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ในห้อง 'ทวีป เอเซีย' ตั้งกระทู้โดย Sikkha, 20 กุมภาพันธ์ 2011.

  1. Sikkha

    Sikkha เป็นที่รู้จักกันดี

    วันที่สมัครสมาชิก:
    17 ธันวาคม 2010
    โพสต์:
    556
    ค่าพลัง:
    +421
    隨佛而行
    Bhikkhu Vūpasama 隨佛法師

    佛教的教说传承,从部派分裂、僧团分流开始,佛教的教说就日益分歧,终致无以探知孰是孰非。对于佛法的传承史,佛教各部派又多自尊本宗、各执一词,也难以 确定各派之分流竞胜、起承转合的确切缘由及过程。这些问题不得解,则难以从初期佛教分化史的确实内容,进而厘清与探知「佛陀之原说」,并真正的抉判部派分化的偏正及缘由。考证初期佛教史的意义及目的,是为了抉择部派传诵之正、伪,进而探知、还原佛陀之原说。

    印度的历史记录多从口传,难以清础确实的年代,而较为可资确定的时代记录,是始于阿育王。因此,阿育王年代的确定,不仅是探究印度历史的时间定标,同时也是确定佛陀年代的基础,并且对于厘清初期佛教演变的史承及缘由,有着相当重大的关连性。由于牦清初期佛教演变的史实,有助于厘清佛教教义演革的缘由与过程,并藉 由「以史探经,以经证史」的考证,可以探知佛陀教法的原貌,进而度越佛教学派教说分歧的迷思,引摄世人复归佛陀之道,所以确定阿育王的年代,对于佛法的探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

    一、确立印度佛教史探的基点
    佛教界对于阿育王的记载,主要是印度北方佛教于公元前一世纪传出的《阿育王传》(A.D.290 ~306 汉译),还有印度南方锡兰佛教于公元后四、五世纪传出的《岛王统史》(Drpavaṁsa ; A.D.352~450)及《大王统史》(Mahāvaṁsa ; A.D.460 ~478)。《阿育王传》是出自阿难系之北方上座说一切有部的记载,而《岛史》则是优波离师承之南方分别说系铜鍱部的传说,两者的说法差距很大,并不一 致。根据《阿育王传》的说法,阿育王出于佛灭后约百余年(或百一十六),而南传的《岛史》却说阿育王出于佛灭后约二百一十八年,南、北佛教的说法并无交集。

    现今国际史学界对于阿育王的年代已经确定,考证的主要根据是阿育王四种碑石刻文中,摩崖法敕「十四章法敕」之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当中提及当时波斯(安提奥普二世Antiochus II B.C.261~246)、埃及(土罗耶王Tulamaya B.C.285 ~ 247)、马其顿(安提其那王Aṁtekina B.C.276 ~ 239)、希腊(阿利其修达罗王Alikyaṣueale B.C.272 ~ circa.255)等诸国的五位国王名称,所以藉由这几位国王的年代,即可推算出阿育王即位的约略年代。这是因为在阿育王的法敕 (dhaṁmalipi, dhaṁmalipī)中,碑石刻文会载明当时是「阿育王灌顶○○年后」,所以可以推算出阿育王即位的年代。由于西方五王年代的确定略有出入,史学界公认 约有二至十年的差距,并且认为以后不会再有甚么大的改变了,所以史学界以阿育王的年代,作为推定古印度历史年代的基准。

    二、阿育王年代的确立
    阿育王即位的年代,根据阿育王四种碑石刻文的推断,现今史学界公认约在公元前271~268 年之间,在位约36或37年,时约B.C.271~234年。阿育王皈信佛教的时间,如依锡兰《岛王统史》(Dipavaṁsa)所说,是在即位后第三年(约B.C.268~ 265 年间)。但根据现今阿育王所留之碑文的『小摩崖法敕』来看,阿育王皈佛之初,有着一或二年多的懈怠期,则有可能是在即位后第七年(约B.C.264
    261 年间)才皈佛。因为从「阿育王刻文」之『十四章法敕』的第十三章来看,当中有「灌顶八年过后,而天爱喜见王征服迦陵伽国(中国古籍记为羯陵伽)。由其地(捕虏)而移送之生类,有十五万之数,于其处被杀有十万数,或(伤、病)而死者有几倍(于此)。……由此以后,今既领迦陵迦国,天爱热心法之遵奉,对于法之爱慕及行法之教敕,此即天爱对征服迦陵迦国之悔谢……于彼杀戮苍生、或死亡或移送,天爱对此一切感苦恼,又思虑与悲痛故。……不论如何,天爱克己不伤害一切之有情,希望公平而柔和。然,天爱思惟,依法之胜利,此才是最上之胜利」。如是可见,阿育王是在征战迦陵迦国Kaliṁgā后,有感于战争杀戮的惨烈,才真正的信从佛教转变成「以法治世,慈悲化民」的「法阿育」。因此,阿育王皈佛的时间,如果是铜鍱部所说的即位后第三年,而『小摩崖法敕』又指出信佛之初最多有二年余 (或一年)是不精勤,尔后亲近僧伽才转为精进,如是推算阿育王皈佛且转为精勤的时间,应是在即位后约五或六年。那么试问:何以数年后,阿育王还会展开对迦陵伽国的征战?因此,阿育王皈佛的时间,如往前算,可能是在即位第七年之前,如是经过一年或两年多的懈怠,才有可能在即位第八年征战迦陵伽国,并在惨烈的征战杀戮后,转而悔悟精进,若往后推断,最晚当在迦陵伽国征战后皈佛,即灌顶后第九年(B.C.262 ~259)。

    三、佛陀年代的确立
    1.《周书异记》之古代星象传说关于 佛陀的入灭及诞生的年代,国际史学界依阿育王的年代来推定。除此以外,佛教界各国则有许多史献以外的推算说法。如中国古来有依星象推算的传说,见《佛祖统记》卷二:

    「《周书异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有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太史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旦,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太史扈多曰:西方有大圣人,终亡之相」。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周昭王于即位后第十九年(B.C.977),南征时溺死于汉水,何来昭王二十四年?若据近代中国史学界的断代史研究来推算,《周书异记》的「周昭王二十四年」当是公元前972 年,「周穆王五十二年」当是公元前925年。

    然而,《周书异记》原是元魏的昙无最,在正光元年(公元后520 年)为了驳斥道教伪造的《老子化胡成佛经》,争论「佛陀当先于老子」才提到的传说。据《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六『法运通塞志』的记载,道教的《老子化胡成佛经》,原是西晋成帝咸康六(A.D.340),道士王浮与佛教沙门白法祖辩论佛道法义之高下,王浮屡辩屡败,愤而伪造《老子化胡成佛经》,宣称老子携函关令尹喜,西入天竺(印度)教化天竺人为佛陀,立浮屠教。这是王浮为了「尊道抑释」而编的伪史,后世佛教的昙无最才编造《周书异记》的传说,提出「佛先于老子」而予以驳斥。《老子化胡成佛经》在 唐代也被引用来抑佛,宋代因为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出于汉族信仰的道教,依然受到皇家的重视。直到元代以后,因为是外族统治,人数少的蒙古人,极力拉拢边区少数民族联合统治汉族,而新疆、西藏地区多信奉秘密菩萨道,所以元代崇仰密教。如此一来,造成宋代时崇汉抑胡的道教──全真教失势,而利用汉民族「崇汉抑胡」的心理,作为宗教斗争手段的的伪经──《老子化胡成佛经》,才被蒙古人彻底焚毁,禁止流传。

    2.托付于圣弟子的「众圣点记」传说
    除了中国的《周书异记》以外,还有为南方分别说系铜鍱部传说的「众圣点记」。据中国《历代三宝记》卷十一的记载,『众圣点记』原是锡兰铜鍱部的传说,在齐永明六年(A.D.488)由僧伽跋陀罗Saṃghabhadra(僧贤)译出《善见律》时,附于 《善见律》而传来的汉地,而坐船至广州,将《善见律》付予僧伽跋陀罗后,即返回的三藏法师,有可能就是《善见律毘婆沙》的作者──觉音论师。『众圣点记』 是附于《善见律》之律师传承的传说,据称:

    「佛涅盘后,优波离既结集律藏讫,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离欲涅盘持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欲涅盘 付弟子须俱,须俱欲涅盘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欲涅盘付弟子目揵连子帝须,目揵连子帝须欲涅盘付弟子旃陀跋阇。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将律藏至 广州临上,舶反还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

    优波离、陀写拘、苏那拘、悉伽婆、目犍连子帝须等五师,是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宣说的律师师承,锡兰大寺派承自分别说部的传诵,五世纪的觉音论师,为了巩固锡 兰大寺派的正统地位,将大寺派在公元前26 年,集成的分别说系传诵,从僧伽罗文改写为巴利语的形式,并写出《清净道论》和律戒注解书《善见律毘婆沙》。因此,在《善见律毘婆沙》的流传中,提到佛灭 后的僧团,在每年安居期僧自恣日结束时,即在律本上注一点作记,以此记别为佛灭后已经多少年。此一作法,传说是由优波离将起始点记之律本,四传至目犍连子帝须,往后律承代代传续不绝,而辗转传至觉音,再传至广州交付予僧伽跋陀罗。永明七年(A.D.489),当僧伽跋陀罗译出《善见律毘婆沙》时,也在当年 僧自恣日结束,继续注点作记,当时共计有975 点,后为庐山弘度律师得知此一年月计数,而作为 佛陀年代的推算根据。如是可见,此一传说是出自公元后五世纪的锡兰大寺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在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的竞争中,让大寺派成为锡兰佛教的正统。公元五世纪,锡兰在编写的佛史传说中,为大寺派传诵的戒经作批注的觉音论师,也成为律师传承的一代宗师。

    然而,初期佛教时代,僧团是以忆持传诵的方式为主,尚无有确切完整文字形式的经、律诵本,何来律本可以作记呢?若依南方分别说系铜鍱部之『众圣点记』的说 法推算,则佛当灭于公元前486年(975 - 489 = 486),此则约合于铜鍱部之《岛史》的主张。南传《岛史》是以佛灭后218 年作为阿育王即位的年代,而阿育王的年代经学界考证,约在公元前271 ~ 268 年,如此得到佛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89~486年(268+ 218= 489~ 486),恰合于『众圣点记』的推算。因此,出于公元后四、五世纪之《善见律毘婆沙》及《岛史》,以及五世纪末的「众圣点记」,都是出自锡兰的传说,也都是以佛灭于阿育王前218年为准。

    3.出于「(大乘)菩萨道」的传说
    现今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各国所采用的佛教纪元,是认为佛灭于公元前543 ~ 546年,这是依印度『菩提伽耶碑记』的内容所推算的结果。此一年代推论,比起南传《岛史》及《善见律毘婆沙》的说法,多了约60 年。若据公元后七世纪玄奘所著之《大唐西域记》的内容来推断,这应该和锡兰无畏山寺派的僧众有关。见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卷八:

    「昔者南海僧伽罗国,其王淳信佛法发自天然,有族弟出家想佛圣迹,远游印度寓诸伽蓝,……(王)曰斯事甚美闻之何晚。……沙门曰:菩提树者,去来诸佛咸此证圣,考之异议无出此谋。(王)于是舍国珍宝建此伽蓝,以其国僧而修供养,乃刻铜为记。……故此伽蓝多执师子国僧也」。

    公元330 年时,锡兰的麦加瓦马王(Meghvama)向印度沙姆陀罗笈多王(Samudragupta,326 ~ 375)请求提供土地,让锡兰能在印度建立安顿旅印锡兰僧伽的僧院,而地点即选在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旁,此即摩诃菩提僧伽蓝 (Mahābodhisaṁghārāma),或称大菩提寺、大觉寺(Mahābodhi-vihāra)。此寺后多为锡兰无畏山寺派的僧众住于其中,唐 玄奘将锡兰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 Vihāra)称为「大乘上座部」。见《大唐西域记》卷八:

    「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其先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观阁三层,周堵垣墙高三、四丈,……中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 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带红缥。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时或放光、或雨花。僧徒减千人(少于千 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

    玄奘指称的「大乘上座部」,是信奉出于公元后之「新菩萨道(自称大乘)」为主,部派佛教为辅的学派。由于『大乘上座部』的说法,并不是指「大乘」与「上座部」共同组成的教派,而是指出于传统佛教又同时信受「(大乘)菩萨道」的教说,变成一种揉杂「(大乘)菩萨道」思想的『上座部』,这才形成玄奘所称的『大乘上座部』。锡兰无畏山派虽守持传统部派佛教分别说部的律戒,却又信仰方广学说的「(大乘)菩萨道」,才会被称为「大乘上座部」。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当时除了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以外,印度本土的摩揭陀国(Magadha)、羯陵伽国(Kaliṅga)、跋禄羯呫婆国 (Bhārukacchā)、苏剌陀国(Suraṣṭra)等,都是兼习上座部与方广学说的「大乘上座部」。

    无畏山寺派既信受「(大乘)菩萨道」的教说,何以还会坚持分别说部的律戒呢?由于「(大乘)菩萨道」是出于公元前一世纪的新教派,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后 四世纪,「(大乘)菩萨道」发展出不同于传统佛教的新教说,但此一时期还未有具体合乎自派思想的律戒,造成信奉「(大乘)菩萨道」的出家者,多以传统部派 佛教的律戒为依止。直到公元后四世纪,「(大乘)菩萨道」的无着论师写出《瑜伽师地论》以后,当中的『菩萨地持品』才独立出来,发展出「(大乘)菩萨道」 出家受戒的依止──『菩萨戒瑜伽戒本』。因此,公元四世纪以前,锡兰无畏山寺派受到南印龙树学派的影响,虽然信受了「(大乘)菩萨道」的教说,但一直以传统部派佛教的律戒为主,成为揉杂「(大乘)菩萨道」及「上座部(事实上是分别说部)」律戒的学派。

    印度菩提大塔北方,僧伽罗国(锡兰)寺院中的「大乘上座部(无畏山寺派)」僧众,将印度新起之「(大乘)菩萨道」的佛陀年代传说,作为佛陀时代的根据,并将此说传入于锡兰。锡兰的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争竞,互有盛衰、消长,这才造成承袭自锡兰铜鍱部大寺系统(Mahā- vihāra)的南传佛教诸国,普遍信受已揉杂新出之「(大乘)菩萨道佛元说」的锡兰传闻。南传佛教诸国不知此一说法,实出自「新菩萨道」的传说,又在不知阿育王的确实年代下,也无法获知此说不合于锡 兰大寺派传出之《岛史》及《善见律毘婆沙》(相当南传的Samanta-pāsādikā)的推算结果。因为依《善见律毘婆沙》及《岛史》的说法,是主张佛陀灭于阿育王前218 年,依此来推算佛灭的年代,应是在公元前486 年(268 + 218 =486),如此相较于公元前543 ~ 546 年的说法,则差距了约60 年。另外根据中国法显的记载,住在锡兰无畏山寺两年间(A.D. 414 ~ 416),曾闻得「(如来)泥洹已来一千四百九十七岁」的说法,如此推算得佛灭于公元前约1090 年,这是在《岛史》与『菩提伽耶碑记』以外的其它传闻。由此可见,南传铜鍱部对于佛灭年代的说法,在公元五纪时,就已经紊乱了。

    4.出于部派的记录
    在佛教内的传说中,佛灭的年代有南、北两派不同的说法。北方上座说一切有部的传诵,分别是佛灭百年后或佛灭后116 年时,华氏城有阿育王治世,当时僧团发生分裂的说法。这是出于公元前一世纪北印佛教流传的《阿育王传》及世友的《十八部论》。

    《阿育王传》:「佛言:我若涅盘百年之后,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政法王号阿恕伽,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十八部论》:「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城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匡于天下。尔时大僧别部异法」。

    传受此一说法者,还有大众部末派的《分别功德论》卷三 :「昔佛去世后,百岁时有阿育王,典主阎浮提」;公元二世纪时,大乘菩萨道之马鸣(Aśvaghoṣa)的《大庄严论》卷九 :「于释迦文佛般涅盘后百年,阿输伽王时」;公元三世纪时,大乘菩萨道之龙树(Nāgārjuna)的《大智度论》卷二 :「佛灭度后,初集法时亦如佛在。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如此可见,印度大陆的佛教,上座部、大众部及大乘菩萨道,多是传信此一说法。

    目前南传佛教所传,认为佛灭后218 年阿育王治世,这是出于锡兰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善见律毘婆沙》及《岛史》的说法,但这两部都是公元后四、五世纪传出的作品,比起《阿育王传》及《十八部论》的著作时代,要迟上近五百年的岁月。此外,阿育王出于佛灭后218 年,在部派佛教诸部中,只有锡兰铜鍱部抱持这样的说法,而印度大陆诸部派则无有此说。所以,北方上座说一切有部的传诵,是比南方铜鍱部的说法,来得更为古老与可信。

    5.验证僧团师承与王统的说法
    佛陀与阿育王相隔的时间,到底是北方佛教传说的百余年呢?或是锡兰说的218 年呢?现今比较可资依靠的推算法,是以印度王统及僧团传承记录,两方面来推算 佛陀时代至阿育王的时间了。

    据北方说一切有部的师承传说,佛灭后至阿育王之间,有阿难、商那和修、优波鞠多,而锡兰的师承传说,则有优波离、陀写拘、苏那拘、悉伽婆、目犍连子帝须。 如依僧团师承来看,阿育王出于佛灭后百余年的说法,应较为合理。如依锡兰传说的王统来看,从佛灭后至阿育王之间有十王的承续,似乎佛灭于阿育王前218年较为可信。

    过去史学界对这两种立论,皆有支持者,过去西方的学者多缺乏汉译资料的研究,而以为南传之说可信,但日本的学者平川彰博士,则多能参照汉译资料来比较研究,主张北方之说较为可信,认为「在叙述佛教教团的发展时,二一八年说其实是不可能」。近代汉传菩萨道印顺法师的研究,参照了汉译资料与欧美史学界的研究结果,对于南方佛教的王统说法,作出了相当清础的指正。对于锡兰佛元的说法,印顺法师在著作的《佛教史地考论》中,认为「二百十八年说,确为一古老传说;而锡兰传的印度王统编年,实与锡兰王统,五师传承的编年一样,都是为了证实这一传说,而任意编纂成的」。

    阿育王之祖父,孔雀(Maurya)王朝的开创者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原为难陀王朝(Nanda)时,受命领兵对抗东征印度的亚历山大 军队,当亚历山大死于西返途中,旃陀罗笈多趁机扫除西北印之亚历山大残余势力,并回军消灭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由于亚历山大的年代是清楚、确定, 以亚历山大的年代为基准,也可推定旃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时代,还有印度王统列序的时间,进而确定佛陀与阿育王相隔的时间,如是即可确定佛陀的年代了。

    在南传《岛史》中,佛灭百余年之迦罗输柯kālasoka(kāla 义为「黑」,意指恶阿育),为修修那迦Susunāga 之子,而修修那迦创立了悉苏那伽王朝。由于悉苏那伽王朝创立于频婆娑罗王Bimbisāra 以前,而频婆娑罗王是悉苏那伽王朝的第四代君王,所以《岛史》将修修那迦说成佛灭百余年迦罗输柯之父,显示出《岛史》传说的印度王统有误。印大陆古来对阿 育王的说法,认为阿育王在统一中印、信佛以前,是残暴不仁的君王,故将此时的阿育王称为「黑阿育」,而统一中印、信佛以后,阿育王成为仁民爱物的君主,所以将此时的阿育王称为「法阿育」。又根据耆那教的记录,消灭悉苏那伽王朝的难陀王朝,创立于大雄Mahāvīra 涅盘后六十年,而大雄死于佛陀前后不久,难陀王朝的国祚有二十二年,再加难陀王朝之后的孔雀王朝Maurya之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与频头沙 罗Bindusāra,最多不过一百二十余年而已。此外,悉苏那伽王朝末代十王共传的二十二年,印顺法师认为是「悉苏那伽王朝末代十王与新立的难陀王朝同时并立」,因为新、旧王朝并立相争于世,而同为后起的孔雀王朝所灭,所以难陀王朝才会一样只有二十二年,此一推断是相当合理也合乎史实。因此,《岛史》所记佛灭百余年的迦罗输柯,以及佛 灭二百余年的阿育王,应是《岛史》误将印度对阿育王信佛前后的不同称呼,误传为不同的两个阿育王,而实为佛灭百余年的同一阿育王。由此可知,锡兰之南方分别说系铜鍱部,传出于公元后四、五纪的《岛史》,对于阿育王年代的说法,应是不可靠的误传。

    此外,依照锡兰的《岛王统史》、《大王统史》的记载说:从佛灭后百年到二百年,佛教僧团分裂为十八部。如果阿育王的时代是佛灭二百余年,而僧团又已经分为十八部,那么何以在『阿育王刻文』中,未见诸部派的名称?如果僧团已分化为十八部,阿育王又何必劝说僧团不要分裂?因此,佛教十八部的分化完成,应不可能在阿育王以前。

    6.锡兰传说的疑问
    据《岛史》所说,铜鍱部所传的《论事》,是佛灭二百余年的阿育王时代,因为「外道附佛」造成佛教的紊乱,僧团为了屏除外道,才由自称为「分别说者」的目犍连子帝须举行合于自部思想的结集,并作成《论事》。但根据《论事》所论破的对象来看,当中不仅包括北方上座系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正量部、贤胄部、说因 部,南方上座系饮光部、化地部,以及大众系之大众部、鸡胤部、说大空部、北道部。此外,又有阿育王时之大众部大天,传化于东南印形成的制多部,在后世所分 出的东山住部及西山住部。由于东山住部及西山住部,以及说因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正量部、贤胄部、北道部等,多是佛灭后二、三百间的支派,所以可以推见《论事》 的完成,应是在阿育王以后,佛教各部派多已分化完成的时代。基于《论事》定出了分别说部的部义,可推知《论事》应当是目犍连子帝须所传,但初传时应当不像 现今完备。传说公元前232 年,摩哂陀在锡兰传授分别说部三藏,有可能在此时创作或补充此论,而锡兰大寺派结集时(公元前约26年),也可能再作充。

    除了锡兰分别说系铜鍱部传说,佛灭约二百年余时,有外道邪说入于佛法以外,北方上座也传佛灭约二百年,南印的大众部有外道大天出家并重提「五事」,因而分裂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东山住部等六部。由于大众部分化之诸部名称见于《论事》中,而锡兰又传「外道附佛」促使分别说部举行结集,并作成《论事》, 所以公元四、五世纪的锡兰佛教,有可能将佛灭约二百年南印大众部的争端,以及佛灭百余年的「五事异法」,误认是同一事件。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锡兰佛教传说的紊乱,有可能是将不同时代与地区的五大事件,误认是同一事件的缘故。这五大事件分别为:
    (1)佛灭百余年阿育王时,毘舍离僧团之大天举「五事异法」;
    (2)佛灭百余年阿育王时,僧团为了「五事异法」起争端、分裂;
    (3)佛灭百余年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召集分别说之结集,优波离系分出分别说部;
    (4)佛灭约二百年,大众系南印大天制多派支部,有外道出家之徒众再举五事;
    (5)佛灭约二百年,南印大天徒众的分裂。

    如是发生在不同时代、地域的五大事件,全都被串连成阿育王时代的事了。这才会说阿育王出于佛灭二百余年,有外道附佛,分别说者目犍连子帝须为净化僧团,而举行结集作成《论事》,而《论事》中有南印大天制多派分支西山、东山等部。

    锡兰分别说系铜鍱部应当是为了合理化时代、事件错置的混乱,才会将阿育王信佛修法的前与后,被分别称为黑阿育、法阿育的说法,分别改说是佛灭后百余年的黑阿育,以及佛灭后二百余年的法阿育。如是原本同一阿育王,就变成不同时代的两位阿育王了。

    7.佛陀年代的确定
    近代学者依古代传记,以及对近代发现的阿育王石刻铭文的研究,在『石柱法敕』中的憍赏弥(Kosambī)法敕,以及『小石柱法敕』中的桑琦法敕(Sāñcī,阿育王在此建塔,现今此地存有桑琦佛塔)、沙如那陀法敕(Sārnāth,古昔之鹿野苑),都有「不得破僧」及呼吁「僧团和合」的敕令。见沙如那陀法敕:「虽任何人亦(不得)破僧。若比丘或比丘尼而破僧者,皆令着白衣,不得住精舍之处。……天爱如是昭。」

    如是可知当时的佛教界,的确有论诤与僧团不能和合的事实,这隐合于锡兰华氏城Pāṭiliputta淘汰附佛之贼住比丘的传说。根据『摩诃僧祇律私记』 所载:「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具持八万法藏;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末田地,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舍那婆斯, 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优波崛多,世尊记无相佛,如降魔因缘中说,而亦能具持八万法藏,于是遂有五部名生」。

    阿难系是经由阿难传商那和修(罽宾传说阿难晚年有旁传末田地),商那和修传优波鞠多,而阿育王时代的阿难系上座长老优波鞠多,在后世被传说为「无相(好) 佛」。另在说一切有部的记载中,阿难系第三传优波鞠多之后,佛教分化为五部僧团。此见公元后二世纪,阿难系迦湿弥罗重论之说一切有部传诵的《达磨多罗 禅经》卷上:「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必闇,軏无匠孱焉无差。其 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绍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

    『摩诃僧祇律私记』及《达磨多罗禅经》提到的师承列序,是出是公元二世纪以后的新说一切有部,略不同于公元前一世纪之《阿育王传》的说法。根据公元前一世 纪,原说一切有部之《阿育王传》的说法,阿难是传法于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再传于优波鞠多。见《阿育王传》卷四、卷六:

    「尊者阿难语商那和修,佛以法付嘱尊者迦叶,迦叶以法付嘱于我。我今欲入涅盘,汝当拥护佛法。摩突罗国有优留曼荼山,当于彼立塔寺。时有长者兄弟二人,一 名那罗,二名拔利,佛说此二檀越,当于此优留曼荼山造僧房阿练若处。摩突罗国有长者名鞠多,当生一子名优波鞠多,汝好度使出家,佛记此人,我百年后当大作 佛事。商那和修答言:唯然受教。」

    「尊者(优波)鞠多……语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嘱迦叶,迦叶以法付嘱阿难,阿难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嘱于汝。」

    北印《阿育王传》的记载,佛灭后约百年,末田地(摩田提)教导罽宾民众种植郁金香花营生,促使罽宾人感念佛恩而仰归佛法,顺利开教于罽宾。见《阿育王传》卷四:

    「尊者阿难欲入涅盘,实时大地六种震动。时雪山中五百仙人,……彼仙人中有一导首,将五百仙人翼从而来至阿难所,敬礼其足合掌而言:听我出家。……尊者阿 难化彼河水变成金地,乃至五百仙人出家皆得罗汉。是诸仙人在恒河中受戒故,即名为摩田提。……尊者阿难语言:世尊以法付嘱于我而入涅盘,我今亦付嘱汝之佛 法而入涅盘,汝等当于罽宾国中竖立佛法。佛记:我涅盘后当有摩田提比丘,当持佛法在罽宾国。……尊者(摩田提)将无量人来入此国,自安村落城邑。摩田提将 人飞向香山中,欲取郁金种来至罽宾住之。」

    在南传《岛王统史》第七章的记载,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出家受具足戒的戒师,就是罽宾的开教大师末阐提(末田地)。因此,公元前一世纪的说一切有部,对于 佛灭后百年北印犍陀罗(罽宾,后世又译称迦湿弥罗)的开教大师末田地(末阐提),基于尊重的缘故,而推崇为阿难入灭前的旁传。

    阿育王时代部派初分,阿难系起而抗拒优波离系的「异说」,当时阿难系的优波鞠多,尽力维持传统的「经说教法」。佛灭后250年,阿难系上座部学众迦旃延尼子,受到优波离系的影响,作《发智论》改变传统经说教法,阿难系上座部遂分化为重经之雪山部,以及重论之说一切有部。此时重论的说一切有部,弘化于原阿难 系的化区,约从摩偷罗至西北印犍陀罗(罽宾)一带,而依经的原上座部学众,则避往喜马拉雅山今尼泊尔一带为雪山部。

    公元前二世紀末葉,佛滅後250~300年間(B.C.147~97),原说一切有部再分裂为南方犊子部及北方新说一切有部,再分化后的北印新说一切有 部,逐渐的朝向犍陀罗东方的迦湿弥罗(也被称为罽宾)发展。公元二世纪后,迦湿弥罗新说一切有部,实不同于公元前的原说一切有部。公元二世纪以后,发展于迦湿弥罗,传出《达磨多罗禅经》的新说一切有部,应是为了和兄弟部派的犊子部,竞争「原说一切有部」的正统地位,才特别推崇罽宾(此时罽宾亦兼及迦湿弥罗)开教者末田地的地位,从过去阿难旁传于末田地的说法,改说是阿难直传予末田地,再由末田地传法予原是阿难嫡传的商那和修(舍那婆斯)。此一改说的师承,在汉地后译的《阿育王经》中,也作 了同样的修改。当然这种师承的叙述,并不是真实的史实,这多少是「新有部」为了尊崇己宗,才将原说一切有部与再分化后的犊子部,共同尊崇的阿难系第二师商那和修,改变为迦湿弥罗「新说一切有部」之第二师末田地的再传,而目的应是为了自尊为犊子部的母部。

    据『摩诃僧祇律私记』及《达磨多罗禅经》的记传,宣化于阿育王时代之阿难系第三师的优波鞠多之后,佛教分化出五部僧团,包括阿难系之原上座部,由优波 离系之分别说部分化出的化地部(弥沙塞部)、法藏部、饮光部,以及优波离系的大众部,共成为五部僧团。关于五部僧团的分化,另在汉地吴支谦的『法句经序』(A.D.230)中也有提到:

    「四部阿含,佛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

    从阿难系说一切有部《达磨多罗禅经》及『摩诃僧祇律私记』的记载中,优波鞠多时代的僧团应有大事发生,而优波鞠多与阿育王为同一时代,又是阿难系说一切有 部《阿育王传》,还有优波离系分别说系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所可以探知的事实。如是可知,阿育王时代的僧团应有大事发生,并造成佛教的大分裂。

    根据世友着真谛译《部执异论》的记载,佛灭后116 年阿育王的时代,佛教发生「五事异法」的大论争,造成僧团的分裂。当时阿难系反对「五事」,优波离系毘舍离僧团赞成「五事」,而优波离系优禅尼「分别说」 僧团则采折衷立场,僧团从此分裂为阿难系之上座部,优波离系毘舍离僧团的大众部,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的分别说部。由于优波离系分别说部受到阿育王的支持, 使得部派的发展大为顺利,遂率先分化成化地部(弥沙塞部)、法藏部、饮光部等三部,这才形成优波鞠多及阿育王时代之后的五部僧团。佛灭后约250 年,五部僧团已再分化,阿难系分化为雪山部与说一切有部(说因部),而大众部已辗转再分化成九部(或十一部),加上分别说系三部,即有十六部,连阿难系与 分别说之母部算上,约有十八部。这约合于南传《岛史》所载,佛灭后二百余年,佛教分裂为十八部。

    因此,锡兰分别说系铜鍱部编传的《岛史》,将护持佛教的阿育王,说是出于佛灭后218 年,是不如北印阿难系以阿育王出于佛灭后116 年的传记,来得古老及可信。现依阿育王的年代来推算佛陀年代,得知佛陀入灭于公元前约387 年(2 7 1 + 1 1 6 = 3 8 7 ),正觉于公元前约432 年( 3 8 7 + 4 5 = 4 3 2 )。

    佛教一向是以现今为「佛灭后多少年」,作为尊崇、忆念 佛陀的表征,这确是一种值得实行的方法。然而,若依 佛陀的教法而言,悉达多之为「佛陀」,是因为「明见十二因缘法」,成就「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佛陀」绝不是出生时,即已预定此世必为正觉者,这是后世揉杂了印度传统宿命信仰的 『本缘』传说,实不合于「缘生、无常」的正统佛法。对于佛弟子的依止处, 佛陀教导「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并教诫弟子「佛灭后,当以四念处为依处」,是谓「应以自为洲、以自为依处,不以其它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其它为依处,则于勤学者中,乃我最上之比丘」。因此,世间不会因为佛陀入灭,就失去最胜的依靠,只要 佛陀的教法还流传于世间,即如 佛陀住世无异。佛弟子如能奉行 佛陀的教法无误,则能令正法广传久住,如同 佛陀正觉宣法于世。

    依佛法而言,佛教应当考虑以「佛陀之正觉年代」为准,作为显现「佛出世间之真义」,并宣示世人:虽然 佛陀已经入灭,但正法依然传世未绝,如声闻弟子能「依法依律」奉行不逾,即如佛陀住世无异。如是而说, 佛陀正觉后,正法传续至今约2442年(公元2010年)。



     
    แก้ไขครั้งล่าสุด: 21 กุมภาพันธ์ 2011

แชร์หน้านี้

Loading...