漢。滅漏所作。以立置擔。到妙義斷有結。正智解脫離五分六分。成就一守護。不
    為死所繫。除餘諦等滅。信覓無濁思惟猗身。行善解脫。心善解脫。慧梵行已立。成
    丈夫最勝丈夫。得第一所得。此謂除瞋恚者。度岸者。離煩惱者。無結礙者。得聖翻
    者。除擔者。不相應者。沙門者。婆羅門者。已浴者。度韋陀者。最上婆羅門者。阿
    羅漢者。度者。脫者。伏者。寂寂者。令寂者。是阿羅漢總語言。於是若須陀洹從其
    生於上。不更作精進。以三種得見三種須陀洹。一七生家家須陀洹。一生須陀洹。於
    是鈍根成七生。中根成家家。利根成一生。七生者七時往天堂來。此作苦邊家家須陀
    洹。或二時或三時。往彼家已往作苦邊。一生須陀洹已令生人有作苦邊。若斯陀含人
    。從其生於上不作精進。一時來此世作苦邊。若阿那含從其生於上。不作精進。從此
    終生淨居。彼由諸根勝。以五種得見。成五阿那含。中間般涅槃。生般涅槃。不行般
    涅槃。行般涅槃。上流往阿迦尼吒天。於是名中間般涅槃者。未至所著無間中間。依
    壽命時為除殘結使。令起聖道。生般涅槃者。越中壽命。為除殘結使。已生令起聖道
    。不行般涅槃者。無異行。為除殘結使。令起聖道。行般涅槃者。無異行。為除殘結
    使。令起聖道。上流阿迦尼吒天。從不煩終往不熱。從不熱終往善見。從善見終往善
    現。從善現終生阿迦尼吒天。於阿迦尼吒。為除殘結使起聖道。於是不煩天萬劫壽命
    。不熱天二萬劫壽命。善見天四萬劫壽命。善現天八萬劫壽命。阿迦尼吒天十六萬劫
    壽命。於四地成五。五人於阿迦尼吒。四人無上流人。如是彼成二十四人。阿羅漢已
    斷一切煩惱無餘故。不成後有因因。無故阿羅漢已免壽形命。行滅此苦斷。不起餘苦
    。此謂苦邊。是故說此偈。
     譬如槌打鐵  火星流入水 
     次第成寂滅  彼趣不可知 
    P. 89
     如是正解脫  已度欲縛漏 
     至於無動樂  彼趣不可知
      問於此有師說。次第修道次第斷煩惱。次第分別諦。答或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
    。道智作證果。問云何於此見不相應。答若次第修行。次第斷煩惱。是故次第作證。
    以是次第作證果。可樂與道果相應故。若如是可樂。一須陀洹果者成耶。若如是不可
    樂。次第修道。次第斷煩惱者亦然。復次第二過。若以見苦見苦所斷煩惱。滅斷可樂
    。是故已見苦見苦所斷煩惱已斷。作證四分須陀洹果。作證應可樂。方便成就故。若
    如是可樂作證。四分須陀洹。四分七時生。四分家家生。四分一生。四分住於果。於
    此不相應。若如是不可樂。以見苦見苦所斷煩惱斷耶。此不相應。復次第三過。若以
    見苦。見苦所斷煩惱斷者所樂。是以現見苦。四分須陀洹道住。四分信行。四分法行
    。成應可樂。不見餘三諦。若此所樂住於四須陀洹道。成四信行。成四法行。於此不
    相應。若如是不可樂。以見苦見苦所斷煩惱斷。復次第四過。亦不相應。若現見道成
    向以見道成住果。此可樂以是現見苦成向。以見故成住果。應可樂。見一種故。若如
    是可樂向。及住果成多過。於此此不相應。若如是不可樂。現見道成證。以見道成住
    於果。此亦不相應。復次第五過。若以見道作證果。未見苦集滅。成作證果可樂者。
    以見苦集苦滅是無義。復次第六過。若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證須陀洹果可
    樂者。以是作證。或十二。或八。或四。須陀洹果應成可樂者。成道智無果。若如是
    可樂地以成過。於此此不相應。若如是可樂。或以十二。或以八。或以四。道智作證
    須陀洹果者耶。此亦不相應。復次第七過。若或十二。若八。若四道智。令起一須陀
    洹果者可樂。此亦不相應。多事令起一果。如多菴婆菓令生一果。問若以一智一剎那
    。無前無後。成分別四諦。一智應成四見取事。若以見苦成見四諦。四諦成苦諦。若
    此二義無此不相應。一剎那以一智。無前無後。成分別四諦。答非一智成四見取事。
    亦非四諦成苦諦。坐禪人唯從初四諦。種種相一相。以前分別故。
      爾時以聖行苦諦。如是相以通達。成通達四諦。如其相四諦以如義成一相。如五
    陰種種相。一相以前分別為色陰。以無常已見五陰無常亦常。見無常非色陰為五陰。
    如是入界。如是於此可知。於是散法可知。如是觀覺喜受地根。解脫煩惱正受二定。
    於是觀者二觀。禪觀燥觀。問云何禪觀。已得定以定力伏蓋。以名比分別色觀見禪分
    。奢摩他為初。修毘婆舍那。燥觀者。以分別力伏蓋。以色比分別名見觀諸行。毘婆
    舍那為初。修行奢摩他。覺者燥觀。初禪及觀者。觀道及果成有覺。於三禪毘婆舍那
    乃至性除成有覺。道及果成無覺。於覺地道成八分道。於無覺地七分除思惟。喜者燥
    觀得苦行。具足毘婆舍那相似智。成無苦起性除道及果共起喜。燥觀得樂行具足。於
    二禪毘婆舍那及道果共起喜。於第三禪。於第四禪。毘婆舍那道及果不共起喜。於喜
    地道及果七覺分起。於無喜地六菩提覺。除喜菩提覺。受者燥觀得苦行。具足毘婆舍
    那乃至相似智。共捨起性。除道及果共喜起。燥觀得樂行具足。於三禪毘婆舍那道果
    P. 90
    共喜起。於第四禪毘婆舍那道果共捨起。地者二地。見地思惟地。於是須陀洹道見地
    。餘三道四沙門果思惟地。未甞見今見名見地。如是見如是修是思惟地。復次二地學
    地不學地。於是四道三沙門果學地。阿羅漢果無學地。根者三出世間根。未知我當知
    根。已知根。知已根。於是須陀洹道智。初未知今知者成未知智。三道智三果智已知
    法。更知知根阿羅漢果智無餘。已知法知者已知根。解脫者三解脫。無相解脫。無作
    解脫。空解脫。於是道相似智。不作相是無相解脫。不作願是無作解脫。不作執是空
    解脫。復次此三解脫。以觀見成於種種道。以得成於一道。問云何以觀見成於種種道
    。答已觀見無常。成無相解脫。以觀見苦。成無作解脫。以觀見無我。成空解脫。問
    云何以觀見無常成無相解脫。答以無常現作意。以滅諸行起心。成多解脫。得信根及
    四根。彼種類如實智相。彼種類一切諸行。成無常起。令起相怖畏。從相行生智。從
    相心起。於無相心越。以無相解脫身得脫。如是以觀無常成無相解脫。
      問云何以觀見苦成無作解脫。答以苦現作意。以怖畏諸行令起心。成心多寂寂。
    得定根及四根。彼種類如實知生。以彼種類一切諸行成苦所見。以怖畏生。令起生智
    。從生心起。於無生心越。以無作解脫身得脫。如是以觀見苦成無作解脫。問云何以
    觀見無我成空解脫。答以無我現作意。以空令起諸行。心成多厭惡。得慧根及四根。
    彼種類如實知相及生。以彼種類一切諸法。成無我可見。以怖畏令起相及生。依相及
    生智唯起。從相及生心成離。於無相無生滅。泥洹心越。以空解脫身得脫。如是以觀
    見無我成空解脫。如是此三解脫。以觀成於種種道。問云何以得三解脫成於一道。答
    已得無相解脫。成得三解脫。何故是人以無相。其心得脫。雖解脫彼已作。以執其已
    得無作解脫。三解脫成所得。何故以作其心得脫以解脫。彼以相以執得空解脫。三解
    脫亦得。何故若其以執心得脫。以解脫以相以作。如是已得三解脫成於一道。解脫者
    。解脫門者何差別。答唯彼道智。從煩惱脫名解脫。以入醍醐門義名解脫門。復次解
    脫者唯道智。彼事為泥洹。此謂解脫門。煩惱者。一百三十四煩惱。如是三不善根三
    覓。四漏。四結。四流四厄。四取。四惡趣行。五慳。五蓋。六諍根。七使世間。八
    法。九慢。十煩惱處。十不善業道。十結。十邪邊。十二顛倒。十二不善心起。於是
    三不善根者。貪瞋癡。於此三瞋者。以二道成薄。以阿那含無餘滅。貪癡者。以三道
    成薄。以阿羅漢道無餘滅。三覓者。欲覓有覓梵行覓。於此三中梵行覓者。以須陀洹
    道無餘滅。欲覓者。以阿那含道滅。有覓者。以阿羅漢道滅。四漏者。欲漏。有漏。
    見漏。無明漏。於此見漏者。以須陀洹道滅。欲漏者。以阿那含道滅。有漏無明漏者
    。以阿羅漢道滅。四結者。貪欲身結。瞋恚身結。戒盜身結。此諦執身結。於此戒盜
    身結者。此諦執身結。以須陀洹道滅。瞋恚身結以阿那含道滅。貪身結。以阿羅漢道
    滅。四流者。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四厄者。欲厄有厄見厄無明厄如初。所說滅。四
    取者。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於此三取以須陀洹道滅。欲取以阿羅漢道滅。四
    惡趣行。欲惡趣行。瞋惡趣行。怖畏惡趣行。癡惡趣行。此四以須陀洹道滅。四慳者
    P. 91
    。住處慳。家慳。利養慳。色慳。法慳。此五以阿那含道滅。五蓋者。欲欲。瞋恚。
    懈怠。睡眠。調慢疑。於此疑者。以須陀洹道滅。欲欲瞋恚慢。以阿那含道滅。懈怠
    調以阿羅漢道滅。睡眠隨色。六諍根者。忿覆嫉諂惡樂見觸。於此諂惡樂見觸。以須
    陀洹道滅。忿覆嫉以阿那含道滅。七使者。欲染使。瞋恚使。慢使。見使。疑使。有
    欲使。無明使。於此見使疑使。以須陀洹道滅。欲染使瞋恚使。以阿那含道滅。慢使
    有使無明使。以阿羅漢道滅。世間八世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於此四不愛處瞋恚
    。以阿那含道滅。於四愛處使。以阿羅漢道滅。九慢者。從彼勝我勝生慢。與勝我等
    生慢。從勝我下生慢。從等我等生慢。從等我下生慢。從下我勝生慢。從下我等生慢
    。從下我下生慢。九慢者以阿羅漢道滅。十惱處者。貪瞋癡慢見疑懈怠調無慚無愧。
    於此見疑以須陀洹道滅。瞋恚以阿那含道滅。餘七以阿羅漢道滅。十惱處者。此人於
    我已作現作當作非義生惱。我所愛念人。彼人已作現作當作。其非義生惱。我所不愛
    念人。彼人已作現作當作者。於非處生惱。十惱處以阿那含道滅。十不善業道者。殺
    生。不與取。邪行。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邪見。於此殺生不與取邪行妄語
    邪見。以須陀洹道滅。惡口兩舌瞋。以阿那含道滅。綺語貪。以阿羅漢道滅。十使者
    。欲染使。瞋恚使。慢使。見使。疑使。戒取使。有染使。嫉使。慳使。無明使。於
    此見疑戒取使。以須陀洹道滅。欲染瞋恚嫉慳使。以阿那含道滅。慢有染無明使。以
    阿羅漢道滅。十邪邊者。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邪智。邪解脫。於此邪見邪語妄語業邪命邪智邪解脫。以須陀洹道滅。邪思惟邪語惡
    語兩舌。以阿那含道滅。邪語綺語邪精進邪念邪定。以阿羅漢道滅。十二顛倒者。於
    無常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如是於苦樂。於不淨淨。於無我我。於此無常常三顛倒
    。於無我我者。三顛倒。於不淨淨者。見顛倒。於苦樂者。見顛倒。以須陀洹道滅。
    於不淨淨者。想顛倒心顛倒。以阿那含道滅。於苦樂者。想顛倒心顛倒。以阿羅漢道
    滅。十二不善心起者。與喜共起見相應。無行心起。有行心起。與喜共起見不相應。
    無行心起。有行心起。與捨共起見相應。無行心起。有行心起。與捨共起見不相應。
    無行心起。有行心起。與憂共起瞋恚相應。無行心起。有行心。與調共起心起。與疑
    共起心起。於此四見相應心起。與疑共起心起。以須陀洹道滅。二共起心起。以二道
    成薄。以阿那含道無餘滅。四見心不相應起。及調共起心起。以三道成薄。以阿羅漢
    道無餘滅。二正受者。二正受不與凡夫共及果成就想受滅。正受問云何果正受。何故
    名果正受。誰修誰令起。何故修。云何修。云何作意。彼成就幾緣。幾緣住。幾緣為
    起。此正受世間耶。出世間耶。答云何果正受者。此沙門果。心於泥洹安。此謂果正
    受。何故果正受者。非善非不善。非事出世道果報所成。是故此果正受。阿羅漢及阿
    那含。於此定作滿。復有說一切聖人得令起。如毘曇所說。為得須陀洹道。除生名性
    除。如是一切。復說一切聖人成就於此定作滿。唯彼令起。如長老那羅陀說。諸比丘
    如是長老於山林井。於彼無繩取水。爾時人來為日所曝熱乏渴愛。彼人見井知有水。
    P. 92
    彼不以身觸住。如是我長老有滅為泥洹。如實正智善見。我非阿羅漢漏盡。何故令起
    者。答為現見法樂住令起。如世尊教阿難。是時阿難如來不作意。一切諸相唯一受滅
    。無相心定令起住。是時阿難如來身成安隱。云何以令起者。答彼坐禪人入寂寂。住
    。或住或臥樂得果正受。作生滅見所。初觀諸行。乃至性除智。性除智無間。於泥洹
    果正受令安。依其禪成修道是。是禪成所作。是名果正受。云何作意者。答無為醍醐
    界。以寂作意。彼成就幾緣。幾緣為住。幾緣為起。答彼正受二緣。不作意一切諸相
    。於無相界作意。三緣為住。不作意一切諸相。於無相界作意。及初行二緣為起。作
    意一切相。及無相界不作意。云何此定世間出世間耶。答此出世正受。非世間正受。
    問阿那含人。為果定現觀。何故性除無隔。阿羅漢道不生。答非樂處故。不生觀見。
    無力故。於是二種勝果可知。成有道及性除果。現作證道無間果現。成無道及性除果
    。成入果定。成無道及性除果。從滅定起。成無道無性除果(果正受已竟)。
      問云何想受滅正受。誰令起。幾力成就。令起幾行所除。令起幾初事。何義為起
    。云何起。云何從彼起。云何心以起。以起心何所著。幾觸所觸。云何初起諸行。死
    人及入滅想受定。何差別。此定有為無為。答不生心心數法。此謂滅想受定。誰令起
    定者。答阿羅漢及阿那含。於此定作滿。誰不令起者。答凡夫人及須陀洹斯陀含。及
    生無色界人。於是非其境界故。凡夫不能起煩惱障礙定。未斷故。須陀洹斯陀含。不
    能起為更起。非其處故。入無色界不能起。幾力成就令起者。答以二力成就令起。以
    奢摩他力。以毘婆舍那力。於是以奢摩他力者。由八定得自在。以毘婆舍那力者。由
    自在隨七觀。云何七隨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厭患觀。無染觀。滅觀。出離觀
    。奢摩他力為滅禪分。及為不動解脫。毘婆舍那力為見生過患。及為無生解脫。幾行
    所除令起定。答以除三行令起定。口行身行心行。於是入二禪覺觀口行成所除。入第
    四禪出息入息。身行成所除。入滅想受定人。想受心行成所除。初幾事者。答初四事
    。一縛不亂。遠分別。觀事非事。於是名一縛者。鉢袈裟一處[怡-台+(噗-口)]受持。
    不亂者。以所有方便。此身願莫生亂受持。遠分別者。稱其身力。以日作分別受持。
    於此久遠過期當起。觀事非事者。未至時分別。或眾僧為事和合。以彼聲我當起受持
    於是一縛者。為守護袈裟。不亂者及久遠分別。為守護身。觀事非事者。為不妨眾僧
    和合。住無所有處。或初作事入初禪。何故令起。答為現法樂住者。是聖人最後無動
    定。復為起神通入廣定。如長老正命羅漢。為守護身。如長老舍利弗如長老白鷺子底
    沙。云何令起者。彼坐禪人入寂寂住。或坐或臥。樂滅意樂滅入初禪。入已安詳出。
    無間見彼禪無常苦無我。乃至行捨智。如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入已安詳出。無間見正定無常苦無我。乃至行捨智。爾時無間入非非想處。從彼或
    二或三。令起非非想心。起已令心滅。心滅已不生不現入。此謂入滅想受定。
      云何從彼起者。彼非如是作意。我當起已至於初時。所作分別成。云何心以起者
    。若阿那含人。以阿那含果心起。若阿羅漢人。以阿羅漢心起。起已彼心何所著。答
    P. 93
    心專緣寂寂。幾觸所觸者。答三觸所觸。以空觸無相觸無作觸。云何初起諸行。彼從
    身行。從彼口行。死人及入滅想定人何差別者。死人三行沒無現壽命。斷煖斷諸根斷
    入。受想定人三行斷沒。壽命不斷。煖不斷。諸根不異。此彼差別。云何此定有為無
    為者。答不可說此定有為無為。問何故此定不可說有為無為。答有為法於此定無有。
    無為法入出不可知。是故不可說此定有為無為(滅禪定已竟)。
      解脫分別諦十二品已竟。
      於此品數因緣。戒頭陀定求善友。分別行行處行門五神通。分別慧五方便。分別
    諦。此十二品。是解脫道品次第。
     無邊無稱不可思  無量善才善語言 
     於此法中誰能知  唯坐禪人能受持 
     微妙勝道為善行  於教不惑離無明
    解脫道論卷第十二
     

แชร์หน้านี้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